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谢毅 《通信学报》1997,18(10):26-30
本文基于高斯近似建立了一种研究单模色散位移光纤的理论模型。可以直接从实测的色散位移光纤本身或其预制棒的径向折射率分布计算出光纤的色散、模场直径(MFD)和非线性效应有效截面积等参数。理论计算和用仪表实测的光纤传输参数相比较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有限元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场与色散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德君  谢康  肖峻 《激光技术》2012,36(1):111-113
为了获得超平坦色散特性,且有较大的模场面积和较小的限制损耗,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采用有限元法,在考虑到纯石英材料自身色散的前提下,进行了相应的理论分析,计算得到了光子晶体光纤的模场分布、基模有效折射率和色散系数等参量关系,可知光纤色散值的变化在±1.0ps·km-1·nm-1以内,模场面积都大于40μm2,限制损耗小于0.2dB/km.结果表明,调节空气孔直径和包层空气孔间距的大小,改变介质的填充比,可以有效地控制光子晶体光纤的色散与模场面积.  相似文献   

3.
减小单模光纤中偏振色散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岩栋  蒋方云 《通信学报》1997,18(11):48-50
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是限制光纤传输容量的极限因素,我们利用模耦合理论,采用在光纤拉丝过程中同时旋转预测制棒的工艺来增强模耦合,实现了光纤偏振模色散的减小,能保证普通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值小于0.5ps√km。  相似文献   

4.
减小单模光纤中偏振模色散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是限制光纤传输容量的极限因素,我们利用模耦合理论,采用在光纤拉丝过程中同时旋转预制棒的工艺来增强模耦合,实现了光纤偏振模色散的减小,能保证普通单模光纤的偏振模色散值小于0.5ps/km。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以PK2500光纤测量系统为基础的单模光纤模场直径(MFD)检测的不确 定度,用实验方法评定了A类标准不确定度的五个主要分量,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装置 的模场直径扩展不确定度(k=2)<0.13μm,测量重复性<0.025μm;测量稳定性<0.015 μm 。  相似文献   

6.
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在可传输双模的三包层色散补偿光纤中如果抑制LP02模,而仅传输LP01模时能在一个较窄的带宽内产生大于数千ps/nm·km的负色散,并且具有较大的模场直径、较小的弯曲损耗和偏振模色散,另外还具有较小的温度波长漂移以及同其它色散补偿光纤一样大小的损耗,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色散补偿光纤  相似文献   

7.
利用光纤喇曼散射的温度效应和光纤的光时域反射(OTDR)技术研制了应用于空间温度分布场实时测量的红外分布光纤温度传感器系统(IR-DFTSS),在系统中光纤既是传输媒体也是传感媒体,在1km传感光纤上采样200点,并能对测温点定位。本文对系统主要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如下:系统的测量范围0-130℃;测温准确度±2℃;测温分辨率0.1℃;光纤传感探头的空间分辨率为4cm;自由展开光纤空间分辨率小于10m,测量时间小于40s。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单模光纤的传输性能(衰减、色散)和光学几何特性(截止波长、模场直径、包层直径、模场同心度误差、包层不圆度)及其测试;光缆的机械性能(拉伸、压扁、冲击、反复弯曲、抗弯折)和环境性能(衰减温度特性等)及其检测。  相似文献   

9.
微结构光纤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胡明列  王清月  栗岩锋 《中国激光》2004,31(11):337-1342
利用有限元法对零色散点在780nm的均匀微结构光纤进行经过简化的矢量波动方程模拟计算,获得了所需要的模场分布、有效折射率、色散、有效模面积等参数,并与实验数据相参照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进而将这种计算方法用于非均匀微结构光纤的模拟计算,不仅获得了很好的结果,与其他方法相比还具有更快的计算速度,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对将来设计和拉制微结构光纤很有帮助,并且这种方法在设计不规则的微结构光纤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廖洲一  刘敏  钱燕  何丁丁  简多 《激光技术》2013,37(4):506-510
为了消除光纤通信系统中色散,采用各向异性完全匹配层和全矢量有限元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设计了一种基于八角格子晶体的同轴双芯色散补偿光子晶体光纤;得到了该色散补偿光纤的传输特性如基模有效折射率、色散、损耗和非线性系数方面的数据,并分析了光纤波导色散与色散补偿光纤结构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光纤在200nm的负色散范围内,拥有负色散值(在波长为1.55m处有最低负色散值-1500 ps/(nmkm)),同时在E+S+C波段有较低的限制损耗(小于3.3dB/km);非线性效应也得到显著抑制。  相似文献   

11.
薄膜电阻加热器的高精度温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中介绍了用掺锡的氧化铟导电膜作为加热方式并采和比例积分微分方式通过A/D卡输出电平控制加热电压,实现高精度温控,重点是针对小热容加热体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措施通过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实现精确控温。初步研制成了高发射率、可持续工作并能实现精确控温的高精度薄膜电阻加热板。  相似文献   

12.
SDH段开销处理的ASIC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东明  聂敏  蒋林 《光通信研究》2000,(1):46-47,59
根据 ITU关于 SDH技术体制的建议 ,本文讨论了 STM- 1和 STM- 4开销处理、STM- 4的复用和解复用较易实现的方案。利用电路 CAD软件的仿真结果以及硬件测试结果都证明文中讨论的实现方案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3.
空间飞行器对背景辐射的反射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飞行器在地球大气层外的主要辐射,给出了飞行器反射背景辐射强度空间分布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机对距地面几百千米的某圆锥形飞行器中午和晚上在3~5μm和8~14μm波段内辐射强度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到了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黎红长 《光通信研究》1999,(1):40-43,46
详尽地分析了EDFA在WDM长距离传输系统的应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长WDM系统传输距离的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15.
变焦距镜头的凸轮优化设计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变焦距镜头由于其固有特点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连续变焦的变焦距镜头普遍采用机械补偿型光学结构,其中的特定光学透镜组通过凸轮的驱动沿光轴连续移动,从而实现连续变焦,其可变组元数大多为二组或更多。变焦凸轮的优化是这现变焦距镜头光学设计像质目标和连续变焦过程的关键,军用变焦距镜头尤其应考虑其变焦运动的平滑性和变焦过程的快速性。简述某二可变组元机械补偿型变焦距镜头的凸轮优化方法,给出适合不同凸轮数据点数和二可变组无变焦距镜头光学设计使用的Macro-PLUS凸轮优化宏程序主体。  相似文献   

16.
光系统领域的发展——介绍上海光纤报告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0年到21世纪初,通信对带宽的需求呈指数增长;传输技术正向高比特率和密集波分复用(DMDM)发展;正在研究以统计法确定偏振模色散(PMD)的规范;对于多芯数光缆的需求增加使得光纤带光缆前景广阔;用具有正色散的真波光纤与负色散的真波光纤相间连接的系统可不需色散补偿,最适于陆地长途干线应用。增加光纤的有效面积可克服非线性效应。但是,现有的大有效面积光纤(LEAF)存在着零色散斜率高、对弯曲敏感等问题,对于陆上应用并不理想,最适于海缆应用。性能全面优化的大有效面积光纤正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17.
周震  吴金  杨廉峰  魏同立 《电子器件》2001,24(4):307-313
电路模拟中最常遇到、最难解决的问题是电路收敛问题。本文在给出不收敛可能产生的耗因之后,着重分析和介绍了在直流模拟和瞬态模拟中解决收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插复用器(ADM)是组成同步数字传输网(SDH/SONET网)的基本单元,它可以同SDH的终端复用器(TM)、同步数字交叉连接设备(SDXC)及网络管理设备(TMN)等网络单元(NE)一起组成配置灵活的SDH传输网络。光群路单元板(OAU板)是ADM的核心部分。本文简要介绍ADM的功能组成与OAU板的参考设计。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邻域相关处理技术和由此设计的激光报警装置调试方法,邻域相关处理技术在光电二极管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可使激光报警分辨率提高一倍。应用这种技术研制了一台激光报警装置。该装置的调试方法对邻域相关处理技术的实现有重要作用,为此设计了相应的调试方法,应用这种方法进行调试,通过激光报警装置的原理性接收实验,证明激光报警装置的分辨率较原来提高了一倍,邻域相关处理技术是可行的,调试方法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20.
基于知识的红外数字图像中铁路的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中主要针对铁路红外图像的特点,在原有的自动目标识别算法上,将图像处理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智能识别方法。采用先建立完善的结构知识库,再以知识库为基础,采用写生式策略来建立各种规则,并结合规则指导图像分割和特征提取,推断铁路的存在并指导铁路片断的连接,其基本思路可用于一般目标的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