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对Si-Mn系列热轧双相钢板进行了轧态相变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本设计成份,终轧温度控制在Ar_3以上30℃,轧后空冷,能得到满意的双相组织和综合机械性能。  相似文献   

2.
利成宁  袁国  周晓光  康健  李振垒  王国栋 《轧钢》2012,29(5):38-42,50
介绍了热轧双相钢在汽车板“以热代冷”进程中的发展情况、国内外主要热轧双相钢产品的化学成分和性能,及其在车身结构及车轮上的应用情况,同时指出,依托短流程薄规格生产工艺技术优势,进一步提高热轧双相钢的生产稳顺性、组织性能稳定性、成品的板形和表面质量,将是实现汽车结构用低成本热轧双相钢开发生产的重要研发方向.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08ViRE钢的双相处理工艺,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通过在(α+γ)两相区不同温度的加热淬火处理获得了不同F+M比例的双相钢钢板,其性能可调整双相处理工艺来调节。08VTiRE双相钢的力学性能可随双相处理工艺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5.
《铸造技术》2015,(5):1174-1176
通过研究汽车用高Si双相钢在连续退火过程中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重点分析了退火温度对双相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试验钢在连续退火后,铁素体晶界上出现均匀分布的岛状马氏体和粒状残余奥氏体组织;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先升高后降低,当退火温度为785℃时,钢的综合力学性能较高。  相似文献   

6.
高性能双相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相钢以其低屈服点、高的加工硬化率,以及连续屈服行为等优良的冲压成型性能,已成为未来发展轻质量高安全性汽车的主要材料.本文通过对高性能双相钢的合金化特点、生产工艺、力学性能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的介绍,揭示了其在汽车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并探讨了我国高性能双相钢研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际的热轧实验,研究了轧后冷却速度对C-Si-Mn系热轧双相钢组织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轧后冷却速度对热轧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热轧双相钢具有三种典型的组织形貌,而不同的组织形貌通过不同的强化机制赋予热轧双相钢不同的力学性能。通过不同冷却速度下的双相钢热轧实验,可以使热轧双相钢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汽车零部件用高强度钢材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论述了近年来汽车用高强度钢材(钢板和钢管)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研究方向,着重评价日本在汽车用高强钢方面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的情况,特别是固溶强化钢板和TRIP钢板的研究和生产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9.
热轧双相钢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储双杰  毛博  胡广魁 《金属学报》2022,58(4):551-566
汽车用先进高强钢支撑了现代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其中双相钢以优异的力学综合性能、良好的焊接和涂装性能及较低的成本,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结构件和车身材料中,实现有效的结构减重并提升汽车的安全性能。合金成分和组织的优化设计是获得高性能双相钢的主要手段,而明确双相钢的组织特性影响因素以及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则是指导双相钢的合金成分和组织优化设计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汽车用先进高强度冷轧双相钢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的最新进展,首先概述了双相钢合金成分设计的准则以及利用合金元素对显微组织进行调控的方法。然后总结了双相钢在热加工过程中的显微组织演变的规律,探讨了轧制、两相区退火、冷却过程以及过时效过程对双相钢显微组织的影响。分析了双相钢力学性能和典型的失效形式,以及与显微组织之间的关系。最后简述了目前汽车用双相钢研究还存在的科学问题和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轿车减振器盖用钢板的双相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仁钰  张梅 《热处理》1999,54(2):22-24
本文试验研究了10#钢板的双相处理工艺、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在(α+γ)两相区不同温度加热淬火处理获得了不同(F+M)比例的双相钢钢板,其力学性能可通过调整双相处理及回火工艺来调节,用10#双相钢钢板试制成了轿车底盘零件——减振器盖。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耐候钢和双相钢的合金化原理设计了一类将耐候钢的优良耐候性与双相钢的优良冷成型性溶为一体的耐候双相钢11CuPSiMn2NbTiRE和11CuPSiMn3NbTiRE。研究了其双相区奥氏体形成及冷却转变。结果表明:这两种耐候双相钢在双相区加热时的奥氏体形成规律与普通双相钢一致;其淬透性很高,经双相区加热后,即使炉冷(20℃/h)亦可获得(M+F)双相组织,其马氏体区大部呈条状,β值达3.5~5.0。  相似文献   

13.
高强度双相钢DP800成形件碰撞性能仿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双相钢板DP800,在完成U型梁冲压成形及回弹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闭口帽型梁的碰撞分析模型。采用映射的方法完成冲压成形件U型梁的厚度、应力、应变向碰撞结构件的结果传递。在考虑成形、回弹及应变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帽型梁的碰撞过程进行了多工况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形后的材料厚度变化、残余应力、加工硬化以及应变率,对碰撞过程将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提高汽车碰撞仿真分析的精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徐鸿麟  方旭东 《轧钢》2010,27(5):68-70
介绍了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双相不锈钢管坯的试制工艺、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试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锻造温度及适当的固溶处理,可以有效解决锻造过程中出现二次奥氏体及金属间化合物的问题。太钢生产的双相不锈钢管坯,其力学性能、抗点蚀性能等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经加工成钢管后,已逐步应用于油气田开采中。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strain-based design, high deformability X70 high strength pipeline steel with dual-phase microstructure has been developed, which can be laid in the seismic, the cold or the deepwater region. The results illustrated that the developed X70 steel has the stress-strain curve like round house and it shows good anti-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stic, high uniform deformation(≥10%), enhanced n-value(≥0.10), and the low yield-tensile ratio Y/T(≤0.85). The dual-phase microstructure of ferrite and bainite conta...  相似文献   

16.
耐液/固双流磨损腐蚀双相低碳不锈钢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液/固双流状态下的磨损腐蚀机理,通过试验确定出耐磨损腐蚀双相低碳不锈钢DMS化学成分及其耐蚀性能,生产应用结果表明,它为一种耐液/固双流磨损腐蚀的优良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17.
Cl-对汽车镀锌板在泥浆中腐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浸泡试验、电化学阻抗技术和扫描电镜(SEM)研究比较了汽车镀锌板及基板在不同Cl~-含量鹰潭泥浆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在实验介质条件下,镀锌板和IF钢(无间隙原子钢,有时也称超低碳钢)基板均发生了明显的腐蚀,镀锌板的腐蚀速率普遍高于基板;泥浆中的Cl~-含量对腐蚀行为有较大影响,镀锌板在5%Cl~-的泥浆中腐蚀速率最大,基板在1%Cl~-泥浆中腐蚀速率最大;腐蚀产物的致密性影响其保护性能,Cl~-通过影响泥浆中的溶氧量和腐蚀产物的保护性综合影响金属在泥浆中的腐蚀行为;腐蚀电位和电化学阻抗测量的分析结果与实际腐蚀速率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反映了腐蚀随时间变化的电极表面特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对试验钢进行了热模拟轧制。研究了在不同热轧工艺参数与合金化程度条件下Si-Mn双相钢的组织转变。获得了估算热轧态Si-Mn双相钢马氏体体积百分数和先共翁素体体积百分数的计算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吻合,给出了fm-T-V和fFp-T-V关系的三维图及相应的fM和fFp等值线图。  相似文献   

19.
钢板刚度特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刚度属于冲压件的使用性能,是弹性范围内抵抗外力载荷的能力。关于冲压件刚度的影响因素,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创造性地以原始钢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动力显式有限元仿真软件,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强度钢板的刚度特性,揭示了厚度、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等因素对钢板刚度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揭示冲压件刚度特性的影响因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雪峰  杨之勇 《热处理》2009,24(4):67-69
介绍了一种彩色金相技术,即采用偏重亚硫酸钾氯化铜盐酸水溶液作浸蚀剂,制备铁素体奥氏体双相不锈钢金相试样的方法。该方法具有相界清晰、色彩鲜艳、对比度大、易于分析不同相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