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演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数字媒介作为当代先锋主义创作工具。催生了先锋主义发展的转变。本文将从初期先锋主义——现代主义建筑到新先锋主义的发展过程作为分析对象,着重探讨了数字媒介如何驱动先锋主义创作方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图解"是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形式创作的媒介,本文旨在从"图解"与数字化结合的关系出发,简要分析了"图解"理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着重探讨了数字化与"图解"结合后引起的先锋主义形式创作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先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浩 《新建筑》2006,(2):93-95
以历史比较的观点将当代中国实验建筑放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中进行分析,评析了中国实验建筑的价值及意义,并就当代中国实验建筑的批判性及其在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先锋意义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
篇首语     
张利 《世界建筑》2014,(6):18-18
<正>《世界建筑》的读者朋友,本期《世界建筑》关注泰国当代建筑与建筑师。初看本期所收编的案例,我们不难观察到强势的全球化与英美建筑教育在东南亚的影响:自主、现象学与意识形态等西方关注形成着主流建筑语境的骨架;对历史与民族传统研讨的相对悬挂;环境与可持续策略中的技术主义等。如果在20年前,对K·弗兰姆普顿而言,任何西方概念的地区诠释都可以被满意地称为"批判地域主义"的话,那么  相似文献   

5.
陆邵明  王利民 《华中建筑》2006,24(9):113-116
该文通过对2004年威尼斯双年展部分建筑作品的解读,剖析了当代先锋建筑的一种倾向——景观化都市建筑,即打破了传统建筑学、城市规划与哥观设计学三者之间严格的界线.将曾被视为景观设计领域的方法、技术、工艺融入到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中去,进行全方位的空间整合.且进一步阐述了这类建筑的特征及其相应的学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6.
建筑地域主义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初开始一直处在同主流价值观斗争的状态中,呈现很强的边缘性与批判性。到了当代,研究地域主义的学者尽管彼此之间争论不休,但对"符号"却一致反对。这种"去符号"倾向,一定程度上是由其边缘性与批判性特征决定的,是对主流的全球商业社会的抵抗。此外,迎合了商业社会趣味的传统、乡土、民族形式,由于其浓烈的符号意味,也被大多数"真正的"地域主义者置于对立面。受西方教育背景影响,当代中国建筑师与学者对建筑地域主义中的"符号"也多持质疑态度。  相似文献   

7.
当代上海建筑形态变迁——从西方极少主义建筑思潮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西方现代建筑理论,以当代上海建筑形态为研究对象进行述评,从极少主义建筑思潮(TheArchitectureofMinimal-ism)的本质出发,从建筑形态语言角度总结当代上海建筑形态得失。近20年来,上海的建筑无论在技术和设计上都取得了辉煌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8.
沈巧蕊  王琳  冯钰 《城市建筑》2023,(6):150-152
在当代西方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背景下,研究我国西南地区代表建筑师刘家琨作品中的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思想,有助于建筑学者在设计实践中更好地将本土文化与现代化相结合,进而创作出具有我国传统气息的本土建筑。文章以新地域主义建筑类型学为切入点,用类型学观点分析本土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的实践案例,分别从场所空间、建筑造型及材料肌理三部分,系统全面地探讨解析其各部分的西南本地原型提取及现代转译。总结发现,刘家琨多数实践作品中的建筑类型学原型借鉴于市井民居。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先锋建筑?先锋建筑的思想观念是什么?有哪些设计手法?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做了初步探讨,探讨了先锋建筑在非物质化的观念下许多值得深思的造型手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作为当代文化的强势语境,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建筑领域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最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同时,也带来了先锋的设计理念和时髦样式,对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11.
吴丹 《室内设计》2010,(5):21-23
先锋艺术和当代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可概括为一种温和的参照关系,具体表现为实验性元素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主要手法是对新材料的运用和对传统材料及整体构图的创新。笔者通过分析相关景观设计实例论证了先锋艺术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以期为当代景观设计寻求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许铭哲 《华中建筑》2008,26(2):15-20
该文探讨了当代台湾建筑的古典意涵倾向及其原因,分析了这类建筑的三种表现:新古典主义的路线;后现代主义的路线;古典与前卫建筑的并置与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先锋派(艺术、建筑、文学)的历史不能与它和媒体的相互关系脱离开来。先锋派不只是通过媒体发表作品,甚至可以说,这些作品在发表之前并不真正存在。这篇论文聚焦于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以及其他媒体的100年间,建筑宣言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14.
The three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s, namely Yung Ho Chang, Liu Jiakun, and Wang Shu, have often been labeled as the ‘avant-garde’ or xianfengarchitects in China. In response to the xianfeng architect label, Wang claims that he is a houfeng(rear-guard) architect because of his obsession with tradi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labeling these architects as ‘avant-garde,’ xianfeng, or houfeng.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western discourse, notable attributes of the western architectural avant-garde are identified, and a tentative framework is developed to test its validity and usefulness in a non-western context. The term youfeng is arguably a better phrase to describe these three Chinese architects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ous trajectory of modernit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栾滨  孙晖 《城市建筑》2009,(2):32-34
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公共建筑形态在城市更新中统一破碎空间,衔接建筑尺度,延续地块肌理等方面的独到作用,认证了当代建筑运用新技术手段与表现形态依然具备整合与拓展城市空间的魅力,并且可以创造出传统建筑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城市空间环境魅力.  相似文献   

16.
大师及其后的印度建筑——印度现代建筑发展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毅 《世界建筑》1999,(8):28-33
本文论述了半个世纪以来印度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三位西方建筑大师在印度的创作对印度建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印度本土建筑师在大师离开之后,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之路。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examines the assimilation and progressive devaluation of typological theory into American post-modern historicism between the late seventies and early eighties, when theory was transformed from a critical means of resistance to the commodified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multinational capitalism into an affirmative instrument of the forces it was initially intended to oppose. This episode raises issues that are central to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ideas and images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dustry” and illuminates some of the broader condition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that have profoundly affected the role of architecture within it. Most significantly, perhaps, it exemplifies the unwillingness or inability of most recent “avant-garde” positions within architecture to address substantially the role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city as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odities. This essay addresses two points along the brief trajectory of type the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t underscore its significance—its initial mode of reception within architectural academia and its selective assimilation into post-modernist architectural practice—and concludes with an examination of its defenselessness against the broader realities of architecture's role as an instrumentalized symbol within a mass-mediated, market-driven culture.  相似文献   

18.
沈洁 《风景园林》2017,24(9):91-98
通过对西方美学发展史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西方园林美学演进的历程,主要包括4个阶段:"西方规则式园林与美学‘形式’之滥觞","理想化的自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产生与发展","美与艺术的分野:反叛背景下‘抽象’的风景园林"以及"当代风景园林美学范式的转向:环境科学影响下的风景园林"。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人对于"自然"观念的认知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