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本文对碳四烃的分离技术进行了讨论,重点阐述了碳四烃的化工利用及工艺概况,对石化企业碳四烃的化工利用提出相关建议参考。  相似文献   

2.
催化裂解碳四烃综合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我国C4烃资源的概况,国内外C4烃化工利用的现状,特点及以催化裂解C4烃为原料合成的主要产品。  相似文献   

3.
对抽余碳四烃的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正丁烷、异丁烷、正丁烯、异丁烯,以及含炔碳四烃的利用现状.同时,对碳四烃的下游产品,特别是,乙烯和丙烯的生产工艺路线进行了对不分析.最后,对碳四烃类资源的综合利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铭澄 《上海化工》1991,16(5):12-16
随着石油开采及加工的发展,C_4烃资源日益增多。本文着重阐述了近年来由异丁烯合成甲基叔丁基醚及其在其他化工分离、利用新工艺方面的开发。并对C_4烷烃转化的研究开发以及目前国际上尚未很好开发的正丁烯之利用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乙烯装置副产碳四烃的综合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乙烯装置副产碳四烃资源情况,以及国外碳四烃利用技术的进展。针对我国现有乙烯装置副产碳四烃的利用现状,提出碳四烃开发利用的建议。特别是要提高碳四烃在燃料利用方面的技术水平,统筹考虑碳四烃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下游产品的市场容量,拓宽丁烯及丁二烯利用的途径,以及开发碳四烃利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6.
以V2O5和磷酸为原料,异丁醇为还原剂,合成催化剂前体VOHPO4·0.5H2O,分别在正丁烷/空气、混合碳四/空气气氛中活化得催化剂VPDB和VPDC.采用X射线衍射(XRD)、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实验(H2-TPR)和等离子发射光谱(ICP)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其分别在正丁烷和混合碳四氧化制顺酐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催化剂VPDB与VPDC的主要括性相均是(VO)2P2O7相,后者晶格氧的活性较高,比表面积相对较小,两者的钒平均价态分别为4.28和4.12.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分别进行正丁烷和混合碳四催化氧化反应,VPDC的催化活性均高于VPDB,前者的顺酐选择性低于后者.在相同反应温度下,混合碳四的转化率远大于正丁烷,但混合碳四氧化产物顺酐的选择性较差,故混合碳四催化氧化的适宜反应温度低于正丁烷催化氧化.  相似文献   

7.
混合碳四烃中异丁烯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混合碳四烃中异丁烯的开发和利用做了摘要介绍。涉及混合馏分异丁烯和高纯度异丁烯的综合利用,包括异丁烯水合制叔丁醇和醚化制MTBE,以及高纯度异丁烯的生产和利用,对叔丁醇脱水制高纯度异丁烯技术的开发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8.
9.
10.
催化裂化C4极具潜在的化工利用价值,将C4烃中主要组分进行分离、精制,用做各种化工产品原料的分离化工利用,是一个重要的利用途径。文章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催化裂化C4烃分离化工利用的技术进展,包括正丁烷、异丁烷、正丁烯、异丁烯、丁二烯化工单体的应用技术。针对中国催化裂化C4烃分离化工利用现状,对今后的发展做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陆军 《化学工业》2004,22(7):6-10
介绍C4资源分布、分离技术及其综合利用,并针对天津分公司和天津石化公司的利用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国内外混合碳四烃的综合应用现状,并针对我国现有碳四烃的应用情况,提出我国碳四烃开发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碳四产量逐年增加,碳四消费结构向化工利用转变。碳四转化路线多样,产品种类繁多,市场情况、技术进展及生产难易程度不一,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考虑碳四利用问题。综述了混合碳四利用技术现状,对各技术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煤基碳四利用方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工业侧线实验工艺流程及水解-吸附串联脱硫工艺,开发了SQ-108吸附剂,对来自催化裂化装置C4烃类进行精脱硫工业侧线实验。结果表明,在压力1.6 MPa,温度常温,液空速1.0 h-1的条件下,该固定床吸附工艺能将催化C4烃类中总硫质量浓度从10~80 mg/m3脱除至1.0 mg/m3以下。所使用的吸附剂可以再生,再生后吸附性能良好,可用于催化C4烃类中含硫化合物的精制。  相似文献   

15.
高亚娟  苟荣恒 《广东化工》2014,(13):167-168
随着煤制烯烃产业的发展壮大,在其生产过程中副产的碳四显示出较大的化工利用潜力。文章首先比较了炼油、化工及煤制烯烃三种产业副产碳四的组成,根据煤制烯烃碳四中含量较高的丁烯,归纳比较了丁烯歧化与丁烯裂解国内外几种主要的工艺技术,同时对1-丁烯和2-丁烯单体利用技术做了介绍,最后对煤制烯烃碳四的综合利用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工艺、市场、技术经济角度对C公司混合碳四综合利用工程方案(丁二烯抽提方案、甲基叔丁基醚/丁烯-1方案)进行比较,依据分析结果,推荐选用甲基叔丁基醚/丁烯-1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开发利用碳四资源,分析了我国混合碳四来源及组成,重点剖析了碳四烃转化制乙烯和丙烯、芳构化、聚合物加工、油品添加剂或烷基化油合成、2-丙基庚醇等碳四下游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未来碳四烃类资源综合利用方向进行展望。聚1-丁烯、聚异丁烯等聚合物、烷基化油、2-丙基庚醇等高附加值化学品是碳四下游深加工的主要方向。随着油品升级,烷基化油需求增长快速,烷基化油市场潜力巨大,将推动碳四深加工利用,有可能出现碳四原料短缺的局面。未来应发展炼厂碳四、裂解碳四、MTO碳四综合利用;重点开发高端聚合物、油品添加剂及高附加值化学品等碳四下游产品;掌握碳四上游原料分布、下游市场需求、经济性、环境容量、技术储备等丰富的数据资源,研究典型碳四资源生产厂的综合加工方案。  相似文献   

18.
我国来自炼油厂和石化装置的碳四(C4)烃资源非常丰富,与此同时,C4烃用作传统液化石油气燃气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少,C4烃资源综合利用成为企业的关注热点。本文介绍了国内外C4烃转化与利用技术的开发进展及工业应用情况,包括丁烯异构化、丁烯歧化、C4烯烃催化裂解、异丁烷脱氢、异丁烯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C4烃芳构化与烷基化等。认为对炼化一体化企业而言,将炼油厂C4和裂解C4整合在一起,应用增产低碳烯烃、醚后C4生产高辛烷值汽油组分、C4组分相互转化以及向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等技术,未来将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为市场提供所需的燃料与化学品,而且有利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Microorganisms able to grow on low molecular weight aliphatic hydrocarbon gases, i.e. the n‐alkanes, ethane, propane and butane, and the terminal alkenes, ethylene, propylene and butylene, are not uncommon but mainly belong to certain taxonomic groups. These microbes are described in this review together with the pathways by which the hydrocarbons are assimilated. Microbial oxidation of the volatile alkadiene, isoprene, is also discussed. Avenues for possibl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these metabolic activities are also reviewed. Short‐chain n‐alkane‐utilising organism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s tool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for production of single cell protein. More recently microbes grown on gaseous hydrocarbons other than methane have been evaluated for use in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epoxides, synthesis of chiral epoxyalkanes and as catalysts in bioremediation systems. Copyright © 2005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20.
轻烃主要来源于油田、气田、天然气和石化炼厂、油气处理厂等生产过程中的伴生气凝析油。大庆油田的轻烃储量十分丰富,年产量可达到80万吨左右。目前,国内外轻烃加工技术主要应用领域是为生产乙烯提供裂解原料,其次是将油田轻烃分馏生产各种单组分烷烃。因此含量高达40%C4组分产品的综合利用,对油田接续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以正丁烷原料生产1.4-丁二醇(BDO)的三种工艺路线:炔醛法(Reppe法)、顺酐法和Geminox新工艺(一步法),并介绍了产品市场情况以及对后续发展途径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