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安徽省2007年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基本情况,重点阐述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的范围及标准,总结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基本经验,对补偿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2003年和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五四年型洪水,安徽省先后两次启动淮河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成效显著.本文通过作者参与淮河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切身体会,对淮河行蓄洪区补偿工作的主要做法并进行了总结,以供类似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迎战2007年淮河大洪水,减轻淮河干流防汛压力,根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命令,到7月20日,安徽省先后启用了蒙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上六方堤、下六方堤、石姚湾、洛河洼、荆山湖等10个行蓄洪区。为减轻灾害损失,帮助行蓄洪区群众恢复生产,重建家园,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安徽省政府决定启动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并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要求省财政会同省水利、农业、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抓紧制定行蓄洪区运用补偿工作方案,认真做好有关政策规定的学习、宣传和培训,立即启动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3年,淮河发生了建国后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大洪水,共使用了9个行蓄洪区,确保了沿淮重要堤防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对洪水的科学调度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好评。正确贯彻执行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所确定的政策,是行蓄洪区得以及时顺利使用的保障。本文对淮河行蓄洪区的调度情况进行了总结,对补偿政策进行了阐述,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蓄滞洪区运用与补偿工作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1998年长江洪水对淮河行蓄洪区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目前淮河行蓄洪区在防洪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最根本的还是要解决人与水争地的矛盾,协调处理好人类自身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提出关于淮河行蓄洪区的具体建议:要吸取长江大水的教训,重新研究和修订沿淮河行蓄洪区规划,适当提高行蓄洪标准;加大投资力度,加快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速度;依法管理蓄滞洪区,尽快制定蓄滞洪后的补偿政策和救助办法;团结抗洪,顾全大局,实施科学调度,合理运用行蓄洪区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利》2007,(24):I0026-I0027
党中央、国务院对灾区群众极为关心,温家宝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亲赴安徽省指导抗灾救灾工作,要求对行蓄洪区受灾群众按规定的最高标准给予补偿。蓄滞洪区运用后,水利部会同财政部及时下发《关于抓紧做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通知》,组织有关省对居民财产损失情况进行实地调查。相关省按照补偿政策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何琦 《治淮》2007,(12):14-15
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是一项政策性、实效性很强的工作。2007年淮河发生了1954年以来最大的流域性大水,为了确保防洪重点地区的安全,按照国家防总、淮河防总的命令,安徽省防指先后启用了淮河干流洼、南润段、邱家湖、姜唐湖、上六坊堤、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洼、荆山湖等9处行蓄洪区,同时命令临北段、香浮段、花园湖3处行洪区进行了撤退转移;河南省防指下令两次运用了洪汝河老王坡滞洪区;江苏省防指启用入海水道行洪。大水过后,根据国务院《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的规定和上级指示,流域各地抓紧完成了行蓄洪区运用补偿的氵蒙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安徽省编制行蓄洪区运用预案的必要性,介绍了行蓄洪区运用预案的基本结构和核心内容,并提出了急亟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效武 《中国水利》2009,(21):53-54
安徽省2003年、2007年在淮河干流运用了18处(次)行蓄洪区,另对12处(次)行洪区下达了转移命令,后因情况变化未行洪。2003年和2008年在滁河流域运用了7处(次)行蓄洪区。依据国家和省政府出台的有关规章,对行蓄洪区内群众实施了补偿。  相似文献   

10.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淮河中游行蓄洪区进洪频繁,一直是治淮的难点和重点。本文回顾了淮河行蓄洪区的形成与变更,分析了行蓄洪区运用方式的变化及安全建设经过,指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对行蓄洪区治理提出不同的要求。提出要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蓄滞洪区的布局与建设,在研究行蓄洪区的运用与建设问题时,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为了有效调度、运用行蓄洪区,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首先要实施行蓄洪区调整与改造工程,其次,要继续开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安全建设,同时,实施人口外迁工程,安排必要的内部治理项目,加强行蓄洪区管理。  相似文献   

11.
正淮河行蓄洪区的运行管理面临着人口、洪水、环境等问题,而目前对于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状况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本文在大量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从防洪减灾、经济生产、社会发展、生态繁衍、运行管理五个方面,构建了行蓄洪区调度运用状况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择典型片对行蓄洪区调度运用状况进行了科学系统地分析评价,找出影响行蓄洪区运行发展的制约因子,为行蓄洪区运行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并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行蓄洪区运用风险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行洪危险性、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承灾能力4个方面17个指标的行蓄洪区运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将改进的ISODATA聚类分析方法应用到行蓄洪区运用风险快速评价中。选择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实证分析,将淮河干流21个行蓄洪区按运用风险高低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表明:淮河干流蓄洪区运用风险普遍偏高,17处行洪区中6处运用风险等级处于"高"和"较高"水平;行洪区中鲍集圩、寿西湖等运用风险最高,上六坊和洛河洼运用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13.
文章根据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土地利用现状,按照有利于行蓄洪区运用、有利于流域防洪安全的要求,分析研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问题,认为应该加强行蓄洪区土地管理,分区控制行蓄洪区土地利用,采取适应性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实现行蓄洪区土地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淮河发生了自1949年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第二位流域性大洪水。在这次大水中,淮河流域的大型水库、行蓄洪区、分洪水道等水利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防洪作用。从水文的角度初步分析了主要大型水库、行蓄洪区、怀洪新河、入海水道等水利工程运用对洪水的影响,以及1991年大水后河道治理对淮河中游行洪能力的影响,由此得出了一些关于淮河水利工程对洪水影响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现状,按照有利于适时适量运用、流域防洪安全及区内居民及财产安全的要求,探讨行蓄洪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策,认为应从加强行蓄洪区经济社会管理,完善防洪安全建设工程和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等措施入手,以实现淮河行蓄洪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淮河干流行蓄洪区目前存在难以及时启用、进洪频繁、人与水争地矛盾突出、行洪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根据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提出对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进行调整的基本思路和目标,采取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方式,初拟了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的总体布局,做到为洪水让路,扩大行洪通道;同时,把行蓄洪区内的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下决心解决群众居住问题,改善其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7.
淮河流域现已建成行蓄洪区30处,总面积3749.2km~2,蓄滞洪容积155.5亿m~3。在1991年大洪水期间,行蓄洪区发挥了重要的削洪任务,沂沭泗水系合理调度,及时分洪,使洪水顺利下泄入海;淮河水系及时开放了一系列的行蓄洪区。三次洪水共转移蓄洪区群众31.38万人,无一伤亡,17个蓄洪区共蓄滞洪水约40亿m~3。行蓄洪区运用中在的问题有:(1) 不能按规定条件运用;(2) 安全设施建设跟不上人口发展;(3) 内涝问题严重;(4) 群众撤退转移与临时安置有问题;(5) 洪水保险问题;(6) 行洪口门问题。今后应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秦秀华 《治淮》2007,(10):49-50
一、行蓄洪区基本概况安徽省阜阳市境内行蓄洪区分布在淮河中游正阳关以上河段,现有阜南县氵蒙洼蓄洪区,颍上县南润段、邱家湖行洪区,以及姜唐湖行洪区的唐垛湖。境内行蓄洪区总面积282.6km2,耕  相似文献   

19.
田旭升 《治淮》2000,(2):5-6
为进一步掌握沿淮行蓄洪区社会经济现状,科学制定流域治理规划,了解行蓄洪区在遭受不同量级的洪水时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为制定补偿政策、灾后重建以及已建防洪工程效益测算等提供依据。1999年5月,由安徽省防办会同省河道局以及相关县(市)水利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蒙洼、城西湖、姜家湖、东风湖、方邱湖行蓄洪区社会经济情况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典型调查。按照省防办  相似文献   

20.
吴贵勤 《治淮》2009,(11):6-7
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是淮河行(蓄)洪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区内群众赖以生存的场所。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后,国家安排资金实施了部分灾后移民迁建,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仍居住有大量不安全人口,为保证行蓄洪区及时有效运用,实现人水和谐,继续实施移民迁建,逐步将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不安全人口迁至安全区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