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中德生态园是一个既具有城市产业功能,又具有城市园林绿化功能以及城市居住、商业、文化等功能的复合型生态园区,在高端、生态、环保的总体目标下,中德生态园的地下空间开发尤为迫切。中德生态园的建设背景、规划定位、总体空间布局等对地下交通设施系统、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物资储备设施、地下防灾与防护设施等系统提出了较高的规划建设要求。为满足中德生态园地下空间开发的有序性与科学性,有必要在地下空间使用与开发容量控制、空间组合及建造控制、配套设施控制、行为活动控制、开发建设管理控制以及开发控制指标体系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研究,为中德生态园园区地下空间利用提供开发建设依据,有利于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技术路径,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为例,阐述了以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为抓手,落实指标体系中与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指标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3.
周晓男  谭畅  刘辛  金彤 《园林》2021,(8):39-44
公园城市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中国人居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分析总结公园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国内外实践,提出公园体系的三大建设路径:(1)区域统筹,建立生态安全网络体系;(2)构建多层次、全覆盖的全域公园体系;(3)从规划到实施的顶层管控机制.以青岛中德生态园公园体系建设为例,关注区域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传统农村公共空间的概念、传统农村公共空间的研究概况和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目前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初探.以山东昌乐县白塔村社区服务中心为例,分析了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设计思路.希望以此作为日后研究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一个基础,能够对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部平原地区的城镇发展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河南省唐河县城空间发展在面临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时,通过对其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面临的动力不足,以及周边大城市的拉动作用的研究,在城市空间上进行优化,提升发展的内在质量,做到城市空间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管理手段,进而应对新时期城镇化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苏原  杨卫丽  邹杰 《华中建筑》2010,28(12):84-87
当今各个城市的高新区都有着同样的特征:林立的高楼,大片的玻璃幕墙,其间飞速的车流,白领们匆忙的步伐,低能的绿化,面对这些残酷的现实,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理性的自然庇护所。"3D"复合型公共空间的设计就是在探寻一种包容且开放的、绿色生态的、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新城市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把握空间人性化、环境特色化、文化地域化、功能综合化、交通步行化等特点,并结合温州瓯海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实例探析了一些具体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地区的城乡空间形态相对特殊,地广人稀,空间连续性较差,在无规划的自然城镇化下,城与乡的空间呈现不平衡发展状态,城镇空间质量不断提升,而乡村空间表现出严重的衰败现象。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指导下,重新定义了发展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整合乡村空间和优化城镇空间为目标,以调整人口分布为重点,在新的发展机制与路径引导下,针对空间要素的特性分析及空间发展研究,建构内蒙古县域城乡空间,通过空间一体建设,探究内蒙古地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吴桂宁  段坤尧 《城市建筑》2020,(5):11-15,20
云南拥有大量少数民族村落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城镇化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重要发展路线之一,然而政府主导的旅游建设和涌入的外来资本使得村落空间发生巨变.文章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通过梳理分析其产业结构、社会主体、物质空间环境和人文景观等方面,考察其旅游城镇化中的公共空间变迁规律,为旅游型传统村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0.
童静  陈薪光 《城市建筑》2014,(21):56-56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以生态建筑在成都的发展为例,对将生态建筑设计如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出了个人的粗浅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当前对我国城镇化的高度关注,首先,从城镇化的初步认识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充分论证了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其次,从现状城镇发展概况、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地位提升(承上的“分水渠”和启下的“蓄水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城镇”主体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发展思路进行初步探讨,在城市圈(群)的各层级主体重点衔接的基础上,对城镇自身发展进行重点引导.最后,以常州市区小城镇发展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其现状概况、区域分析和自身特征,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常州市区城镇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化探讨,包括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区域城市(镇)发展差别化“两种模式”、城镇自身发展主要引导.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先解读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空间建设至关重要;然后分析国内城市生态用地建设的主要模式及其与新型城镇化的适应性,提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空间发展的两大趋势为生态用地功能化及城乡统筹发展:最后在分析武汉市生态控制区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武汉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引导的思路:一是统筹规划,建立产业·镇·村体系;二是加强管治,坚守生态底线;三是政策支持,促进生态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以土地、人口为核心的\"要素驱动\"发展方式向以制度、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创新驱动\"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广西新型城镇化正处于加速、转型叠加时期,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城市群等级与经济地位不匹配、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相关领域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难等一系列共性...  相似文献   

14.
源于\"新型城镇化:中国城镇化的战略转型\"的总体认识,本文总结新型城镇化需重点引导两个方面,包括: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绿色、集约、人文的城镇化路径转型。据此,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郑陆镇为例,实证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总体规划的一些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以武进区郑陆镇城镇化与城乡人口研究为专题,这主要包括对郑陆镇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的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判定。二是规划创新基于生态\"底\"、描绘城镇\"图\"、传承文化\"魂\"。首先,基于生态\"底\"主要从城镇性质、功能定位与模式选择方面得以体现。其次,描绘城镇\"图\"主要从镇村布局的重构深化分析。最后,传承文化\"魂\"主要从文化特色彰显出发提出了3个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化和产业更新的推动下,我国科技新城快速发展,科技新城这类以公共空间为主的城市功能综合区具有较强的景观资源特征和公共服务特征,它们往往成为聚集人气、带动新城发展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对烟台辛安河口东区的城市设计,总结科技新城公共空间的发展特征和设计需求,提炼其设计理念与策略,塑造功能使用、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空间形态,旨在为类似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筑知识》2014,(9):19-19
健康空间是基于场所理论的城市设计内容,涉及社区活动,场所猎奇,意在通过环境激励和促进人们进行有利于健康活动的发生。让市民尽可能多的增加日常活动和锻炼。通过分析长春市城市公共健康空间现状,以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托,以健康为核心设计长春市城市公共空间,制订符合长春市公共健康空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7.
罗勇 《华中建筑》2014,(8):121-126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转型升级是引导城市空间转变的核心动力,而城市空间的转变特别是特色空间营造又会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产业和空间规划上应把握两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顺应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建立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特色空间。东莞水乡地区作为珠三角传统水乡和传统产业发展的最典型代表地区之一,规划以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产业全面转型为方向,从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交通、生态、文化等方面全方位营造岭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相融合的水乡特色空间,为其他地区产业和空间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忽略了社区区域环境、自然地理、民俗文化、村民需求等发展特征和内在关联性,导致社区现状资源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利用,标准化城市趋同的建设模式导致农村社区模式的“同质化”。文章聚焦新型农村社区的类型研究,以关中地区典型普适性乡村乾县为例,对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展开调研,试图在复杂多变的建筑空间环境现状中梳理现状特征,归纳现状问题,进而科学有效地提出分类依据,针对五种不同类型社区的村落形态、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空间环境等特点,提出适宜的建筑空间环境营建建议,目的在于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19.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长期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如何依托新型城镇化发展美丽乡村又是其中的重要命题之一。本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理论进行了探讨,并结合海南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朱梦君 《城市建筑》2013,(16):297-298
在大学校园中,由于集体生活模式造成了个体的必要性活动在时间、空间、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使得校园中的自发性与社会性活动更容易出现。因此,校园规划设计需要从静止和限制性规划走向具有灵活发展结构的积极规划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