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将坡折带理论应用到岩性圈闭的研究中,并将坡折带划分为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根据坡折带的划分,对阿拉尔—跃进地区的坡折带类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讨论了坡折带背景下岩性圈闭的发育特征.根据研究区两个坡折带中沉积、储层、油源及运移等成藏条件,结合坡折带上的岩性圈闭的类型和层位,对其岩性圈闭进行了预测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成藏模式.最终,确定跃进Ⅱ—Ⅳ号坡折带是研究区最有利岩性圈闭发育的区块,其次为尕斯坡折带.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二连盆地的构造反转历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连盆地中生代经历了复杂的发育历史 ,是一个多期叠加的盆地系统 ,它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小规模断陷盆地 ;晚侏罗世的构造反转盆地 (伴随着强烈的火山作用 ) ;早白垩世的大规模断陷盆地及早白垩世晚期的构造反转等盆地发展阶段 ;晚白垩世以来本地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  相似文献   

3.
渤南洼陷断裂坡折带系统及其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渤南洼陷新生代断裂坡折带的构成、特征、演化及其沉积模式.渤南洼陷断裂坡折带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随着断裂的形成、消亡和盆地的演化,断裂坡折带可沿单阶型—多阶型—单阶型演变,这一动态演变不仅控制了不同时期洼陷中低位域砂体的横向分布,而且控制了低位域砂体的纵向沉积模式.其中,纵向沉积模式可归纳为3种类型:陡坡单阶型坡折带控砂模式、陡坡多阶型坡折带控砂模式、缓坡多阶型坡折带控砂模式.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隐蔽油气藏的分类,介绍了陆相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坡折带与隐蔽油气藏的密切关系,提出了陆相含油气盆地隐蔽油气藏的识别思路。实践证明:与坡折带有关的低位域砂体是良好的隐蔽油气藏的储集体。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二连盆地群含有丰富的煤及煤层气资源,早白垩世巴彦花群是该盆地群的主要含煤地层,本文分析了该盆地群含煤岩系的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和控煤因素,提出巴彦花群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煤系区域展布特征和典型断陷的聚煤模式。将巴彦花群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相应的体系域,3个层序分别对应阿尔善组+腾格尔组一段、腾格尔组二段和赛汗塔拉组,煤层主要发育在层序Ⅱ,Ⅲ的湖侵体系域;在含煤岩系中识别出滨浅湖、扇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河流泛滥平原等4种有利的聚煤环境类型,认为滨浅湖沼泽聚煤最好,(扇)三角洲平原沼泽、河流泛滥平原沼泽次之;通过分析古气候、古构造、古地理的控煤作用,提出区深水型半地堑型、浅水型半地堑型以及地堑型等3种断陷盆地聚煤模式,其中深水半地堑型断陷的缓坡带和浅水半地堑型断陷的中部聚煤最好,地堑型断陷聚煤较差。综合研究表明,煤层在区域上分布东部各断陷优于西部、北部优于南部,在垂向上上含煤段含煤性优于下含煤段.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时期发育生物礁、灰泥丘、粒屑滩等亚相,这些亚微相组合成的礁(丘)滩复合体已发育.礁滩体的横向变化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沿I号坡折带发育礁滩复合体.内侧主要形成丘滩复合体.储层发育受礁型微地貌影响明显,高能相带的礁滩体有利于储层的发育.礁型微地貌控制着储层发育的层位性与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针对准噶尔盆地东缘三工河组底部发育粗砂—砾岩沉积,异于盆地腹部与南缘,且相邻井区砂体发育状况差异明显的问题,分析坡折带对层序和沉积的控制作用.根据钻井、地震及露头资料识别关键层序界面,将三工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识别挠曲和断裂2种构造坡折带,"径向沟梁辐射、纬向阶梯分布"的坡折带体系使得低位体系域发育;坡下沉积物卸载大量堆积;坡上侵蚀作用强烈.以彩9—C1805井区为例,识别6种沉积微相组合,前者为坡折发育的陡坡富河口坝型前缘,砂体连片性好;后者为坡折欠发育的缓坡富河道型前缘,砂体较孤立.因此,坡折带是富砂储层发育的有利地带,对油气预测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递构造带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是通过控制地表水系来间接实现的,具有不同几何形态的不同类型的传递构造带,表现出对地表水流域的不同控制作用.这些受传递构造带控制的水系往往在传递构造带的凹陷内汇集并影响冲积扇-扇三角洲-浊积扇等扇状砂体的发育.这些扇状砂体由于靠近凹陷内部的生油岩系,或受传递断层的持续作用将其与生油岩系连通,而成为油气储集的有利场所,最终,在传递构造带内同时期形成的各种圈闭中聚集成,所以,传递构造带常常是油气的富集带.  相似文献   

9.
基于构造解析、盆-山耦合、地震剖面解释等认为,柴北缘西段隆起带与凹陷带分别受控于早、中侏罗世断陷,其中鄂博梁、冷湖构造带发育于早侏罗世"南断北超"的次级箕状断陷上.早侏罗世地层在背斜核部厚度的增大及基底由"凹"转"隆"的原因,是缘于箕状断陷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旋转变缓,而在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构造反转的结果.鄂博梁构造带与冷湖构造带属于"凹"上"隆";而昆特依凹陷带与赛什腾凹陷带发育于中侏罗世"北断南超"的次级断陷上,其凹陷是缘于中侏罗世南倾的高角度正断层在后期的构造挤压体制下不能发生构造反转,因此,昆特依、赛什腾凹陷带属于"凹"上"凹".在挤压构造体制下,叠合盆地内是发育隆起带抑或是凹陷带,关键在于早期断陷盆地陡坡带高角度正断层能否发生构造反转.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断层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利用2 000 km2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进行断层的精细解释及山西组、太原组煤系地层均方根振幅地震属性的提取,分析断层的分布、成因及形成期,研究断层与天然气高产层段和富集区的关系,建立塔巴庙气田天然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上古生界存在北东向断裂系统,断层多为高角度的小断距断层,断距20~60 m; 这些断层主要是基底断裂在燕山运动中、晚期重新活动造成上覆沉积盖层撕裂形成的; 断层形成期与烃源岩生排烃期良好匹配,断层沟通了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煤系烃源岩和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段、盒3段岩性圈闭,既促使下伏天然气向盒2段、盒3段垂向汇流运移,同时又为有机酸的运移溶蚀提供通道,有效改善了邻近低渗砂体储层的孔渗性能,从而控制了塔巴庙地区主力目的层盒2段、盒3段天然气运聚成藏及高产富集区带的分布; 断裂和大面积相对高孔渗砂体的叠合区域是天然气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低渗透油气资源勘探与开发基地,其低渗透油气藏具有油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油藏成藏因素复杂、油藏分布受多种因素联合控制等特点。在回顾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和勘探历史经验基础上,认为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研究存在两大理论体系,即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和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前者从沉积特征出发,强调储层砂体沉积相、非均质性和成岩作用在低渗透性油藏形成中的控制作用,后者从石油运移与聚集过程出发,强调运移动力学在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低渗透油气成藏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过分强调了单个地质因素的作用,其中沉积学控制成藏理论局限于沉积相划分和沉积模式建立方面,过多地强调了沉积相对成藏因素静态的控制作用,而忽视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态属性;运移动力学控制成藏理论却过分强调了油气流体运移过程的模式化和公式化,过分夸大和随意解释了油气运移成藏记录——油气包裹体的作用及其原始地质意义,轻视了深部地层条件下油气运移的复杂性和油气包裹体记录的多解性。因此,传统的单因素控制油气成藏理论和相应的勘探研究方法已经不能确切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和有效指导勘探工作。低渗透油气藏成藏理论研究趋势是要重视分析油气藏地质记录,动态研究油气藏形成和演化历史过程,总结油气富集规律,为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断裂特征与油气区带成藏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由于基底断裂、基底岩性及局部应力环境的差异 ,柴达木盆地在地史演化中形成了北缘、中部和昆北三大各具特征的断裂构造系统 ,它们控制了北缘、一里坪—甘森湖、中部区、中南隆起区、英雄岭—茫崖、阿尔金南和昆北共七个成藏特征各不相同的油气区带 ,各断裂构造系统中的断裂还控制了各区带具体油气藏的形成。中南隆起区是七个油气区带中乞今唯一没有油气藏发现的构造单元 ,它具有较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 ,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战略突破区带  相似文献   

13.
为深入认识板桥斜坡油气成藏特征,明确其原油成因类型和来源,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地球化学资料,对板桥斜坡不同部位不同层系的12种原油进行了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分析表明,板桥斜坡原油基本为成熟原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第一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较重,正构烷烃分布完整,伽马蜡烷含量低,来源于沙三段烃源岩正常成熟的原油,主要分布在板桥低斜坡;第二类原油主要分布在高斜坡,埋藏较浅,发生一定程度生物降解,碳同位素组成相对较轻,正构烷烃不完整,Pr/Ph普遍小于1,伽马蜡烷含量低,成熟度要比第一类原油略低,说明该类原油在沙三段烃源岩供烃成藏之后,由于断层活动,油气向高部位运移,形成次生油气藏;第三类原油碳同位素组成最轻,正构烷烃极不完整,成熟度要也比第一类原油略低,但伽马蜡烷含量高,可能有沙一段烃源岩对其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岩体工程失稳的“突破观点”,采用块体理论方法预测了某复杂边坡工程系统进口顺层边坡的薄弱部位——块体系统分布,在监测分析边坡块体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边坡加固处理方法.根据有限元数值模拟与位移监测分析,预测确定了该边坡系统出口“上硬下软”逆向边坡的稳定性薄弱部位及控制因素,并对这些薄弱部位的加固方法及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辽宁省普通公路岩质边坡在不同防护形式下的稳定性与破坏规律,提出相应的加固治理措施.方法以边坡现场实地调查为主,做好边坡的测量与记录,通过理论分析和工程监测等方法,对辽宁省普通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在此次调查的129处岩质边坡中,随着坡高、坡度的增加,岩质边坡的破坏总数也随之增加,其中破坏主要以表面剥落为主.根据调查结果把15 m坡高作为边坡的界限坡高,把55°坡度作为边坡界限坡度.根据不同稳定等级的岩质边坡,采用格构梁式+挡墙支护+坡面植物护坡的加固治理措施方案.结论已有工程实例验证了笔者提出的加固治理措施方案是合理与可行的,且该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应用价值,可供同类边坡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复杂边坡工程稳定性监测及信息施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革大型复杂边坡中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施工全过程安全监测及监测信息反馈指导下的复杂边坡工程信息化施工方法,结合岩石力学应力释放与转移原理、块体稳定理论及其它方法,介绍了信息化施工方法在该复杂边坡工程硐室快速安全施工、边坡与硐室合理开挖顺序及不稳基坑边坡风险施工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对施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常规物性、岩石及铸体薄片、重矿物、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2储层特征及油藏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该储集层砂岩类型以长石砂岩为主,岩屑长石砂岩次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区内油藏类型可分为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地层油藏,东西向展布的鼻隆构造与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洼地泥岩遮挡是主要的油藏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大民屯凹陷西部斜坡带沙河街组油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民屯凹陷西部沙河街组已知油气藏类型和油气藏分布规律,认为该区沙四段发育有安福屯、平安堡等多个生油洼陷,其南北与荣胜堡洼陷、三台子洼陷相接,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油气藏类型主要包括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构造-岩性油气藏3种。从生储盖组合特点、断层特征、圈闭形态与源储特征等方面研究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