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1年5月,四川大学合成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人造革、合成革研究的科研机构诞生。皮革工业包括真皮制造业和合成革/人造革制造业。近年我国合成革产业发展非常迅速,2010年全国  相似文献   

2.
屈平 《北京皮革》2005,(1):30-33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用PVC树脂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VC人造革(简称人造革);用PU树脂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U人造革(简称PU革);用PU树脂与无纺布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U合成革(简称合成革)。对PU人造革,PU合成革来说,目前行业还没有准确地命名,但有人习惯上把上述三种革统称为人工皮革,人工皮革(简称人工革)中合成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市场份额。中国的人造革、合成革行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沿海省市,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人造革、合成革生产大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我国人造革合成革行业的发展现状,针对不同原料、不同生产工艺的人造革合成革,分别梳理分析了人造革合成革的生产工艺流程、废气污染物的类型、不同废气污染物的产生环节及其特征.分析了不同类型人造革合成革废气的污染治理技术现状,从原辅料使用、废气收集和末端治理等方面分析了人造革合成革行业在废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源头...  相似文献   

4.
皮革服装是北方人冬令时节御寒的主要服装之一。如何鉴别真假,如何进一步鉴别是何种动物皮,许多消费者往往面对皮装不知从何入手,一脸的茫然。这里介绍一些基本常识,相信对您会有帮助。 皮革服装的面料有真皮、假皮之分。真皮即动物皮,假皮即人造革或合成革,二者的区别,一般人难以辨别。基本的识别方法就是从皮革服装的里边识破,人造原料的皮革服装里面一般是针织品或合成革,用手轻轻提拉,皮板与里衬会有脱离感,动物皮则拉不动。辨别出真伪皮后,对真皮还要进一步判定属哪种动物皮。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真皮服装面料主要有山羊皮…  相似文献   

5.
《北京皮革》2007,(3):34-34
一,2006年1月~11月中国人造革合成革进口下降 据海关数据显示,2006年1月~11月中国人造革合成革(包括聚氯乙烯人造革、聚氨酯合成革以及其它材质的人造革合成革)共进口66,933,995公斤,金额357,016,771美元,进口总量比上年同期分别减少了16.7%和12.7%。  相似文献   

6.
从早期的PVC人造革到干法PU合成革,再到现在相当普遍的湿法PU合成革,直至当前供不应求的超细纤维,合成革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全面。合成革的应用范围也由以箱包为主发展到了服装、鞋帽、汽车、家具甚至航空领域。一些合成革产品的手感、透气性以及外观都与真皮接近,有的甚至超过了真皮。功能的完善和良好的市场机会使广大合成革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其中温州合成革企业发展壮大的速度更是令人瞠目。 从1991年温州第一家合成革企业投产至今短短的10年时间里,已发展到了70来家生产企业。拥有干法PU生产线91条、湿法PU生产线55条、压延生产线8条,日生产能力240万平方米、年产值60多亿元,几乎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国内原来生产人造革的国有企业,除了几家合资比较成功的和个别大型企业外,几乎全部倒下,技术人员大量流向温州。 温州合成革为什么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代广东,超过台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采访了温州合成革商会的领导及几个大型合成革企业的老总:  相似文献   

7.
白杉 《北京皮革》2003,(4):26-26
区别人造革与合成革,区别合成革与半合成革,区别牛皮与合成革。  相似文献   

8.
随着合成革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人造革产品在外观、性能和质量等方面越来越向天然皮革靠近,某些种类产品的综合性能甚至超过天然皮革,因此,合成革作为传统皮革替代产品的趋势越发明显。随着人造革合成革在汽车、服装、箱包、装饰等行业和领域的运用,世界合成革工业面临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中国合成革工业发展迅猛,从产量到规模,都堪称世界合成革生产大国。而以廊坊、保定地区为代表的河北人造革合成革制作业发展也安飞猛进,尽管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但其发展形势和速度却令业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9.
怎样选购一张好皮?俗话说“十皮九残”,意思是指凡是真皮都有伤残。伤残的部位在哪?伤残面积有多在?每张真皮都不一样。所以,欲求一张十全十美的真皮并非易事;欲求一张一模一样的皮革,也无疑是吹毛求疵。因为动物的皮张是一种自然物质,与人造革、再生革、合成革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0.
《北京皮革》2004,(12):22-23
近年来,中国针刺非织造人造革合成革基布发展迅速,其中水刺、针刺和超细纤维产品应用人造革合成革的比重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造革市场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促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人们习惯将用 PVC 树脂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VC 人造革(简称人造革);用 PU 树脂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PU 人造革(简称 PU 革):用 PU 树脂与无纺布为原料生产的人造革称为 PU 合成革(简称合成革)。对 PU 人造革、PU 合成革来说,目前行业还没有准确地命名,但有人习惯上把上述三种革统称为人工皮革,人工皮革(简称人工革)中合成革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和市场份额。我国的人造革、合成革行业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苏、广东和山东等沿海省市,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人造革、合成革的生产大国。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7月20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秘书长冯庶君,中国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常委、丽水鑫科合成革研究院院长谢镇铭,浙江省生态合成革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办公室主任叶美琴以及温州德纳合成革展会负责人一行前往义乌鑫挺人造革有限公司,向该公司董事长、中国塑协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主任、理事长潘公挺先生交流汇报了当前国内国际合成革行业的产业形势和当前开展合成革转型升级工作的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皮革与化工》2014,(4):41-41
<正>2014年7月20日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秘书长冯庶君,中国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常委、丽水鑫科合成革研究院院长谢镇铭,浙江省生态合成革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办公室主任叶美琴以及温州德纳合成革展会负责人一行前往义乌鑫挺人造革有限公司,向该公司董事长、中国塑协人造革合成革专委会主任、理事长潘公挺先生交流汇报了当前国内国际合成革行业的产业形势和当前开展合成革转型升级工作的总体情况。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问题上,我有如下几点看法。第一,如何正确引导消费者了解和认识超纤这种产品?人们一提起人造革,就感觉它是仿冒产品,认为是假皮革,这种意识已经根深蒂固。但超细纤维这种材料与低档的人造革合成革不同,它的成本并不比天然皮革低,大多数性能已经接近真皮,一些性能甚至超越真皮,在某些领域比真皮更有市场,但消费者看到的是它的价格和非真皮,却不能认识到它的优势。转变消费者的观念,应该是问题的关键,也是问题的难点。企业在这方面难以直接影响消费者,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更为有效?企业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人造革、合成革生产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国自1958年开始研制生产人造革以来,经过四十年来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人造革、合成革生产基地,整个行业结合了上下游的众多产业,是一个独立完善并具有相当实力的行业。  相似文献   

16.
从产品定义、分类、性能特点及技术指标要求等方面,介绍了皮革与人造革/合成革产品,并依据皮革与人造革/合成革产品标准名称、适用范围,对相关产品标准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服装、鞋类、箱包企业正确选择原材料及其适用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白沟箱包业的飞速发展使很多河北人看到了人造革、合成革的广阔市场,以白沟为中心的河北霸州一带出现了一批大型人造革、合成革生产企业。目前,任河北省与京、津二地交界处的白沟、霸州、雄县、安新,固安、永清、香河、三河等地,合成革人造革业成为当地较大的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四十多家。白沟、三台、香河等地征全国率先建起了合成革及相关产业的专业市场。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聚氨酯人造革和合成革发展很快,尤其是聚氨酯合成革已被广泛用做衣、鞋、箱包以及家具等的材料,有的全部或部分取代了天然皮革,由于它的外观与皮革非常接近,所以,用肉眼很难鉴别。但是,合成革与天然皮革在质地、性能以及价格上相差较大,为此,真皮与假皮成为皮革制品市场上一个被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浏览·标准     
<正>工信部发布5项人造革合成革行业标准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以2016年第3号公告发布5项人造革合成革行业标准,包括QB/T 4907—2016《人造革合成革用水性聚氨酯表面处理剂》和QB/T 4908—2016《人造革用水性聚氨酯粘接浆料》、QB/T 4909—2016《水性聚氨酯超细纤维合成革》、QB/T 4911—2016《服装用水性聚氨酯合成革技术条件》、QB/T 4913—2016《运动鞋用聚氨酯合成革安全要求》。(来源:中国纺织报)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人工皮革的发展历程,并对PU合成革与PVC人造革的性能进行了比较,同时就PU合成革与PVC人造革在汽车内饰设计应用中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汽车内饰用革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