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是把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诗歌,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美.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诗艺超群却争议颇多的小说家、诗人、评论家,他的诗歌在美国甚至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举世推崇.他的诗歌是恣意哀怨的花朵,是诗人坎坷人生体验对已经逝去的、极易消逝的、憧憬过却不曾拥有的万物的沉痛追悼,所以它们都笼罩着浓浓的悼亡色彩,然而它们又是一致公认的表现美与意蕴美浑然融合的名品佳作,诗歌中幽婉阴暗的意象、弦泉幽咽的意境与诗人对死亡的哲理思索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它们是爱伦·坡诗歌理论的实践体.  相似文献   

3.
希尼的诗歌以回忆的方式在"日常中提炼出的神奇的想象".在其早期诗歌中,大量的对于童年生活的诗化描写,表现出了"游戏"与"自由"的特质.诗人还善于挖掘自然之美.融自然与神话、过去与今天,强烈的还乡情结表达出回归爱尔兰传统文化的愿望.  相似文献   

4.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主体,是诗歌美的集中表现,是诗歌的灵魂.在韩汉诗歌翻译中,要根据语境选择精美的词句,或增添、或删减、或替换,要忠实地转达原作的文化意象,渲染情感,创造性地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5.
唐初平定天下.百废待兴.多数的初唐诗人都以儒家思想为主,积极入世,诗歌表现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词藻华丽,诗风宏放.例如以唐太宗为首兼有虞世南、李百药、长孙无忌等的一大批宫廷诗人.而崇尚老庄的王绩,则归隐田园,纵情山林,意境恬淡,语言朴素,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李颀拜谒名僧,栖息寺庙,熟悉<楞伽经>、<法华经>.其诗作包含佛教思想因素,追求空寂清净、忘却名利色相的境界.诗人在咏叹佛门物象的诗歌中,化用<法华经>物象譬喻的方法阐述己见,把佛门物象作为捕捉诗兴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埃德加·爱伦·坡是公认的西方唯美主义先驱,相比于其知名度更高的小说,他的诗歌创作更具美感和意境,具体表现为直觉主义的美学倾向.文章借助柏格森的直觉主义文论,深入诗人的内心及思想深处探讨其诗歌创作的美学追求,即直觉主义诗歌的特征、直觉主义精神的表现方式及其丰富的内涵,以期为爱伦·坡诗歌创作研究提供一种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英语形体诗是英语诗歌中很典型的一种.以其独特的诗行排列方式,传递诗人的"言"外之意.本文以韩礼德的语篇功能理论为指导,以英语形体诗的形体为切入点,描述和分析形体诗的形体表现方式,从而揭示其形体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学价值;通过注重体验和感悟,领会诗歌的情理美;通过发挥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修养的同时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忽必烈汗》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的代表诗作之一,被视为名诗中的奇葩瑰宝。本文分析了《忽必烈汗》诗歌在意境、语言和意义三个方面的特征,总结了这些特征对诗歌表现形象和思想感情的意义,揭示了它不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废名和朱美诞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后在北京大学讲授新诗课程.他们同时也是诗人,诗歌倾向接近卞之琳,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默想.废名的诗歌追求意境的浑圆和义理的蕴藏,一气呵成,在铺陈想象中强调顿悟;朱英诞的诗歌多取法古诗,画面感较强,在联想中注重情感表达的完整性.在梦、宇宙等意象处理上,二人表现亦有不同.论文在比较废名与朱荚诞诗歌差异之余,进一步思考朱英诞被文学史家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人,郭沫若不但是中国新诗的莫基人,而且在中外诗论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诗歌创作的见解.作为诗歌翻译家,他就诗歌翻译进行了大胆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提出了"风韵译"、"创作论"、"共鸣说"和"以诗译诗"等诗歌翻译理论;在实践上有感而译,作译并举,译诗形式丰富多彩.译诗的音乐性特别强.因此,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具有诗人译诗、知行合一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诗是艺术的皇后,把作者的生动体验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是诗的目的,也是诗味之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使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提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激发兴趣的情景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学生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人所未尽之意象.对此,我结合<望洞庭>的课堂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通过对唐诗英译文的分析研究,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意境美、韵律美和结构美的角度探讨了唐诗翻译。研究表明,翻译美学视角下的唐诗翻译有助于提升唐诗翻译质量和美感体验。  相似文献   

15.
从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出发探讨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涉及诗歌艺术的语言特点、诗歌中所蕴含的意象以及意境中所具有的"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语言当中存在模糊性.即使是数量词这些一般被人们认为是用于精确表达的词语中也存在模糊性.中国古代诗歌中就存在大量的数量词.本文对中国古代诗歌中数量词的模糊性进行了探究,旨在说明这些具有模糊性质的数量词有其独特的功能和意义,增强了诗歌中的意境美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7.
唐代民间诗人王梵志一生作品产量丰富,内容涉及多个种类,他所有诗歌中最优秀的要属世俗诗歌.他对世俗生活的描述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上,而是以戏谑的语言抒发内心不平的"翻着袜"手法来观照.本文将王梵志世俗诗歌粗略划分为社会政治诗、家庭生活诗和世间百态诗三种类型,并分别用"翻着袜"的手法来分析这三类诗歌,从而实现从"翻着袜"观照王梵志世俗诗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史释诗"是一种用"史"的眼光将诗与史结合起来,对诗作史的解读与还原,以求回归诗歌创作"原生态",回归诗章"本义"(meaning)与诗人"本意"(intention)的诗注方法.这种方法,一方面开启了诗的历史化解读,另一方面阐释重心由"诗章之义"转向"诗人之志",诗人的背景资讯备受瞩目.说诗者在对诗人背景资讯的瞩目与对话中,达到对诗歌的深刻理解与深度阐释,"以史释诗"的有效性大为彰显.然而,背景史料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与文本信息交互不一时,便又造成了对文本阅读与理解的障碍,"以史释诗"的局限性由此呈现.故说诗者在诗歌阐释活动中不可拘泥于背景阐释,宜多途径对话,多途径阐释.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四大挑战.分别为:"隐"之琢磨不透;"玄"之表意不清,"想"之不合逻辑;"巧"之难以比拟.鉴于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把握四大原则:"感受音形美";"揣摩立意美";"体会境界美";"重现综合美".把"尽善尽美"作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实现的归宿点,以"综合美"的实现,来平衡诸"美"间的冲突,有助于译诗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0.
多层次的美学命题交替、重叠、相互支撑、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沈从文个性化的审美视角--忠实于"意境"的出世姿态中,却又蕴涵着重视"言志"的入世哲学."意境美"使他的文学作品从纷纷扰扰的现实中游离和挣脱出来,在大自然犹如天籁之音的牧歌文体中获取那宁谧、优美、悠远的精神家园."言志美"则使他凭借其自有的价值观、道德感、评判力向现实猛冲过去,直笔或曲笔地表达自己对于改造现实的真知灼见."意境"与"言志"这两种美学命题之间的矛盾、张力内化于"道"之中,从而最终和谐统一,这是沈从文审美观的独特所在.这种多重建构的美学根基,成为一个作家人生态度和文学风格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