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烂糊面     
您见过一二千人同时在一起“喝”面的热烈场面吗?您见过“煮”烂糊面的飞车走壁式的大圆壁桶吗? 这在现在足可以创吉尼斯世界记录的事情,我与我的同学、校友们不但见过,而且亲历了好几年呢! 那是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我国正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年代里,我与我的同学、校友们在闵行的上海电校就读。每到上午的四节课上完之后的中午十二点整,校广播就会响起我们熟悉的曲子: “咪嗦啦咪嗦、咪嗦啦咪嗦、咪咪咪(?)嗦咪嗦咪(?)哆、哆啦哆啦哆(?)哆啦……”同学们并不记得这首曲子的真实曲名,但都戏称之为“烂糊面进行典”!  相似文献   

2.
烂糊面     
顾鸿章 《饮食科学》2013,(11):34-34
如今说起这烂糊面,颇有些忆苦思甜。老上海对于它最深的记忆,还是上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在那段缺粮少油的岁月里,为了让一家老小吃饱,会过日子的上海主妇真是动足了脑筋。而成本低、营养足、制作方便且兰糊面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gaoyan 《饮食科学》2009,(2):34-34
300天,无声无息地溜过。转眼间你已满十个月,这个月身高体重没长,反倒更瘦了些,由“长条状”小宝变成了“面条状”。宝贝,妈妈觉得对不起你。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依有三年“糖龄”的笔者看来,糖尿才不算病,至少不像牙疼那样疼起来令人无精打采,但却是精神上痛苦不堪——不能吃甜食。笔者视甜为人生第一乐趣,所谓甜酸苦辣,唯“甜”独钟,人生版块若缺乏“甜”,这样的人生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母亲下厨     
每个周末.我都会携妻带子回老家看父母,每次回去,母亲总是很忙碌,在厨房里煎炸烹炒.准备丰盛的午餐,而我和父亲则在客厅喝酒.碰杯。  相似文献   

6.
微醺     
花看半开,酒喝微醺,很有道理。 据说在日夜交界之时,比如黄昏及清晨,是天地灵气最活跃之时。懂得喝酒的人,也知道在醒与醉之间的微醺,也是人类灵气最飞扬之时。  相似文献   

7.
正烂糊肉丝原本是早期本帮菜中与肉丝黄豆汤齐名的一道名菜。可能是因为这道菜实在太不赚钱了,如今的本帮菜馆里早就看不见这道名菜的影子了。而随着这道菜一起消失的,不光是一套独特的本帮技法,那种附着在烂糊肉丝上的独特的美食审美理念也随之失传了。光绪二年,也就是张焕英的荣顺馆开张后的第二年,宝山人金阿毛在上海老城厢小东门外大街(今方浜中路)开了爿一家春菜馆。此时的金阿毛和离他不远的张焕英一样,最多只能算是个饭摊帮主,但既然敢从郊区闯进城来开饭馆,当然要有几手绝活。  相似文献   

8.
喝酒莫贪杯     
魏丹 《烹调知识》2014,(10):31-31
辞旧迎新肯定少不了家庭、朋友聚会等,这之中酒大多是不可或缺的。酒,在我国是一种“文化”,“无酒不成席”。很多场合滴酒不沾显得有点不近人情,也影响气氛,但在喝酒助兴的同时还是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喝酒莫贪杯。关于喝酒,一般分以下几个状态:“寡言少语”、“豪言壮语”、“胡言乱语”、“不言不语”。这种有些戏谑的说法,却真实地反映出喝酒对言语行为的影响。喝酒开始,大家都比较矜持,还在“热身”阶段,话语也不多;几杯酒下肚,在酒精的刺激下,豪言壮语滔滔不绝;不加控制地再喝下去,言语已不受自己大脑的控制,开始口不择言:当喝到酩酊大醉时,意识不清,早已无言交谈。  相似文献   

9.
喝酒的境界     
王旗 《烹调知识》2013,(10):76-77
不知何故,世人皆对酒情有独钟。洒在人的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高兴时喝、悲愁时喝、寂寞时也喝。大凡婚丧嫁娶、添子作寿无不以酒助兴。总之,酒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致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悠久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苏明 《餐饮世界》2013,(11):97-100
坐享名师的烹调之路回溯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正是从小的生活经历,成就了这位赫赫有名的法国烹饪大师。DanielBoulud出生于法国里昂的郊区,从小就在祖母的影响下,对食物烹饪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天赋。尽管现在看起来Daniel在故乡里昂附近的自家农场工作的日子似乎是很遥远的事情了,但是那段有着法国乡村风情和四季交替如歌的美好时光,以及美味的家庭烹饪和自家种植的新鲜产品都为他日后成长成为美国烹饪界的领军人物之一,奠定了灵感基础,也牢牢的将法国烹饪的灵魂烙印在了他所有的技艺传承之中。  相似文献   

11.
春明 《中国烹饪》2010,(2):118-119
总共18平方米的面积,还前厅后厨没有隔断地连在一起,这边吃面那边煮,煮面锅里水开之际,全屋都会弥漫着暖融融的水蒸气:吃饭的地方小,面案炉灶锅碗瓢盆之外,就只能见缝插针地摆上模样大小各不相同的三张小桌,总共坐不下十个人;供应的品种也很单一,几个简简单单的小菜之外,就是三种面条……  相似文献   

12.
喝酒     
中国是酒的大国,千百年来,人们喜欢喝酒。在社会生活中,酒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酒,已成了中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了。对于酒的评价,有褒有贬。有人赞美酒为“天之美禄”,是大自然赠与人们的佳酿,把它称为“贵妃醉”、“美人香”、“破闷将军”、“祛愁使者”,“长寿液”、“快活汤”、“福水”、“福泉”……曹操赞美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相似文献   

13.
翟飚 《烹调知识》2005,(2):44-45
在人的一生当中,不管你是被迫的,还是主动的;不管你爱好酒,还是讨厌酒,或者介于二者之间,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不能排除的。我们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都得和酒搭上关系,它流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放眼古今,透过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  相似文献   

14.
祖吉强,从事于时尚事业,却舍得花大把时间去周游各国城市的大男孩。长达10年的欧洲生活,让他拥有了更多的朋友。他常说自己很幸运,结交的朋友都是有社会地位的人,让他在异乡的时候也能受到贵宾的待遇,也让他拥有了不同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5.
月方 《饮食科学》2009,(2):52-52
我第一次被婆婆“雷”倒是在菜场。 那时我刚过门不久,每当要买菜的时候,婆婆提着篮子一喊,我便乖乖地跟上,还要挎着婆婆的臂弯一起走,显得无比亲热。  相似文献   

16.
我以为“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是自古不变的真理。试问现在看我文章的兄弟姐妹、父老乡亲,哪一个不是一路吃过来的?我从小到大一直很认真地对待每一顿饭,用朋友的话说就是“吃得很努力”。那当然了,每一个热爱自己的人,都是很懂生活情趣的人,而懂得生活情趣的首要一条就是:会吃!  相似文献   

17.
2003年7月底,笔再三要求,终于见到被世人称之为“作风不正”的女人一赵玉容的庐山真面目。三十四岁的她依旧美貌如花。平静中透露出一种历尽沧桑后的疲惫。她17岁跟别人私奔,有一个儿子,被第一个男人抛弃后,贪心的哥哥又把她同时卖给了两个男人,更不幸的是唯一的精神寄托儿子在一次游泳中被淹死。一连串的打击使她的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她痛苦至极却无力挽回……  相似文献   

18.
刘世松 《中国酒》2013,(11):9-9
现代生活中,出来喝酒有多少人是欣然前住的?许多人已经是闻酒场“趋避之而唯恐不及”。凡是还能够出来喝酒的,大多都是缘于面子、圈子、权力等因素,“酒”已经“变味”。  相似文献   

19.
吕进 《美食》2012,(3):57-57
臧克家自奉甚俭,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次我到北京,去看望他,到了午饭时间了,他坚持要留我吃饭,女儿郑苏伊特地做了一盆土豆沙拉招待我。臧克家正在生病,不想吃饭,就在餐桌上陪我。他用浓浓的山东腔对我说:“我对吃饭的要求:大葱,大蒜,大饼,再加花生米。”说得我笑起来。他不吸烟,不喝酒,  相似文献   

20.
醉,《辞海》的解释是:“酒酣日醉。”也就是说,酒喝多了会醉。《辞海》还说:“沉迷也,沉酣也,谓之醉。”也就是说,对任何事物过分迷恋、过分酷爱,也会使人如醉如痴,欲罢不能。可见,醉,并不专指喝酒。在现实生活中,吸烟、喝茶过量,甚至暴饮暴食都会使人醉。总之,醉不是件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