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5·12汶川大地震之后,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西南大面积干旱,四川、江西洪水大泛滥,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而灾害教育也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频发的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使我国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减少灾害损失,进行抗灾自救,发展灾害教育,将灾害教育作为国民基本素质教育之一已势在必行。这需要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防灾抗灾教育系统,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我国经济协调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灾害     
<正>6月18日,武汉大雨,全城内涝,于是,一篇"六月到武汉去看海,在武大操场游泳,坐公交冲锋舟"的帖子被疯转;23日,一场豪雨降临,北京全城交通几乎瘫痪,于是,一部《水漫帝都》的恶搞片在网络上流行。接着,青岛、长沙、成都也纷纷遭受暴雨袭击。在调侃脆弱、尴尬的城市  相似文献   

4.
刘琴 《城乡建设》2012,(9):6-11
城市是人类抗灾,防灾的重点,加强城市灾害管理,提高减灾管理水平是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我国70%以上的城市分布在气象、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多发地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越来越大。加强城市综合减灾管理,科学构建城市灾害管理机制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在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要求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明确了"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工作的八项目标。这份全新的减灾规划标志着我国的防灾减灾事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安徽省灾害防御协会作为安徽省全省唯一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防  相似文献   

6.
前言近年来,频发的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件引发全球广泛关注。2022年4月26日,联合国防灾减灾署发布第6期《联合国全球减少灾害风险评估报告——我们的世界正身处险境:转变治理体系,创造具有恢复力的未来》(简称《联合国第6期减灾评估报告》,GAR2022)。该报告指出,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导致气候安全问题加剧以及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天气的不断升温,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南方开始进入雷雨多发季节了。在这个季节,除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外,雷击是最容易给企业生产、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自然灾害。据南方某市气象局统计,仅2003年以来全市共发生雷击事件近百起,死亡16人,伤32人。2004年7月14日,某乡镇突降雷阵雨,造成5人死亡,9人重伤,7人轻伤。2007年5月23日,重庆开县雷击事件致使7名小学生死亡,44人受伤。为防止雷击事件,专家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此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我国在预防低温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建立国家层面应急机制,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灾害应急能力,您有什么具体建议?邓正来:我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基础建设成就卓著,但设计质量和标准应有所提高;天气预报是准确的,但不能等同于灾害预报,要综合考虑地理因素和人文背景;各级政府是有效率的,但各自为政、条块分割,整体实力没有得到高效发挥。更重要的是,国家灾害应急能力不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安全和灾害风险防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减灾会议(IDRC2007)中明确把"灾害风险认知"研究作为未来灾害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提升灾害风险认知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减小灾害风险带来的损失。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居民则是社区的细胞,居民灾害风险意  相似文献   

10.
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灾害,许多国家提出了建设防灾城市的理念,1989年,联合国通过决议,从当年开始,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2009年10月14日,是第20个国际减灾日。  相似文献   

11.
正主持人:雨雪冰冻灾害处理的后续工作还有哪些问题?程晓陶:我认为,近年来,我国雨雪冰冻等灾害频发,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不断改进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灾后总结评估工作不利。我国应急工作普遍存在重中间,轻两头,即过分重视事件发生后的即时应急管理,而忽视事前预防和事后的反思。政府在次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应急处理工作的经验教训不重视。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事件,政府往往造成少有时间思考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英 《城市与减灾》2012,5(5):24-25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公民防灾素养不高,设置防灾地图的理念尚未普及。从防灾减灾系统仍需完善角度来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作为配套设施的防灾地图设置尚需跟进。从公众参与角度来看,防灾地图的制作和使用町以提高公众的防灾素养、灾害意识以及地图素养。从价值功用来看,它可以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让更多人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获得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