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对位取代的苯酚为起始原料,经过与丙烯腈的加成、水解、分子内酰基化以及与苯甲醛的羟醛缩合反应而生成查尔酮,再与苯肼反应得到3个苯并二氢吡喃并[4,3-c]-2-吡唑啉衍生物,并利用 1HNMR、13CNMR谱和MASS分析进行了结构确认.对所合成的3个化合物,测定了荧光光谱,结果显示这3个化合物均具有蓝色荧光性能;而且对化合物6a在不同酸性条件下的荧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随着酸性的增加,荧光强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3-苯甲酰基-2-庚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L_1)、3-苯甲酰基-2-苯基苯并二氢吡喃-4-酮(L_2) 2种配体。分别以L_1和L_2为第1配体,水为第2配体在溶剂乙醇中与EuCl_3反应(pH=7~8),合成了2种新的稀土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相关物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2种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Eu(L_1)_3·2H_2O和Eu(L_2)_3·2H_2O;荧光光谱表明,2种配合物都能发出很强的铕离子特征荧光,其中配合物Eu(L_2)_3·2H_2O的荧光强度更强,具有更好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3.
吡喃二酮衍生物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回顾了近年来2,4 吡喃二酮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相关报道,概述了该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吡喃酮并吡唑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4.
以6-氯-5,12-萘并萘醌为起始原料,合成了6-(4-甲氧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E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6-(4-甲氧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可以发生类似于苯氧基萘并萘醌的光异构化反应,trans-form的最大吸收峰出现在395 nm处,而ana-form在450 nm和481 nm处显示出特征双峰,并且只在408 nm处有一个等吸光点。  相似文献   

5.
以对氯苯酚和3-氯丙酸为起始原料,在相转移催化剂三乙基苄基氯化铵催化下,合成对氯苯氧丙酸(1),然后用浓硫酸环化合成6-氯苯并二氢吡喃-4-酮(2)。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原料配比和反应时间对1收率的影响,适宜条件为:n(三乙基苄基氯化胺):n(对氯苯酚):n(3-氯丙酸):n(氢氧化钠)=0.023:1:1.3:1.3,反应时间为3h,收率为30.9%。此合成方法操作简便、安全、反应时间短且成本低。  相似文献   

6.
蒋蕻 《广州化工》2013,(14):96-97
以6-氯-5,12-萘并萘醌为起始原料,合成了6-(4-甲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E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6-(4-甲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可以发生类似于苯氧基萘并萘醌的光异构化反应,trans-form的最大吸收峰出现在396 nm处,而ana-form在453 nm和482 nm处显示出特征双峰,并且在341、365和406 nm处有三个等吸光点。  相似文献   

7.
以6-氯-5,12-萘并萘醌为起始原料,合成了9-(4-甲基苯氧基)-并四苯[5,6-bc]吡喃-2,8-二酮,通过元素分析、IR、1H NMR和E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9-(4-甲基苯氧基)-并四苯[5,6-bc]吡喃-2,8-二酮可以发生类似于苯氧基萘并萘醌的光异构化反应,trans-form的最大吸收峰出现在422 nm处,而ana-form在490 nm和524 nm处显示出特征双峰。  相似文献   

8.
以间溴苯酚和3-溴丙酸为原料,合成了间溴苯氧丙酸,并以间溴苯氧丙酸为原料,进一步合成了7-溴苯并二氢吡喃-4-酮。探讨了投料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和加料顺序等因素对间溴苯氧丙酸收率的影响。适宜的反应条件为:n(间溴苯酚)∶n(氢氧化钠)∶n(3-溴丙酸)=1∶1∶1.3,反应温度95℃,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8%,反应时间7 h,间溴苯氧丙酸收率71.4%。以间溴苯氧丙酸为原料,以85%的收率合成了7-溴苯并二氢唑喃-4-酮。  相似文献   

9.
2,4-吡喃二酮在医药和农药方面都是一个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母体结构。其衍生物在医药方面具有抗菌、抗癌,抑制HIV朊酶等生物活性,在农药方面具有杀虫、杀菌、除草和抗植物病毒等。介绍了近年来2,4-吡喃二酮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6-(4-叔丁基苯氧基)-5,12-萘并萘醌为原料,合成了9-(4-叔丁基苯氧基)-并四苯[5,6-bc]吡喃-2,8-二酮并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在365 nm紫外光照射下,9-(4-叔丁基苯氧基)-并四苯[5,6-bc]吡喃-2,8-二酮可以发生类似于苯氧基萘并萘醌的光异构化反应,trans-form的最大吸收峰出现在421 nm处,而ana-form在490 nm和524 nm处显示出特征双峰。  相似文献   

11.
以二硫化碳、甲醇、氢氧化钾为起始原料,经3步反应生成5-甲氧基-1,3,4-噻二唑-2(3H)-酮,再与1,4-二溴丁烷进行取代,然后脱甲基,最后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得到8-硫-1,6-二氮双环[4.3.0]壬烷-7,9-二酮。通过熔点、1HNMR、13CNMR、元素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目标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4 00(16)nm,b=1.046 4(2)nm,c=1.051 4(2)nm,α=63.84(3)°,β=79.62(3)°,γ=89.42(3)°,V=0.759 2(3)nm3,Z=4,wR(F2)=0.125,μ=0.37 mm-1。  相似文献   

12.
唐蓉萍  夏德强  尚秀丽 《当代化工》2014,(4):475-477,482
通过萘并噁嗪环上引入不同类型的取代基,合成了三种螺噁嗪光致变色化合物。研究了其光致变色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结果表明,在紫外灯照射下由无色变为蓝色,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并且具有较高的抗疲劳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氢化铝锂还原8-苄基-7,9-二氧代-2,8-二氮杂双环[4.3.0]壬烷(C14H16N2O2),得目标产物8-苄基-2,8-二氮杂双环[4.3.0]壬烷(C14H20N2),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四氢呋喃作溶剂,n(C14H16N2O2):n(LiAlH4)=1:3.2和反应时间为16 h时,产物收率可达93.73%;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确认。  相似文献   

14.
在这篇文章中 ,以三环 [5 ,2 ,1,0 2 ,6]癸烷 - 8-酮为原料 ,通过格氏反应合成了 8-烯丙基 - 8-羟基三环 [5 ,2 ,1,0 2 ,6]癸烷。此外 ,通过正交试验对该化合物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15.
王雅珍  林伟 《化学试剂》2016,(8):779-783
标题化合物是合成稻田除草剂的中间体,以降冰片烯为原料,经二氯卡宾的加成、扩环反应和水解反应生成3-氯双环[3.2.1]-3-辛烯-2-醇;随后烯丙醇氧化制得α,β-不饱和酮;接着在氰化钾催化剂的作用下和氢氧化钠反应,得到双环[3.2.1]辛烷-2,4-二酮;最后再发生酰基化反应得到标题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用1HNMR、13CNMR表征,纯度用HPLC确定。  相似文献   

16.
详细研究了以己二酸、溴代丁酸乙酯为原料,采用简便高效的方法制备外消旋螺环二酮的最佳条件和有关工艺。  相似文献   

17.
曾向潮 《精细化工》2012,29(7):683-687
将N-(2-吡咯甲酰基)-β-丙氨酸甲酯(Ⅲ)与卤代烃经烷基化反应得到的产物水解,得到N-(1-烷基-2-吡咯甲酰基)-β-丙氨酸(Ⅱa~Ⅱc),收率84.7%~91.2%;以化合物Ⅱ为原料,在多聚磷酸-P2O5作用下,经分子内环化反应合成了标题化合物1-烷基-6,7-二氢-1H,5H-吡咯并[2,3-c]氮杂-4,8-二酮(Ⅰa~Ⅰc),收率69.1%~77.2%。3步反应总收率为61.8%~69.1%。测定了3个标题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3,3-二甲基丁酮和2,2-二甲基丙酸甲酯为原料、氢化钠为强碱、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通过酮酯缩合反应合成了2,2,6,6-四甲基-3,5-庚二酮,考察了溶剂、反应时间、3,3-二甲基丁酮的滴加速度、酮酯摩尔比及氢化钠用量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在3,3-二甲基丁酮、2,2-二甲基丙酸甲酯和氢化钠的摩尔比为1:1.5:3、4 h内滴加完3,3-二甲基丁酮溶液、回流反应8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64.5%.  相似文献   

19.
以6-氟-色满酮-4为原料,与6-氨基胡椒醛发生Friedǎnder合反应而得到新的喹啉衍生物2-氟-9,10-亚甲二氧基-6[H]-[1]苯并吡喃并〔4,3-b]喹啉,其结构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  相似文献   

20.
Zhaosheng Hou  Qifeng Zhou 《Polymer》2006,47(15):5267-5274
A novel side-chain pseudopolyrotaxanes 4 is synthesized from cucurbituril (CB[6]) and quaternized poly-4-vinylpyridine derivative 3 in water by simple stirring at room temperature. CB[6] beads are localized on hexamethylene units in side chains of 3 as found by NMR studies, and the hydrophobic and charge-dipole interactions are the driving force. The degree of threading (q/n, the average number of CB[6] beads per repeat recognition unit of 3) can be controlled from 0.2 to 1.0 by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CB[6] added. The reduced viscosity of pseudopolyrotaxanes in aqueous solution has smaller change with the change of the concentration or temperature,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hydrodynamic radius and more rigid chain co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threaded CB[6]. DLS results show the average hydrodynamic diameter (Dh) of the pseudopolyrotaxanes in solutio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B[6] threaded. The pseudopolyrotaxanes have higher thermal stability and intensity of absorption band than the parent polymer 3 as found by TGA and UV-vis studies. The 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intensity of absorption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mount of CB[6] threaded. The effect of NaI to pseudopolyrotaxanes is studied by the transmittance with UV-vis, and the result shows that NaI is the satisfied precipitant to the pseudopolyrotax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