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高碱条件下的闪锌矿表面电化学反应机理及其浮选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碱条件下,利用循环伏安法对闪锌矿的电化学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碱条件下,闪锌矿表面元素S均被氧化为SO42-,有利于优先浮选方铅矿时,实现闪锌矿的自身氧化抑制,降低抑制剂的用量,从而达到抑锌浮铅的效果.同时,在矿浆pH值为11.0、电位小于0.2V的情况下,CuSO4对闪锌矿的浮选存在活化作用,合适的用量在(2×10-4)mol·dm-3左右.铅锌铁复杂硫化矿的电位调控浮选技术,已经在会理锌矿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湿式磨矿条件下分别以钢球和陶瓷球作为磨矿介质,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研究闪锌矿在不同磨矿体系下的可浮性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药剂条件下,相比钢球介质湿磨环境,以陶瓷介质湿磨后闪锌矿可浮性较高;不同磨矿介质对闪锌矿的最佳浮选pH值几乎没有影响,最佳浮选pH值均保持在4~6之间;硫酸锌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受磨矿介质影响较小。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检测考察磨矿介质对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机理,陶瓷介质湿磨后闪锌矿表面较为平整,表面覆盖的金属氧化物较少;钢球介质湿磨后闪锌矿表面腐蚀较为严重,表面覆盖有大量白色絮状氧化物,降低了闪锌矿的可浮性;在钢球介质湿磨体系中,由于钢球介质的磨损脱落导致矿浆中存在大量的Fe3+;随着磨矿时间的延长,Fe3+及Zn2+不断与矿浆中OH-结合生成金属氧化物覆盖在矿物表面,导致矿浆中金属离子含量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3.
李达  高鹏  张小龙 《金属矿山》2023,(4):97-102
以黄铜矿和闪锌矿的二元混合矿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钢球介质磨矿和陶瓷球介质磨矿对黄铜矿和闪锌矿混合矿粒度组成、矿浆化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并探究了两种磨矿体系下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分离行为。结果表明,钢球介质磨矿和陶瓷球介质磨矿两种产品的粒度组成相似,但钢球介质磨矿产品粒度更细。在丁基黄药用量为100mg/L、硫酸锌用量为300mg/L、矿浆p H值为10的浮选条件下,陶瓷球介质磨矿体系中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回收率分别为90.12%和32.46%,钢球介质磨矿体系中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回收率分别为83.04%和28.60%,陶瓷球介质磨矿后黄铜矿和闪锌矿浮选分离行为更好。两种介质磨矿体系下的矿浆化学性质分析结果表明,相比钢球介质磨矿,陶瓷球介质磨矿体系下矿浆中Fe3+浓度较低,浮选药剂在矿物表面作用更强,因此,陶瓷球介质磨矿更有利于之后黄铜矿和闪锌矿的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某闪锌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研究了磨矿粒度、捕收剂种类及用量、活化剂用量对选别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 磨矿粒度为-0.074 mm粒级占68.2%, 使用丁基黄药为捕收剂, 硫酸铜为活化剂, 一粗三精一扫闭路流程可获得锌精矿品位61.88%、回收率90.02%的较佳的浮选指标。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力学计算、循环伏安测试和紫外光谱分析,研究了组合抑制剂(Na2SO3 ZnSO4)对闪锌矿抑制作用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热力学及电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若将抑制剂Na2SO3与ZnSO4组合使用,抑制组分Zn(OH)2稳定存在的区域比ZnSO4单独使用时拓宽了,由之前的11.5增大到了12.5。在pH为4.00的酸性条件下,该组合抑制剂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此时组合抑制剂的加入并未阻止捕收剂DDTC与闪锌矿作用。继续增大pH值到9.18,逆向扫描过程中生成Zn(OH)2的阴极峰增大了,即大量的亲水性产物Zn(OH)2覆盖在闪锌矿的表面,阻碍了捕收剂DDTC与闪锌矿进一步作用,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当pH值增大到11.88的高碱性条件下,闪锌矿自身的氧化占据了主导地位,组合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不如弱碱性条件明显。紫外光谱分析表明,加入组合抑制剂(Na2SO3 ZnSO4)后,从抑制前后吸收峰反射强度的差值来看,闪锌矿在中碱条件下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闪锌矿作为提炼锌的主要矿物原料,是重要的锌矿石,但由于其复杂的共伴生关系,制约了闪锌矿的高效开发和利用。闪锌矿属硫化物矿物,具有半导体特性,在磨矿和浮选过程中的电化学特性显著。闪锌矿晶体中金属杂质的改变、磨矿环境和浮选溶液环境的改变,都会改变闪锌矿矿物表面的电化学性质,进而影响闪锌矿的分离与富集,了解闪锌矿电化学机理,改变闪锌矿电化学条件,可使闪锌矿的浮选朝着有利方向进行。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闪锌矿电化学机理研究进行文献综述,通过对闪锌矿磨矿和浮选过程中的电化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为闪锌矿电化学机理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对进一步提高含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也对其它具有导电性能的硫化物矿物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相似文献   

7.
组合抑制剂在硫化矿浮选过程中抑制闪锌矿的电化学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力学计算、循环伏安测试和紫外光谱分析,研究组合抑制剂(Na2SO3+ZnSO4)对闪锌矿抑制作用的电化学行为及机理。将抑制剂Na2SO3与ZnSO4组合使用,抑制组分Zn(OH)2稳定存在的区域比ZnSO4单独使用时拓宽,由pH=11.5增大到12.5。在pH为4.00的酸性条件下,该组合抑制剂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此时组合抑制剂的加入并未阻止捕收剂DDTC与闪锌矿作用。继续增大pH值到9.18,逆向扫描过程中生成Zn(OH)2的阴极峰增大了,即大量的亲水性产物Zn(OH)2覆盖在闪锌矿的表面,阻碍捕收剂DDTC与闪锌矿进一步作用,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当pH值增大到11.88的高碱性条件下,闪锌矿自身的氧化占据了主导地位,组合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不如弱碱性条件明显。加入组合抑制剂(Na2SO3+ZnSO4)后,从抑制前后紫外光谱吸收峰反射强度的差值来看,闪锌矿在中碱条件下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浮选闪锌矿的新型捕收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合成了一组31种N-芳基羟肟酸,并试验了用它作为从加拿大铜锌矿石中浮选闪锌矿的可能性.这些化合物根据取代基类型分为以下四类:N-芳基-C-烷基羟肟酸、N-芳基-C-芳基羟肟酸、N-芳基-C-芳烷基羟肟酸和二羟肟酸.二羟肟酸对闪锌矿的捕收能力差,而其它3种羟肟酸对闪锌矿的捕收能力增强顺序为:N-芳基-C-芳基羟肟酸>N-芳基-C-烷基羟肟酸>N-芳基-C-芳烷基羟肟酸.不用硫酸铜活化闪锌矿,用67g/t的N-氧化月桂酰基-C-苯基羟肟酸(NHCPHA)浮选闪锌矿结果最好.但是,此时黄铁矿与闪锌矿一起浮选,这是该类捕收剂的缺点.  相似文献   

9.
凡口矿铅浮选特性研究与流程改进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凡口铅锌矿选矿厂主要流程的变革历程 ,详细介绍了凡口矿矿石性质及铅浮选特性 ,通过对矿石性质的分析和小型试验 ,论证了原高碱电位调控流程中快速浮选、铅粗泡再磨、使用混合捕收剂选铅等措施的合理性 ,并根据现场存在问题 ,阐明了新工艺流程应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浮选过程中Pb(Ⅱ)活化闪锌矿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细粒闪锌矿压入热固结石墨合物基体中,便制成可重复使用的用于电化学动力学测量的电极。在闪锌矿电极被Pb(Ⅱ)活化后,采用循环伏 安法测量乙基钾黄药加入前后的伏安曲线。将所得到的阳极曲线和阴极曲线与文献中的伏安曲线、石墨电极的“洗提(stripping)”分析结果、方铅矿的行为和被Cu(Ⅱ)活化的闪锌矿电极的行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吸附在闪锌矿表面上的Pb(Ⅱ)以简单离子形态存在,其行为与在其还原和以离子交换与乙基黄药反应的Pb(OH)2类似。  相似文献   

11.
磨矿对闪锌矿表面电化学性质及浮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闪锌矿在不同磨矿介质、机械力以及捕收剂条件下的电化学行为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闪锌矿表面适当氧化有利于闪锌矿浮选; 增大闪锌矿与磨矿介质的机械力, 体系的还原性增强, 同时削弱矿物表面的氧化反应, 对浮选不利。在适当的压力和磨矿时间条件下, 采用瓷磨矿介质能有效提高浮选的回收率, 而采用铁介质, 其浮选回收率低于前者。当pH=5时, 在浮选槽内加入药剂比在磨矿机内加入药剂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2.
冯其明  周荣 《矿冶工程》2011,31(5):32-34
针对经铜离子活化后含有大量捕收剂和起泡剂的某铅锌硫混合硫化矿精矿, 采用方铅矿和黄铁矿混浮、抑制闪锌矿的部分混合浮选工艺, 在活性炭脱药、硫化钠和硫酸锌联合抑锌的药剂制度下, 实现了闪锌矿从硫酸铜活化后的铅锌硫混合精矿中的有效分离。对于铅、锌品位分别为9.32%和20.01%的原矿, 闭路试验分离出了锌品位为36.04%、回收率为89.41%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3.
对贵州某载锗闪锌矿进行了锌活化剂优化试验研究, 用新型无机活化剂X-43与传统活化剂硫酸铜进行了对比。在石灰用量1 500 g/t、X-43活化剂用量700 g/t、捕收剂用量150 g/t的最佳条件下, 锌精矿中锌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52.87%和67.24%, 锗的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715.30 g/t和63.36%。与使用硫酸铜相比, 使用X-43获得的锌精矿中锌品位高0.83百分点, 锌回收率高4.27百分点; 锗品位高8.4 g/t, 锗回收率高6.79百分点。试验结果表明, 相比传统的活化剂硫酸铜, 新型活化剂X-43的活化能力更强, 选择性更好。  相似文献   

14.
在单矿物浮选试验的基础上,结合微量热法和吸附量测试研究了六偏磷酸钠对黄铜矿和闪锌矿的作用效果,旨在从热动力学角度阐释六偏磷酸钠的抑制作用机理,为铜锌硫化矿的高效浮选分离提供依据。浮选试验结果表明:pH=9时,浓度为2×10-4 mol·L-1的六偏磷酸钠对黄铜矿与Cu2+活化后的闪锌矿有较好分离效果,与不添加六偏磷酸钠相比,黄铜矿浮选回收率由95.15%小幅降至90.77%,而Cu2+活化后的闪锌矿浮选回收率则由85.13%大幅降低至28.51%。微量热测试结果表明,乙硫氮在黄铜矿和Cu2+活化后的闪锌矿表面吸附过程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36.95 kJ·mol-1和57.28 kJ·mol-1,经六偏磷酸钠作用后,乙硫氮在两种矿物表面吸附的表观活化能分别升高了13.07%,37.08%,而表观活化能差值则显著升高了80.72%。这表明乙硫氮更容易在黄铜矿表面吸附,六偏磷酸钠可以显著增大了乙硫氮在Cu2+活化后的闪锌矿表面的吸附难度,而对乙硫氮在黄铜矿表面的吸附影响较小,从而扩大两者的可浮性差异,吸附量测试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5.
尧章伟  方建军  代宗  张铃  郑润浩 《矿冶》2018,27(4):16-21
概述了闪锌矿浮选抑制剂的主要进展,分析了铅锌分离难的原因。从有机抑制剂和无机抑制剂两个方面对闪锌矿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展开了综述,重点论述了闪锌矿抑制机理及其应用实例,并指出组合药剂以及开发新型无毒、高效、环保的浮选抑制剂的发展方向,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人工混合矿浮选实验和润湿接触角测试, 考察了闪锌矿与磁黄铁矿浮选分离的影响因素, 并研究了浮选药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 磁黄铁矿影响闪锌矿的浮选并显著降低浮选锌精矿品位。捕收剂与抑制剂在两种矿物表面发生了竞争吸附 在闪锌矿表面, 丁基黄药的吸附能力要强于腐植酸钠;而在磁黄铁矿表面, 腐植酸钠的吸附能力要强于丁基黄药。研究结果表明, 适宜用量的捕收剂配合抑制剂可以较好地实现锌硫浮选分离。  相似文献   

17.
武山铜矿髙碱度选硫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武山铜矿选铜尾矿进行了高碱度硫浮选新工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碱度选硫新工艺相较于现有工艺,硫精矿硫品位大致相同,而硫回收率提高了15.91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8.
铜锌硫化矿浮选分离过程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纯矿物浮选动力学试验, 研究了黄铜矿与闪锌矿在捕收剂QP-02体系中的浮选动力学行为。研究表明, 黄铜矿、闪锌矿在合适的矿浆体系中, 浮选速度差异较明显, 可以利用其浮选速度的差异结合流程结构优化实现铜锌高效分离。根据动力学研究结果对江西某铜锌硫化矿石采用部分黄铜矿快速浮选、铜粗精矿再磨、铜精选尾矿选锌的工艺方案开展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采用该分离技术, 铜锌分离效果明显, 获得了铜品位为26.74%、回收率为90.80%的铜精矿和锌品位为45.20%、回收率为81.57%的锌精矿。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凡口铅锌矿对银矿物浮选行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磨矿细度和采用不同捕收剂对伴生银的回收影响不大,但抑制剂石灰的用量对伴生银的回收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闪锌矿Pb2+替换活化和PbOH+吸附活化开展了模拟研究,同时研究了铅活化对闪锌矿表面黄药吸附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PbO H+吸附活化比Pb2+取代活化在能量上更容易发生.Pb2+活化的闪锌矿表面,黄药的S与表面Pb作用距离略大于铅硫原子半径之和,相互作用较弱;而在PbO H+活化的闪锌矿表面,黄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