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托特高压提高湖北电网消纳西南水电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是水电富矿地区。在分析湖北省一次能源状况和中长期用电趋势的基础上,围绕我国西南水电送出规划,对湖北电网消纳西南水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依托特高压工程提高湖北电网消纳西南水电的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水电目前处于开发高峰期,雅安-武汉特高压输电工程投产将提升四川水电外送能力。本文从电力供需、电网安全等角度展开该工程对湖北电网的影响研究,并提出相关电网改造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介绍中国西部丰富的水电资源、水电将在西部大开发中起到的作用、已经进行的前期工作,以及开发西部水电的基本思路和近、远期目标。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特高压直流水电消纳问题及应用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流域溪洛渡、向家坝、糯扎渡、锦屏等巨型水电站陆续全部竣工和集中并网发电,中国水电输送规模急剧扩大,大规模水电输送直接影响到中国电力资源大范围合理配置,其消纳和对受电端电网的调峰矛盾凸显。然而,由于送端电网水电调节性能弱和消纳能力有限,中国现行的按照电站自身的运行要求或者送端电网的电力盈余安排输送计划的方式,极易出现"直线"或者"反调峰"水电输送计划,加重了受电端电网调峰压力,不利于水电大规模消纳和发挥其优质的调峰作用。如何根据送受端电网负荷特性差异,发挥跨流域梯级水电站群相互补偿作用,利用不同电源特性以最大程度消纳水电和发挥水电的调峰作用,需要研究水电大规模输送的网网协调、网省协调、厂网协调优化调度方法、补偿机制、调峰阀值和协调策略等。上述问题是中国现阶段特高压直流水电大规模输送核心所在,其研究将能够更加合理配置中国电力资源,缓解受电端电网调峰压力,改善长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电源结构,减轻这些地区的雾霾压力,切实保障中国电网安全、经济、环保、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5.
电能供应趋紧水电核准加速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8月12日预测,到2012年,全国最大的电力缺口会达到5000万千瓦左右,到2013年会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8月17日,江西省气象台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省内60个县市最高气温超过35摄氏度;重庆市、四川成都市持续遭遇高温热浪袭击,"秋老虎"发威,许多地方气温超过40摄氏度……随着南方高温范围逐渐扩大,强度日益加强,电网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7月3日,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溪浙工程")正式投运。溪浙工程于2012年7月获得国家核准,8月开工建设,途经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和浙江5省,我国西南水电基地和东部负荷中心再添清洁能源大通道。溪浙工程是继向上、锦苏特高压直流工程之后,国家电网公司投资建设的又一条连接我国西南水电基地和东部负荷中心的清洁能源大通道。工程投运后,将使特高压四川水电外送能力提升到2 160万kW,每年可将西南地区约400亿kW·h清洁水电输送至华东负荷中心,相当于节省标煤1 228万t,减排CO2超过3 400万t,有力促进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  相似文献   

7.
基于湖南电网2015年的规划数据,搭建不同特高压建设时序的网架,从静态安全和暂态稳定2方面分析评价各网架方案的合理性,并通过计算不同网架方案下湖南电网逆变站的短路比,分析特高压交流对湖南电网作为直流受端系统强度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优先建设特高压交流线路有利于湖南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并能加强湖南电网的强度,为特高压直流入湘提供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8.
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发展规划与研究成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我国一次能源和负荷的分布特点,论述了我国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必要性,并从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的角度论证了中国发展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可行性。介绍了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拟在建、审批、规划各个阶段的情况,分析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现状及需要解决的问题,阐述了特高压直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情况及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特高压直流输电下一步要研究的课题、重点及完成目标。  相似文献   

9.
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即将建设全世界第1条±800kV直流输电系统,输电距离在1500km以上,输送功率4500~6400MW。这条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途经高海拔、覆冰和严重污染等恶劣的气候条件地区,对输变电设备及线路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研究课题。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建设是特高压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的先决条件。特高压直流试验基地将建成:双回直流试验线段、户外试验场地、试验大厅、电晕笼、电磁环境试验场、污秽-低气压-覆冰试验室、绝缘子试验室和避雷器试验室。详细介绍试验基地建设的意义、原则、功能,可进行的研究内容及能力水平,每个试验室的建设规模及设备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推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深化基建标准化建设,是有效推动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电网建设的有效手段,是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提  相似文献   

11.
一、水电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西部十二个省份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4.41亿千瓦,占全国的81.7%,。西部大开发以来,水电作为重点领域,开发步伐明显加快,水电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初步统计,十年来共开工建设各类水电站约1亿千瓦,目前已投产5100万千瓦,在建约5200万千瓦。  相似文献   

12.
西南水电资源开发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西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目前,国内开发西南水电的热情高涨,特别是云南、四川2省,各大发电公司和民营企业纷纷涉足水电开发.根据西南水电开发情况,结合对西南水电受电市场前景和机电设备制造能力等方面分析,对西南水电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科学引导西南水电的有序开发及外送是合理、高效利用水电资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压电器》2012,(8):113
<正>2012年7月28日,我国第三条特高压直流工程———溪洛渡左岸-浙江金华±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动员大会在浙江杭州和四川成都同时举行。工程将新建±800 kV换流站两座,起于四川宜宾双龙换流  相似文献   

14.
蔡丹君 《国家电网》2009,(3):122-123
《国家电网》: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建设,涉及多个单位的合作,请您介绍一下目前这方面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5.
马晓蕾  王志 《国家电网》2008,(11):28-29
10月16日,在国家电网公司四季度会上,特高压的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公司提出在2012年要形成"两纵两横"的"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不久,我国第一条特高压线路(晋东南—南  相似文献   

16.
为确保特高压工程建设有序推进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高度重视、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合力攻坚,坚持"集团化运作抓工程推进、集约化协调抓工程组织、标准化建设构技术体系、精益化管理创精品工程"的总体思路,以"一责四书"为抓手、以"三个机制"为支撑,坚持安全第一、质量至上、有序推进、规范管理,从组织构建、体系保障、现场管理、科技创新、工程协调、业务培训等方面探索,创新特高压工程属地省公司管理建管模式、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着力提高特高压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全力推进特高压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特高压精品工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特高压大电网和交直流并网的开展,直流输电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在直流输电系统和换流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广±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系统地介绍了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分层冗余结构以及不同故障对应的保护措施,并提出了直流输电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研究对特高压大电网和交直流并网的可靠、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特高压大电网和交直流并网的开展,直流输电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在直流输电系统和换流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云广±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系统地介绍了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分层冗余结构以及不同故障对应的保护措施,并提出了直流输电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系统的研究对特高压大电网和交直流并网的可靠、有效运行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电网特高压直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未来15年内,中国电网将是一个具有20多回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交直流并列运行的特大型特高压电网,大电网的建模、仿真及分析技术遇到了严重挑战。该文讨论大电网特高压直流系统仿真建模技术的最新进展及研究方向,并介绍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系统所正在开展的电磁暂态/机电暂态混合仿真技术研究工作及直流控制系统详细建模工作,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后,将对中国电网未来的规划、运行及科研工作中的大电网特高压交直流系统仿真分析带来巨大突破。  相似文献   

20.
《青海电力》2013,(1):29
"‘十二五’期间,将在高速列车、智能电网与特高压、深海工程等领域启动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日前,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二五"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规划》,智能电网与特高压入围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