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注家对《诗经》"爰"的理解存在偏差,对其注解莫衷一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诗经》"爰",探寻其真正意义和用法所在。研究发现,《诗经》中的"爰"均有实义,为单纯介词,可训释为"於",表示处所。"爰"不存在内部结构层次关系,也不表示任何语气。  相似文献   

2.
西方诗经学经历了传播、译介、研究3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各种西方文学批评流派将其理论运用于《诗经》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加拿大学者多布森将语言学运用于《诗经》创作年代的考证,结论与我国传统诗经学关于其创作年代的考证基本一致。而美籍华裔王靖献运用套语理论对《诗经》进行数据分析,对多布森的《诗经》创作年代的"连续阶段"提出疑问,争论的焦点是4个连续阶段的过渡时间问题。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基础上研究本体论。他在《存在与时间》中进一步追问"存在者的存在",作为"基本本体论"研究的核心范畴,突出"此在"存在的价值意义。探讨海德格尔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研究其美学思想的建构,了解海德格尔本体论"此在"建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词"忌用替代字",主张词"不使隶事之句",但同时他又认为"咏物之词,自以东坡《水龙吟》为最工",而东坡《水龙吟》明显用典处有二。这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原因是王国维提出"忌用"之说有其背景,他立足于"境界"说,来疗救南宋以降迄于晚清词坛这种"砌字""垒句"不事创新之弊病。王国维并不一概反对用典,关键是尽量少用,用时要做到用典入化,用典而不隔。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察有关文献,认为诗的音乐有风、雅、颂之分,而一诗可配多乐,人们以所配乐曲归属来论定其所属。"雅乐"是指符合雅、颂标准之乐,为"古乐",其音中正平和。孔子所谓"郑声淫"之"郑声",是指"王官失业"以后郑人用来演唱"诗三百"的"新乐"。用"新乐"为《郑风》伴奏,把原本可以用于庙堂的《郑风》变成了俚俗野曲。孔子因此"恶郑声",要"放郑声",而使"雅、颂各得其所"。  相似文献   

6.
对照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原文和英语译文,揭示在宾语省略这一方面英语和古代汉语之间存在的明显不同。遵循这一特点,有利于在翻译实践中达到翻译"信"、"达"、"雅"三个标准中"信"这一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7.
安妮塔·德赛是著名的印度移民女作家,是印度当代三大女性作家之一。她凭借《白日悠光》、《在拘留中》以及《斋宴·盛宴》三次提名"布克奖",对印度当代文学影响深远。新时期国外对安妮塔·德赛的研究呈多元化趋势,研究者从多个角度阐释安妮塔·德赛及其作品,注重其作品中体现的"疏离"主题以及作者独特的空间叙事模式,高度赞扬了德赛对传统叙事方式的突破,但国内对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安妮塔·德赛的研究综述,不仅可以深入分析安妮塔·德赛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思想,而且可以为以后中国的德赛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原野》中的仇虎与《呼啸山庄》里的希刺客厉夫都是复仇者的形象,他们由"善"到"恶",最终又回归"善"的怀抱,反映了作者对善的追求和对人性回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一对新的哲学概念:"世界"和"大地",其对艺术作品之构成的追问及"大地""世界"概念对艺术作品之审美要求与《文心雕龙·隐秀》中的"隐秀"思想相契合,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体现出人类对艺术审美的共通追求。由此比较尝试探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中西文论的对话之路。  相似文献   

10.
《卷耳》是《诗经》中的名篇,关于其本义的界定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回顾历代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有君子求贤说、贤人思念明君说、女子思念征夫说三大类。然而古人解诗往往带有"用诗"的思想,若要探求诗歌的本义,还须从诗歌内容这一本源出发,结合以语言学和历史学知识进行论证,可求得《卷耳》一诗实为妻子与身处流放途中丈夫之间的思念之情。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从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提出后,逐渐为主流社会接受。例如,胡锦涛主席在两次重要讲话中提出"统筹兼顾,倡导包容性增长"和"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欧洲2020战略》将"包容性增长"作为三大核心战略,《美洲社会宪章》亦将其作为两大核心内容。最高人民法院也以"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创新性和包容性增长"作为商标审判的司法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诗经》"经"化在先汉完成,为汉代《诗经》学兴起作思想上的准备,构成汉代《诗经》学兴起的思想背景;《诗经》在秦汉之际广泛流传,为汉代《诗经》学兴起准备充分的社会文化条件,构成汉代《诗经》学兴起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的主要环节。以教学过程理论为指导,结合《概论》课的课程特性,在实践中探索出《概论》课专题教学的四个基本阶段——"事、思、识、实",概述为"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式。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四阶段"教学过程模式来进行科学发展观专题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在评判自己的词作时自称"力争第一义",而在《人间词话》中评论其他诗人作品时则采用"境界"一说。从王氏的创作来看,"第一义"的真实内涵来源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要体现诗人的"第一义",就要求诗人的作品做到有"境界"。  相似文献   

15.
《诗经》中鸟类比兴的大量存在,使得飞鸟成为其重要意象,并穿越了先秦至明清的整个古代诗歌发展史。陕北民歌作为比兴艺术的载体,其鸟类比兴的使用,与《诗经·国风》中的古老篇章形成了遥远的呼应。  相似文献   

16.
在《诗经》中存在着一批表达孤独情绪的人物形象群,这些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身份,代表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但在他们身上却同样渗透出深浓而悠远的孤独感受。具体而言,这些带着孤独情绪的人物形象群主要有如下四种基本类型,即恋爱中的孤独者、天各一方的孤独者、伤痛的孤独者、不为人理解的孤独者。对《诗经》中孤独者形象进行整理分类后,可以看出《诗经》所塑造的孤独者形象几乎涵盖了人类置身于社会所可能面临的诸种基本困境,是普世人类的生命图像。《诗经》中的孤独者形象塑造,丰富了《诗经》的艺术内涵,其孤独书写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举凡后世文学中出现的孤独者形象类型都可以追溯至此。  相似文献   

17.
《白朗》作为贾平凹的一篇优秀小说,在其创作生涯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中介地位,也反映了贾氏对生存的深入思考。小说的文本构成方式既能反映出贾氏对既有文本的创新能力,也能极好地体现他对生存意味的思考。通过仔细阅读,可以看出《白朗》是一篇由众多已有文本构成的小说,这些文本在小说中或被引述,或被改写,用"奇事"构架白朗这个"奇人",制作出一个表达了作者特殊的生存体会的现代"土匪"。  相似文献   

18.
就《诗经》的研究史而言,崔述《读风偶识》的问世,打破了传统的汉学、宋学、古文、今文并行的格局,以崭新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他倡导的大胆质疑、大胆刨新的学术精神以及关于《诗经》的学术见解。对其后的整个学术界都有指导意义。崔述对《诗经》研究从经学向文学的复归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诗经》对中国思想文化风貌的形成具有极大影响,《诗经.国风》是先民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的鲜活记录,对其思想内容的解读也因此具有重大的意义。儒学宣扬的"礼"与人固有的"情"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矛盾与冲突,这种冲突对诗经思想内容的嬗变起重要作用。结合各组国风的地方性特色,"礼"与"情"的对峙对先民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最终形成整部作品兼容并包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20.
曹植诗文深受《诗经》影响,其中有很多借鉴于《诗经》的句子,或者直接摘引原句,或者化用诗句,或者运用篇名取其篇旨义。这些既说明了《诗经》对曹植的诗文创作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而且也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代,经学与文学出现了频繁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