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烟熏工艺对熏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熏猪肉为对象,研究传统木熏工艺和现代液熏工艺对熏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GC-MS分析,重点比较两种烟熏方式产品的特色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别。结果表明,传统木熏工艺产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种类和数量方面都明显高于现代液熏工艺的产品,传统木熏工艺的产品检测出13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而现代液熏工艺检测出121种,酚类物质作为烟熏产品的特色挥发性风味物质,传统木熏工艺的产品检测出15种,含量达到22.85%,而现代的液熏工艺的产品检测出14种,含量仅为7.87%。因此,传统的木熏工艺在风味方面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SPME-GC-MS分析方法,分析比较了稀奶油与不同牛奶香精中挥发性风味组分。稀奶油中共鉴定得到58种挥发性化合物,复配香精A、天然香精B和自制酶解香精C中分别鉴定得到67种、41种和30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对不同奶油香精与稀奶油风味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比较,得到稀奶油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甲基酮类、醛类化合物,复配香精A中的主要挥发性物质为酯类化合物;天然香精B与自制酶解香精C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组分相似,均为中、短碳链的脂肪酸。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水牛乳稀奶油酶解前后挥发性风味体系的变化,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GC-MS的方法检测其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水牛乳稀奶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为甲基酮类化合物,占整个挥发性风味物质的41.104%,主要包括2-庚酮、2-戊酮、2-壬酮、2-丁酮等;对其进行酶解后,酶解产物中短链脂肪酸为主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丁酸、己酸、辛酸、癸酸这4类化合物占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88.009%,此外,酯类化合物的种类相对酶解前更丰富。  相似文献   

4.
水产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提取和分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产品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影响其风味的重要因素,研究水产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对于评价水产品质量、指导水产品生产、改进加工工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国内外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和分析技术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分析比较了各种提取方法、分析技术的优缺点,并展望了其发展动向,以期为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三大类不同原料制备的稀奶油(A类以无水油为原料;B类以无水油和新鲜稀奶油混合为原料;C类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整体风味差异。方法通过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及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Headspace 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HS-GC-IMS)并结合电子鼻、电子舌及感官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通过SPME-GC-MS和HS-GC-IMS 方法从8种稀奶油中共检出32种挥发性有机物,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有2-庚酮、2-壬酮、辛酸、己酸、δ-辛内酯等,不同稀奶油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有机物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含有无水油的A、B类稀奶油的酸类物质含量高于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的C类稀奶油。电子鼻结果显示添加了无水油的A、B类稀奶油与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的C类稀奶油整体气味有显著差异。电子舌表明A类稀奶油主要以酸味和鲜味为主,B类稀奶油咸味较重,C类稀奶油的鲜味值普遍较高。最后感官评价结果显示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的C类稀奶油气味优于添加了无水油的A、B类稀奶油。结论通过五种不同方法 的检测表明以新鲜稀奶油为原料的C类稀奶油风味和感官评价明显优于其他两类。 为进一步阐明其特征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肉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是影响其风味的重要因素,研究肉制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对评价肉制品质量、指导肉制品生产和改善加工工艺尤为重要。简述肉制品风味的形成途径、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技术以及几种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进展,为研究肉制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盐焗工艺对盐焗鸡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盐焗鸡翅为研究对象,研究传统盐煽工艺和现代水焗工艺对盐焗鸡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盐焗鸡翅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GC-MS检测,比较两种盐煽工艺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别.结果表明:两种盐焗鸡翅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不相同,传统盐煽工艺的鸡翅共检测出86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12种,相对含量为5.74%;酮类7种,相对含量为0.40%,而现代水焗工艺的产品检测出9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醛类15种,相对含量为12.94%;酮类8种,相对含量为1.33%.  相似文献   

8.
正挥发性风味物质是决定水产品风味的重要因素,研究水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提升水产品的质量评价、为水产品的生产运输加以指导并会促进传统加工工艺的创新。本文列举了几种国内较为常用的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提取方法,分析并总结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水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研究尽绵薄之力。挥发性风味物质和非挥发性滋味物质是水产品的两大组成部分,挥发性风味物质是指人类嗅觉能感受到的物质,香气、异味、挥发性但无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了改善罗非鱼腥味,以废弃咖啡渣为原材料,分别探究咖啡渣粉末及其提取液对罗非鱼的脱腥效果。通过GC-MS对咖啡渣粉末处理后的罗非鱼体表挥发性化合物分析发现,处理后的罗非鱼体表腥味强度降低,体表中12种与腥味有关的气味活性成分含量下降74.09%,而回收的咖啡渣粉末中腥味化合物增加,结合扫描电镜分析,认为咖啡渣粉末借助吸附作用实现了体表脱腥。结合感官评定和GC-MS分析咖啡渣提取液对冷藏罗非鱼肉风味的影响,发现咖啡渣提取液处理组中腥味化合物的累积速度得到有效控制,相较于对照组,整体风味更佳。采用HPLC分析发现,咖啡渣提取液中含有丰富的绿原酸,且根据脂肪氧化酶活性的下降和咖啡渣提取液处理组中硫代巴比妥酸值的增速减缓,说明咖啡渣提取液对冷藏鱼肉的风味改良主要在于抑制了脂肪氧化酶活性,延缓鱼肉脂肪氧化。  相似文献   

10.
液态深层发酵米醋有原料和酿造菌种单一、高通风快速发酵的工艺特点,故有风味弱,口感单调、偏酸、刺激的缺点。本研究在米醋发酵末期添加乳酸菌发酵后的麦麸提取液,引入后熟工艺,制得食醋,接入的麦麸提取液量为10%,接菌时残酒量为0.6%(v/v),于25~30℃后熟15 d。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有机酸成分,发现乳酸含量明显升高;采用气质联用仪对米醋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发现主体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苗君莅  张锋华  肖杨  任璐  蔡涛  王辉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12):1751-1754
本文将筛选到的、对乳脂肪有高度专一性的脂肪酶高产菌株PM-1发酵,上清液经硫酸铵沉淀、透析脱盐、蒸发浓缩后获得的粗酶提取液是原上清液酶活的4.5倍。将粗酶液发酵稀奶油产物用于90%脱脂乳中,感官评定效果良好,并通过测定增香90%脱脂乳中的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可知,增香后的90%脱脂乳中中链及部分长链脂肪酸增加,对奶香有突出贡献的特征性风味物质显著增长。从而肯定了该菌株所产脂肪酶的应用潜质。  相似文献   

12.
李雪瑞  刘秀嶶  李宏  严静  田浩 《食品与机械》2023,39(6):195-200,240
目的:优化咖啡湿法加工工艺。方法:探究果胶酶添加量、温度及咖啡干燥方式对咖啡豆风味前体物质、滋味呈味物质含量的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获得质量排序并开展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不同果胶酶添加量、温度及晒干、烘干处理样品的蛋白质、粗脂肪、咖啡酸、咖啡因、绿原酸含量及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2%果胶酶+27℃+晒干处理组咖啡质量排序第一,其生豆中蛋白质含量为14.04%,粗脂肪含量为9.05%,熟豆中咖啡酸含量为1.05 mg/g,咖啡因含量为1.41%,绿原酸含量为13.89 mg/g,主要挥发性物质酯类、酸类的相对含量分别为40.87,7.62μg/g。结论:2%果胶酶+27℃+晒干处理得到的咖啡综合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3.
以越南罗布斯塔咖啡速溶粉和萃取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对比不同萃取工艺造成的香气成分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连用GCMSD-FID法,比较两种咖啡工艺产品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结果表明,罗布斯塔主要由酯类、硫类、呋喃类、醛类、内脂、醇类、酚类、酸类等挥发性化合物构成,罗布斯塔的萃取液的挥发性物质更多,香气更丰富。  相似文献   

14.
对葡萄藤茎中多酚活性物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对影响提取液多酚含量的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以提取液中多酚含量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多酚活性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固液比1:15,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1h。在此条件下提取液中多酚含量为14.43mg/g,DPPH.清除率81.23%。  相似文献   

15.
咖啡风味是影响咖啡质量的关键因素,其主要由挥发性风味组分和呈味组分两部分组成。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咖啡风味的相关研究就已成为咖啡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从最初简单的感官评定到如今精密仪器分析,人们对于咖啡风味的了解日渐深入。本文结合当前国内外咖啡风味相关的研究进展对咖啡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与非挥发性风味组分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概述了咖啡在烘焙过程中风味物质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咖啡中各类主要风味物质对咖啡的气味、滋味等感官品质的影响,为今后有关咖啡风味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对葡萄藤茎中多酚活性物质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对影响提取液多酚含量的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进行单因素实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4因素3水平的正交实验,以提取液中多酚含量和DPPH.清除率为指标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多酚活性物质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固液比1:15,乙醇浓度50%,提取时间1h。在此条件下提取液中多酚含量为14.43mg/g,DPPH.清除率81.23%。   相似文献   

17.
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萃取熏马肠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最佳萃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56 min,溶剂用量50 m L,料液比1∶2.4,在此最优条件下提取量为875.63 mg/kg。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结果表明,熏马肠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含55种化合物,有酚类、醇类、烯烃类、烷烃类、脂类、醛酮类、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其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占提取总含量的52.66%,为熏马肠主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8.
静态亚临界水提取脱脂咖啡渣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鑫  高彦祥 《食品科技》2011,(9):227-230
研究了静态亚临界水不同提取温度(110、130、150、170、190℃)、时间(15、30、45、60、75min)、料液比(1:10、1:20、1:30、1:40、1:50、1:60、1:70)对脱脂咖啡渣中多酚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并对不同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提取液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清除自由基(ABTS·+、DPPH·)能力均随着提取温度、时间、液料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当提取温度达到170℃、时间达到45min、料液比达到1:50时,提取液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均达到最高,其抗氧化活性也达到最高值。170℃、45min、1:50是亚临界水提取脱脂咖啡渣中的多酚类物质的最佳提取条件,脱脂咖啡渣提取液可以作为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来源。  相似文献   

19.
以乳化肠为研究对象,分析中温杀菌与低温、高温杀菌带来的风味物质的变化规律。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80℃低温杀菌、95℃中温杀菌、105℃中温杀菌和121℃高温杀菌的乳化肠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4种热杀菌的乳化肠分别鉴定出39、39、41、3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不同的热杀菌方式会导致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对中温乳化肠风味贡献较大的化合物有:己醛、壬醛、1-辛烯-3-醇、2-戊基呋喃和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  相似文献   

20.
使用同时蒸馏萃取法萃取熏马肠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使用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最佳萃取条件为提取时间156 min,溶剂用量50 m L,料液比1∶2.4,在此最优条件下提取量为875.63 mg/kg。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结果表明,熏马肠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含55种化合物,有酚类、醇类、烯烃类、烷烃类、脂类、醛酮类、含氮含硫及杂环化合物,其中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占提取总含量的52.66%,为熏马肠主要的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