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歌 《新食品》2007,(15):6-6
在3月出版的《新名酒时代》专辑中,我曾经旗帜鲜明地说过,名酒是“评”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产生的。就像一千多年前的美女杨玉环,如果不是“一朝选在君王侧”的话,就不可能留芳千古。但是,“评”名酒犹如“选”美人,通常都会引发一些是是非非,因为“评”也好,“选”也好,其实质就是改变现状,如果不是让一些人或物失去了什么的话,就是为一些人或物添加了什么,并由此排出个三六九等。而所谓的是是非非,都是围绕着这些失去或添加的东西而展开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邹周 《新食品》2007,(2):67-68
局部市场 名酒正在被边缘化 河南:宋河一枝独秀 在河南,不论是企业传递出来的信息还是市场事实。卖得最火的当然是宋河,2006年销售额肯定超过6亿元。无论是商场超市,还是酒店都随处可见宋河,据当地经销商介绍,其铺货率和可见率,是其他白酒无法比拟的。零售价接近300元的15年宋河共赢天下逐渐成为当地市场的主力产品。不管是政府接待用酒,还是商务消费、市民婚宴用酒,200元左右的白酒几乎就是宋河的天下。  相似文献   

3.
孙松霖 《新食品》2010,(18):120-120
名酒涨价了,二线名酒跟不跟?关于这个问题,要根据二线名酒具体的品牌背书区别对待。在我看来,具有全国性品牌背书的二线名酒不仅应该跟,而且必须跟;对于区域名酒来说,则要谨慎跟风,跟得不好,很可能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4.
刘彬 《新食品》2009,(17):92-97
区域名酒之所以多高端产品少高端品牌,一方面是因为区域名酒进军高端有很多挑战,另一方面是企业缺乏对高端市场准确认知和正确的操作思路。因此,区域名酒问鼎高端的制胜之道就在于战略系统营销。  相似文献   

5.
熊子书 《酿酒》1993,(5):49-54
一制曲 3.(1、2见本刊上期第58页)制曲原料的加水量,一般每100公斤原料加水48~50公斤,因大曲品种而略有区别,清茬曲宜少,后火曲宜多。踩曲用水应为清洁井水, 夏季用凉水,水温15~18℃,冬季用温水(30~35℃)。加水和面时,应充分拌匀,使其无干面,无疙瘩,松散,手握能成团。拌和的制曲原料,应立即踩制成曲坯。曲坯踩的松紧与软硬,对培菌过程中温度和水分的变化有关系,直接影响大曲的质量。因此,  相似文献   

6.
张岳  王琦 《新食品》2011,(24):198-199
终于,在中国白酒不断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我们欢喜地迎来了辉煌的名酒60年.四大名酒也齐齐迎来了各自发展的黄金时期。作为老四大名酒之一的汾酒,顶着清香鼻祖的光环,如何在这个超商占领名酒系的时代中更上层楼,  相似文献   

7.
张天杰 《中国酒》2000,(4):70-70
现今,名酒这个字眼,比任何名星都耀眼,各种新闻媒体报道频率之高堪称中国之最。名酒的普及胜过任何时期,酒店、饭店,直到每个普通家庭的餐桌上随处可见。围绕酒做生意的,发财致富的,冒险投机的前所未有。酒气冲天,醴海茫茫。中国名酒是国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通常认为,中国有名的酒就叫中国名酒。很显然,这里的名不仅指名字,而实指名气。受传统文化影响,对中国名  相似文献   

8.
王朝成 《新食品》2007,(4):70-73
品牌强,单品销量大,市场覆盖广是名酒引以为自豪的优势。但正是这些优势,也不可避免形成了名酒先天性的软肋。强于商超,弱于酒店,刚性价格难以适应区域个性需求,中档价位受到严重冲击,区域销售排名不理想。 一个新的命题由此产生——面对空心化的尴尬。名酒能采取怎样的对策?[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熊子书 《酿酒》1993,(4):61-61,22,58
汾酒是我国传统的蒸馏酒,产于山西省汾阳县杏花村而得名。它的酿造历史悠久,唐诗载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汾酒生产工艺精湛,采用清蒸清烧,地缸式发酵,具有“入口绵、落口甜、清香不冲鼻、饮后有余香”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0.
邓波 《新食品》2007,(2):66-66
“茅五剑”是中国传统的白酒前三强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的简称。不过,如果我们以销售量为唯一考核目标,把这个排名放到以省为单位的评判区域时.在大多数区域.我们都难以看到我们熟悉的“茅五剑”!  相似文献   

11.
唐宇轩 《新食品》2010,(20):94-96
当茅台“奢侈品战略”愈来愈明晰之际,抢占茅台涨价后留下的巨大市场空问,就成为了区域强势名酒当前最热门的课题。对于绝大多数区域强势名酒来说,茅台顺利地实现了多年来的持续提价不仅仅是一个“神话”,它的身上也有很多可以值得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肖铭 《新食品》2007,(27):14-14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会伴随着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推动产业进步的.永远是在一次次竞争中挺立潮头的优秀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这些优秀企业构成了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它们也往往被看作是衡量这个产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未来前景的标杆。  相似文献   

13.
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窗倾泻进室内,华夏糖酒副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敬荒坐在沙发上对记者侃侃而谈——数月前,他的公司从一栋老旧的小楼搬到了这个商品住宅小区。新的办公地点位于住宅楼的高层,相较之前,颇有些“更上层楼.风光无限”的意味。  相似文献   

14.
《新食品》2012,(19):61-61
虽然,距离第一届中国名酒评选已经60年。但是,关于中国名酒是“评出来”的还是“喝出来”的争论却一直未曾停息。主张名酒是“评出来”的人认为,名酒的衡量标准是质量,应该相信专家和权威部门的力量:而主张名酒是“喝出来”则认为市场为王,名酒的身份标签应该是销量,正所谓:流行就是经典。  相似文献   

15.
刘彬 《新食品》2007,(2):71-73
白酒市场进入全国性名酒和区域性名酒正面竞争的阶段,决胜区域市场成为全国性名酒的战略问题。决胜区域市场,必须从企业战略管理到组织结构进行一系列变革。[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吴冕 《新食品》2007,(19):14-30
众所周知.不管中国有多少家酒厂,白酒行业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名酒,要看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汾酒、洋河、郎酒、西风等老名酒以及口子窖、四特、枝江大曲、高炉家、稻花香、丰谷、衡水老白干等二名酒的发展。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视觉来看中国白酒的发展?以小视觉我们只能看到中国白酒最近两三年的发展,以大视觉也许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几十年中国白酒发展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7.
18.
蒋平 《新食品》2013,(23):11-11
很喜欢王先生的文章。每每阅读王先生的文章都能给迷茫之中的我一些指引。王先生提出的“中国白酒需要一场理性价格战”(详见本刊第21期),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不过关于“一线名酒不可能成为价格战主体”的提法我不是特别认可。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一线名酒的加入,那价格战就仅仅是价格战。  相似文献   

19.
熊子书 《酿酒》1993,(6):32-35
贵州茅台酒起源于何时,系何人所创,尚无文物资料可考,相传始于1704年,迄今已有280余年的悠久历史。1939年,曾在茅台镇杨柳湾侧,发现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的化学炉,其上捐款姓名中,有“大和烧房”字样,这是至今唯一可考的较早酿制茅台酒的烧坊。解放前茅台酒仅有成义(1851年)、荣和(1862)和恒兴(1929年先名为衡昌,后改为恒兴)三家私营酒坊,自称华茅、王茅和赖茅,成为三足鼎立,最高年产量不足60吨。由于旧中国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统制及摧残下,随时有歇业之虞。这三家私营酒坊,虽然鸡犬之声相闻,但老死不相往来。酒师采用口授心  相似文献   

20.
王朝成 《新食品》2007,(2):68-71
站在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名酒区域空心化的根本原因来自于全国性名酒对区域市场变化应变不足.丧失了市场机遇和渠道推动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