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器乐协奏曲虽源自西洋,传来中国后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使本地音乐家亦创作出不少此类作品,其中《梁祝》和《黄河》就是现今在华人社会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两部。风林唱片公司最近推出的这张《激情依旧》除了收录了这两部协奏曲外还收录了一部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想要对目前国内录制得最多的音乐曲目作个统计的话,相信《梁祝》和《黄河》这两部协奏曲一定会榜上有名,粗略一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光我手里就有孔朝晖、俞丽拿、西歧崇子与薛伟版,《黄河》钢琴协奏曲也收集了包括石叔诚版在内的四五个版本,总的来说各家的演绎均有其独到与精彩过人之处,都很不错,这张由盛中国与殷承宗演绎,爱比希制作发行的HDCD《梁祝黄河》又让我们多了一个选择。作为深谙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小提琴艺术家,盛中国弦上的《梁祝》  相似文献   

3.
一言 《视听技术》2008,(3):88-89
协奏曲在西方音乐中很早就产生了。但二胡协奏曲在原来的纯民乐中是没有的,它是近年来才发展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作品类型,也可说是古今传承,中西结合的产物。已问世的二胡协奏曲有《长城随想》、《满江红》、《蝶恋花》、《新婚别》、《红梅》、《情殇》,以及移植、改编的《二泉映月》、《黄河》等等。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黄河大合唱》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等六人改编为钢琴协奏曲《黄河》。《黄河》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西洋古典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以标题性组曲的形式写成,在曲式结构上又融入了船夫号子等中国民间传统的音乐元素。不仅在当时的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还因为其史诗的结构、华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和壮阔的意境,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同时也在世界范围内的音乐会舞台上得以经常演出。  相似文献   

5.
2006唱片回顾     
古典类 2006年华人古典音乐家继续延续了上一年的辉煌,其中风头最劲的当然是郎朗和李云迪这对“环球双骄”。他们在黑白键上再掀旋风,先是郎朗在年中推出他在DG的首张中国钢琴音乐专辑《黄河之子》,该专辑除收录了郎朗和余隆指挥的中国爱乐演奏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外还有《牧童短笛》、《平湖秋月》、《翻身的日子》等中国钢琴独奏曲。  相似文献   

6.
音乐记忆     
这张专辑收录了关乃忠创作的《第一二胡协奏曲》和《第二二胡协奏曲》(即《追梦京华》)。前曲是他在1986—1987年间创作的,曾获得辽宁省交响乐作品评比一等奖及1990年美国“国际新音乐作曲比赛”最高荣誉奖。当时还有一则趣闻,美国全美音乐家协会秘书长斯勤沃先生听了这首曲子后,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新作品征集比赛中,著名作曲家陈钢的《王昭君》从30部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是获奖的6部作品中评价最高的一部。这部作品是作曲家10年前应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的约请而创作的,堪称《梁祝》的姊妹篇。此次应征,作曲家重新对它进行了整理、删剪和压缩,使得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加凝炼、简洁和流畅。 千百年来,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感人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代代相传,成为各种艺术体裁竞相表现的一个热门题材。然而在作曲家陈钢的笔下,王昭君这个人物体现着他独特而鲜明的审美视角,陈钢心目中的绝代佳人王昭君,既不是如杜甫诗中“千载  相似文献   

8.
在西洋古典音乐史上,以“四季”为题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海顿写有以此为题的神剧,格拉祖诺夫亦有芭蕾音乐来赞美四季的变化,柴可夫斯基也有一部钢琴套曲《四季》描写一年12个月的性格,但至今最为世人熟知的《四季》作品,却是200多年前的巴洛克时期,意大利作曲家兼小提琴家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这部作品由4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的《四季》,更是录音版本最多的协奏曲作品。  相似文献   

9.
CD藏家快评     
《视听技术》2004,(4):89-93
在当今具有国际声望的小提琴演奏家中,可能没有哪一位象西崎崇子那样,为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爱得如此执着。在这款2003年的CD上,有她第七次录制的《梁祝》!如果说,“梁祝”故事和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可以是不朽的,那么西崎崇子的“梁祝”之声也应该成为流芳后世的不朽之声。即使是在不经意中聆听这款新《梁祝》,聆赏者也能毫不费力地听得出主奏小提琴是何等充满深情。  相似文献   

10.
2009年5月,对于中国的音乐人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50年前诞生了一部让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引以为荣的经典音乐名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 因此,有人感慨地得出一个结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  相似文献   

11.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人民乃致国外最为人熟知的一首中国人创作的管弦乐作品,乐曲于1959年发表,是当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的何占豪、陈钢合作的乐曲。  相似文献   

12.
金秋十月,广州星海音乐厅设置了一条钢琴音乐的艺术长廊,先后有米哈依拉的“琴动我心”、傅聪的“肖邦之夜”、加拿大现代钢琴王子马丁、梅尔和他的乐队、还有盛中国、濑田裕子带来的“黄河”、“梁祝”协奏曲等,可谓一轮闪烁着璀灿光芒的音乐盛宴。  相似文献   

13.
陈钢、何占豪于一九五九年写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取材自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吸取越剧的唱腔为音乐素材的同时,此作品亦结合了东西方音乐的风格,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手法,有模仿中国二胡的技巧。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所有的华人,都非常喜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很多外国人听过此曲后,也会难以忘怀。《梁祝》的唱片发行量之大,也是非同一般的。大陆、港台地区,很多家庭拥有《梁祝》的录音带、录像带、密纹唱片、LD、CD等,有的还会有不同的版本、不同的录音公司、不同的演奏家演奏。不仅如此,人们又把《梁祝》改为二胡曲、筝曲及歌曲等,可见人们喜爱的程度,可以说,自从《梁祝》诞生以来,就是中国小提琴曲演奏最多、播放最多的音乐,是世人最爱听、最动听、百听不厌的音乐。  相似文献   

15.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Op·129) 这部协奏曲作于1967年,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相隔将近20年;但两首乐曲的音乐性质却是一脉相承,如同姊妹篇。也许是由于肖斯塔科维奇内心的郁结始终未能消解,因而这部《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依然充满了悲剧意识,只是比“第一”少了些许挣扎的狂躁,更多了一点对死亡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哲理思索。总之,这是一部内向的作品。 该协奏曲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中庸速度的奏鸣曲式。乐曲开始在弦乐低音部奏出一个法问般的动机,固执地反复着,随之引  相似文献   

16.
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大提琴艺术的经典之作,这首协奏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技巧艰深,因此成为每位大提琴家的必攻之作。《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最后完成的一部作品,作曲家从1894年11月8日起开始创作,至1895年2月9日完成,仅用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在德沃夏克的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中,虽然可以感觉到其中某些段落留有美国民间音乐素材影响的痕迹,但作品的整体构思所描述的却仍然是作曲家自己对祖国和个人在这些年中客居异乡的生活体验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以及对祖国的思念和关切,还有对去世的父亲以及不幸病故的女友的哀悼,所有这些复杂的情感在这部作品中全部被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乐圣贝多芬至少有3类作品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丰碑,即9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和1部小提琴协奏曲。而后者又被誉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D大调)之首,有人甚至将门德尔松小协比作“夏娃”,将贝多芬小协比作“亚当”。而能否演绎好这首作品,是区别一般小提琴演奏家与大师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8.
《高保真音响》2014,(12):36-37
达人艺典在2014年发行了一系列ULTRA CD唱片《一点思念》便是其中一张,ULTRA CD系列唱片采用的是数字录音文件输出数字超高采样率的母带文件,由此避免了转换数据产生的损耗。这张纯民乐专辑共有12首民乐经典曲目,本期光盘收录的是由苏畅演奏的古筝曲《春江花月夜》,苏畅的演奏技巧娴熟、婉转动听。。这首作品原名《夕阳箫鼓》,后取意张若虚所作的唐诗《春江花月夜》而更名。这首作品在明清时已广为流传,后经人整理也出现了琵琶曲、民族管弦乐等多个版本。这张唱片中的演奏者虽非声名远扬,却也是来自中央音乐学院的实力派战将,青春洋溢的她们为音乐带来了几分别样的气质。这张唱片录制于国家大剧院主录音棚,整体的声音非常温暖,音色自然音乐一气呵成,是不多见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CD藏家快评     
这是雨果公司最新推出的一张琵琶专辑唱片。演奏者王静是近年活跃于民乐舞台的新星,她出身于音乐世家,曾师从中国著名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范地。王静的演奏技术娴熟,音色纯净,善于掌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各类作品,演奏时韵味十足,极富感染力。这张唱片所收录的8首乐曲就充分展现了她的这些艺术才华。在古曲《阳春白雪》、《飞花点翠》、《寒鸦戏水》和《春江花月夜》等乐曲中,王静继承了老一辈大师的传统技艺,保持了中国民乐纯朴细腻、深邃含蓄的风格,同  相似文献   

20.
《高保真音响》2010,(9):116-117
《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是继《第九响曲“自新大陆交”》之后,德沃夏克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可以说,比起“新大陆”来,这首协奏曲更率真,更诚恳。其中饱含着作者本人很多更深、更有质量的人生体验和复杂情感,三个乐章都笼罩在一种贯穿始终的苍凉感之中。音乐是美丽的,却也饱经风霜,有—股烈士暮年的萧瑟之气,令人想起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勃拉姆斯本人也曾说过:“我从来不知道竟然可以写出如此精彩的大提琴协奏曲。要是早知道的话,我也许早就会这样写了吧”,这可谓是前辈作曲家对这协奏曲的伟大之处的最大的赞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