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制粉是利用研磨、筛理、清粉等设备,将净麦的皮层与胚乳分离,并把胚乳磨成粉。制粉车间的制粉系统由皮磨、心磨、渣磨,以及重筛、打麸、吸风等数量众多的子系统组成,这些出粉系统分别剥刮小麦籽粒的不同部位,所以不同系统小麦粉的品质特性都具有显著的差异。通过对小麦制粉过程不同粉路小麦粉的营养物质进行检测、分析和总结,得出:随着研磨次数的增加,制粉粉路小麦粉Cu、Fe、Zn、Ca、粗纤维(CF)、膳食纤维(DF)、VB1、VB2和VB6含量逐渐增大。心磨粉7M下的Cu、Zn、VB2、CF和DF含量最高,心磨粉6M上和7M下的VB1含量最高,皮磨粉4BF的Fe和Ca含量最高。总体来说,小麦粉营养物质含量较高的制粉粉路为:7M下、2T、6M下、4BF、6M上、5M下、D1D3上和D1上。营养物质含量较低的制粉粉路主要是心磨粉前路粉,分别为:1M1中、1M1下、1M2上、1M2中、1M2下、1M3上、1M3中、2M1上、2M2上、2M2中、2M下。根据主成分分析得出2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原变量80...  相似文献   

2.
通过3条小麦制粉生产线6组淀粉样品的对比分析,探讨了吸风粉淀粉与相应小麦粉淀粉的颗粒特性及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吸风粉淀粉与小麦粉淀粉的颗粒特性差异较大,吸风粉中小颗粒淀粉居多,大颗粒淀粉较少,损伤淀粉含量较高。吸风粉淀粉的糊化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及衰减值较低;吸风粉淀粉的沉降体积较高,溶解度稍低,凝沉性与冻融稳定性稍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麦低温制粉系统各粉路小麦粉品质特性的研究,可为开发不同专用小麦粉提供参考。以低温制粉系统的4个皮磨粉、6个心磨粉、1个渣磨粉和1个尾磨粉共12个粉路样品和通路粉(该批次市场产品)面粉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小麦粉品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比较分析不同粉路小麦粉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心磨粉路1M、2M、3M和渣磨粉路的小麦粉光泽度高;心磨粉路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普遍低于皮磨粉路;皮磨和心磨粉路的靠前粉路小麦粉灰分和损伤淀粉低于靠后粉路,峰值粘度高于靠后粉路。皮磨和心磨的靠后路粉的吸水量(500 FU)高于靠前路粉;皮磨粉路小麦粉的P值、W值、L值、G值、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普遍高于心磨粉路,但延伸度普遍低于心磨粉路。  相似文献   

4.
系统粉粒度与破损淀粉含量之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破损淀粉率和粒度分布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研磨次数和强度的增加,系统小麦粉的破损淀粉含量增加。小麦粉的粒度分布主要与物料的筛理特性和粉路有关。小麦系统粉的破损淀粉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分别是rD10=0.139,rD50=0.164,rD90=0.052,rDav=0.100,说明破损淀粉率与粒度分布相关性很弱。  相似文献   

5.
采用SDmatic破损淀粉仪法和GB/T 9826—2008《粮油检验小麦粉破损淀粉测定α-淀粉酶法》对小麦粉中的破损淀粉值进行了测定,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SDmatic法测定破损淀粉数据可靠性高,R2为0.937,且具有耗时短、人为误差小、试剂消耗少等优点。分析了小麦粉加工过程中,破损淀粉的影响因素,其中小麦品种为主要影响因素,角质粒小麦破损淀粉值高,粉质粒小麦破损淀粉值低;同一原料研磨,研磨产生的颗粒越细,破损淀粉值越高;灰分较低的前路心粉比中路粉破损淀粉值高,但又比灰分高、麸星重的后路基粉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添加量(5%、10%、15%、20%和25%)的薏米全粉对小麦粉的粉质特性,拉伸特性、糊化特性以及对馒头的质构和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薏米全粉的添加增加了小麦粉中蛋白质、油脂和灰分的含量。与小麦粉面团相比,薏米全粉不影响小麦粉的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但在添加量高于15%时弱化度增加显著;添加薏米全粉的面团拉伸能量,延伸性总体上降低,最大拉伸阻力在45?min和135?min差异不显著,拉伸比增加显著。薏米粉的添加显著提高了馒头的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降低了回复性和内聚性,感官评定与质构硬度和咀嚼性结果一致。随着薏米全粉的添加,口感各个指标总体上降低,但是5%~10%的薏米全粉添加量对馒头感官评价影响不大,并且少量薏米所产生的气味更受人喜爱。结合上述因素,考虑到对面团流变特性、糊化特性和馒头品质的影响,小麦粉中添加10%的薏米全粉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以2种不同筋力小麦粉为原料,研究了抗性淀粉对小麦粉面包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抗性淀粉的强筋粉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与原小麦粉面包相似,品质与原小麦粉面包相当。添加5%抗性淀粉的中筋粉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明显高于原小麦粉面包,品质略有下降。添加10%~15%抗性淀粉的强筋粉和中筋粉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面包体积显著减小,弹柔性降低,口感发硬,表面色泽不匀,出现斑点,预示面包品质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抗性淀粉面包的体积、外形、表皮质地、表皮色泽、芯色泽、平滑度、纹理结构、弹柔性和口感皆与面包评分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小麦制粉系统各粉路面粉品质特性的研究,可为实现在线配粉、达成专用粉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小麦制粉过程中39个粉路面粉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全面测定面粉白度、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特性、粉质参数和拉伸参数,比较不同粉路面粉品质差异性,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粉路面粉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前路心粉白度、淀粉糊化特性普遍高于其它粉路;后路心粉淀粉糊化特性、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普遍低于其它粉路;皮粉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拉伸面积、延伸度高于其它粉路;皮粉和重筛粉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普遍高于心粉。主成分分析发现前4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7.6321%,基本上能综合粉路面粉品质特性的大部分信息;根据面粉品质特性,利用聚类分析可以将39个粉路分为四类,第一类包括18个粉路,第二类包括12个粉路,第三类包含5个粉路,第四类包含4个粉路。检测结果可作为生产不同专用粉的参考和依据,同时为改进小麦粉加工企业制粉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取食品化利用品质高的小麦次粉,采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粉路小麦次粉进行分析和筛选。通过测定12个不同粉路小麦次粉和2个不同等级小麦粉的营养品质、色泽、面筋特性和糊化特性,应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不同粉路小麦次粉品质评价的主要指标并进行分类。结果表明:不同粉路小麦次粉的品质特性中,脂肪、灰分、面筋指数、峰值粘度、最低粘度、最终粘度、衰减值、回生值变异系数较大,均超过20%。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其中更具代表性的4个主成分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84.182%,依据综合评价函数进行分析计算排名,综合排名前三位的为DF1XF1下、DF1XF1上和精制面粉;聚类分析将不同粉路小麦次粉分为4类,次粉DF1XF1下和DF1XF1上与精制面粉归为一类,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12个不同粉路小麦次粉中,DF1XF1下和DFXF1上品质最好,7M下、8M上和2T下品质最差。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小麦次粉品质特性,可为其食品化高值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三相卧螺工艺生产谷朊粉过程中三相卧螺的工作原理及小麦粉组分吸水特性,得出影响三相卧螺工艺生产谷朊粉效果的原料主要指标应包含破损淀粉含量,提出小麦粉生产过程中控制破损淀粉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使用快速粘度分析仪(RVA)测定了采用脱皮制粉工艺和传统制粉工艺生产得到的小麦粉的糊化特性,并通过测定小麦粉的损伤淀粉含量等,考察了两种工艺条件下,小麦粉糊化特性和粉质特性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脱皮工艺小麦粉的损伤淀粉含量减少,淀粉平均粒度大,而α-淀粉酶含量减少。制粉工艺对中筋的南阳白麦和高筋的8901特二粉的影响最为明显,脱皮工艺小麦粉的峰值粘度和最终粘度明显增加,而其他样品基本不变;同时,这两种样品的衰减度较大,而其他样品的衰减度则有所减小。脱皮制粉得到的所有样品的低谷粘度均高于采用传统工艺的同等小麦粉,但回生值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四川省西部地区马铃薯深加工产业发展,评价了川西15个马铃薯品种加工前后的物理特性,分析了不同品种马铃薯炒制加工的适宜性。结果表明,在炒制过程中,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色泽和质构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内聚性较高的马铃薯,如‘荷兰15号’在炒后内聚性反而下降,内聚性较低,如‘青薯9号’炒后反而增加;感官弹性整体增加,胶黏性、硬度以及色泽L*、a*和b*都普遍呈下降趋势。根据主成分综合评价、聚类分析结合感官分析表明,‘V7’、‘荷兰15号’、‘青薯9号’、‘荷兰14号’和‘马尔科’炒制后品质相似,感官弹性、硬度和胶黏性都较高,色泽明亮,形态完整,口感爽脆,适合用于炒制加工。  相似文献   

13.
小麦制粉过程中,原粮的多样性,设备的不稳定性,操作的随意性,气候的多变性等不确定因素的共同存在,给稳定小麦粉品质和白度带来巨大困难。着重从原粮品质、清理效果、小麦调质、制粉工艺、技术特性的配备、操作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小麦制粉过程中稳定小麦粉品质与白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9种市售面条粉为材料,采用主成分和相关性方法分析小麦粉品质与半干面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售面条粉的降落数值、最终黏度、回升值、粉质吸水率、稳定时间对半干面品质的影响较大;降落数值、最终黏度和回升值与黏附性呈负相关,吸水率与弹性呈正相关,拉伸面积与生面片的△b*(0~24 h)呈极显著负相关,拉伸阻力与硬度、咀嚼性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小麦粉特性与生湿面品质的关系。以13种小麦粉为原料,测定其蛋白质质量、溶剂保持力、内源酶活力等特性,并对制得生湿面的外观、质构及感官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麦谷蛋白大聚体质量分数与面片亮度呈显著负相关,谷醇比与熟面黏聚性呈显著负相关,乳酸溶剂保持力与咀嚼性、感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脂肪氧合酶活力与硬度、咀嚼性呈显著正相关。经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将13种小麦粉分为3类:第Ⅲ类小麦粉的蛋白质质量、面团流变学品质显著优于其他小麦粉,熟面食用品质最佳;第Ⅱ类小麦粉制得面片亮度显著高于其他小麦,外观品质最优。通过将国产小麦与第Ⅱ类/第Ⅲ类小麦搭配可用于制备外观与食用品质俱佳的生湿面专用粉。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陕西传统特色面食Biangbiang面的产业化,研究小麦粉品质特性与Biangbiang面品质的关系。以市售12种小麦粉为原材料,测定其理化指标和流变学指标,并对由这些小麦粉制成的Biangbiang面进行感官评价和质构测定。相关分析表明:小麦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沉淀值、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弱化度、粉质质量指数、最大拉伸阻力、拉伸比例与面的感官品质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蛋白质质量分数、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拉伸面积和最大拉伸阻力与质构指标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适合制作Biangbiang面的小麦粉品质指标范围:蛋白质质量分数11. 02%~12. 66%、沉淀值26. 06~36. 26 m L、吸水率61. 27%~65. 83%、形成时间4. 36~5. 74 min、稳定时间5. 40~7. 86 min、弱化度55. 17~89. 83 FU、粉质质量指数73. 38~104. 12、拉伸面积82. 88~113. 12 cm2、最大拉伸阻力416. 68~564. 82 BU、拉伸比例1. 63~3. 27。  相似文献   

17.
对制粉车间各系统小麦粉的理化指标、流变学特性进行检测,并制作馒头,分析造成馒头萎缩的影响因素,提出防止馒头萎缩的小麦粉质量指标范围.研究表明:小麦粉的白度、吹泡指标的P、P/L及面团流变学特性中的R 50与馒头评分成正相关;小麦粉的灰分、湿面筋含量及吹泡指标的L、W值与馒头评分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介绍物体颜色的概念及摄像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应用的概况.阐述小麦制粉过程中的入磨麦、麸皮、面粉等货料,摄像后在计算机上试用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观察,并作初步处理和分析的一些情况.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今后制粉技术在这方面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品种河套小麦粉与面条质构之间的关系,选取了14种该地区生产的特色小麦粉,采用粉质仪、拉伸仪、黏度仪等测定了小麦粉品质指标,并制作成面条,用质构仪测定质构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对小麦粉品质指标与面条质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湿面筋与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糊化温度、峰值黏度...  相似文献   

20.
在小麦制粉过程中,因出粉部位的不同而导致了各粉路粉品质存在差异。以金像面包粉为对照,选用新麦26品种小麦为原料,利用实验磨制粉得到3路皮粉和3路心粉,通过测定其主要成分、粉质参数、RVA糊化特性及其面包TPA参数,确定用于面包制作的粉路粉。结果表明皮粉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高于心粉,前路皮粉低于后路皮粉,前路心粉高于后路心粉;各粉路粉的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峰值粘度、回生值以及面包的弹性和回复性都与其蛋白质含量变化规律一致;1M粉的灰分含量最小,3M粉的吸水率和脂肪含量最大,3B粉的面包硬度、咀嚼性、弱化度和稀懈值最小。通过与金像对照组比较分析可知,新麦26的后路皮粉和前路心粉均可用于面包粉的生产,皮粉中以3B粉最佳,心粉中以1M粉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