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群体性事件是利益矛盾冲突的反映。应当转变稳定压倒一切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而疏通利益表达渠道、调整社会心理失衡、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既让民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又使得各方利益表达有畅通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冲突,减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因公共设施的建设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公共设施选址的过程中遭到附近居民的反对,政府陷入进退两难境地.本文从邻避型群体事件的发生过程入手,通过分析政府之间,民众之间,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博弈来研究政府与民众在各个阶段下的行为分析,以期对邻避事件提出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进入一个转型的时期,各种矛盾势必会在一定的环境下激化,各种问题也将会纷繁复杂。群体性事件在我国各地也是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成为了大家一个关心的问题。在此将从群体性事件处置中的一环来说明如何更好地解决群体性事件,如何预防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并指出当下群体性事件大规模爆发出于何种原因,旨在为处置提供更加合理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时下的中国正在经受着一场金融领域乃至整个经济层面的考验,而且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金融经济不利局面已经在社会面产生了影响。群体性事件作为这一时期的焦点再一次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分析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显著特点出发,立足于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在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应着力加强的职能和作用,提出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中国由于利益表达制度尚不够健全,公民利益表达需求的多样性与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存在尖锐矛盾,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长期利益表达不畅,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其利益表达的实效性问题。当前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无效或低效背后,既有表达渠道和表达制度供给的滞后性因素,也同弱势群体自身的局限性及党政官员的能力和素质缺陷密不可分。要想提升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有效性从而消减群体性事件,单凭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制度本身是不够的,还须有其他的措施来加以保障。这其中,培育成熟的表达主体是有效表达的前提保障,完善配套制度是有效表达的根本保障,党政官员的责任心和能力建设是有效表达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接上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社会风险不断累积。如"三农"问题、腐败问题、国有资产流失、贫富悬殊问题、就业问题、安全生产问题、犯罪猖獗问题、诚信危机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各种不安定因素,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建立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对群体性事件的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产生经济型群体性事件的原因。就解决经济型群体性事件提出了对策,包括引导群体性事件的良性功能,建立健全社会冲突宣泄、化解渠道,做好相关的解释和法律宣传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信息收集网络,在群体性事件的处置中慎用警力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财富分配并不均衡,各阶层生活差距渐大,弱势群体成员心理失衡;贪污、腐败、不作为现象增多;另外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民生问题等都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因素。针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群体性事件本文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分析群体性事件成因的根源,并提出了预防及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9.
借鉴西方社会运动理论对于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认识,联系我国环保类群体性事件的实际情况,针对"动员前刺激—共识动员—行动动员"的发展脉络来探讨建立环保类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认为在"动员前刺激"阶段要重点预防怨愤累积,在"共识动员"阶段主要预防聚众动员意愿的聚合和发展,在"行动动员"阶段重点预防聚众向破坏性和暴力性抗争方面发展.从加强社会治理角度提出了对环保类群体性事件不同发展阶段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0.
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社会深层次矛盾在高校的集中体现,是学生为了表达某种利益诉求或者宣泄情绪而聚集在一起、不受社会规范制约并对高校产生深刻影响的集体行为。一些高校建立了有效的防控体系,积极应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与演练,群体性事件一旦爆发,便能妥善处置。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心存侥幸,没有建立完善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体系,这就为处置群体性事件留下了隐患,也将对高校治理能力带来严峻的考验。为此,针对加强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体系建设的问题进行探讨,只有事前积极准备预案及演练、事中妥善处置、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1.
社会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既与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力有着休戚与共的密切联系,也与社会公众的判断力和参与程度密不可分。利益相关、价值共振和情感共鸣,是网络舆论活动形成和产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原因。网络舆论对社会群体性事件的发展和处置既能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也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正确认识网络舆论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方式及所产生的作用。对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所发挥的整合民心、凝聚民意和民智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以来,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转移与污染下乡,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和破坏,农民抵制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然而,社会流动加剧下的农村人口空心化、基于行政村建制所形成的半熟人社会、缺乏权威人物推动和运作下的农村社区规范弱化等农村社会变迁的事实,地方政府在"不出事"逻辑支配下对群体性事件的强势管制,以及污染企业的暴力主义倾向等,越来越成为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社会约制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从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急速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由此而引起群体性事件频发,极大考验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愈加呈现出底层特质。与此同时,贯穿于群体性事件酝酿、发生和畸变过程的信息传播,因媒体底层报道的"底层"式困境,而出现信息湮没现象,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演化。以乌坎事件为个案,分析媒体力量下信息遭到湮没的原因,并借鉴乌坎村村民困境突围的媒体利用方式,提出群体性事件中底层群体信息打捞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象,从构建和谐社会和政治稳定的角度,分析了参政党作为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在解决群体性事件、维护政治稳定、保障政策的平衡和促进社会福祉的最大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重要性,旨在说明加强参政能力建设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更为预防与解决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网络情势下,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更加显现,网络舆情深刻影响着群体性事件冲突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对于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群体性事件呈现出非理性心理泛化的特质。新媒体以其去中心化的传播语境和自由开放的话语表达方式引发了群体非理性心理的膨胀。随着非理性心理在群体性事件中的泛化以及事件群体与新媒体日益密切的关联互动,在群体性事件中更需要新媒体引导式的参与。文章以群体性事件中的非理性心理为切入点,从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处理方式、自净能力、把关机制以及议程设置等层面,对于新媒体对群体非理性心理的引导路径做出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风险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随着弱势群体与基层管理方的利益博弈,而在风险社会视域下审视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心态,消除公共信息的不对称,找寻博弈双方的利益博弈均衡点,是解决群体性事件利益纷争的有利前提,亦是规避社会风险的有效途径。由此,正确引导博弈各方理性抗争,一方面使得弱势群体合理归因社会矛盾、充分理解社会改革中的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基层管理自觉调整强势角色,搭建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平台,实现双方平等对话。在此基础上,作为平衡社会信息的媒体更需要合理设置议程、为博弈双方提供对称信息以期化解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深刻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当前呈现出多发、易发和突发的趋势。这在凸显社会建设重要性的同时,也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向领导干部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思想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对于科学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具有重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