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采用仪器分析法和化学分析法相结合测定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δNi1-x-yCoxMnyO2中元素成分, 分别采用高浓度差示光度法、重量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样品中镍、钴、锰含量。通过优化实验条件, 该测定方法的回收率为97.61%~101.0%, 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0.49%, 具有很高准确度和精密度, 适用于规模化生产中的质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5.
6.
7.
尖晶石型锰酸锂正极材料在高温条件下锰元素溶解严重,从而导致存储性能以及循环性能降低。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抑制其锰溶解,提高其高温性能。本研究通过反钙钛矿型固体电解质(Li3OCl)作为人工固体电解质膜均匀地包覆于锰酸锂表面的研究方法,以达到隔绝锰酸锂与电解液,从而抑制锰元素的溶解的目的。结果表明,反钙钛矿型电解质包覆层具有高达1.12×10-4 S/cm的离子电导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测试表明,相比未经包覆的样品,经反钙钛矿型电解质包覆的锰酸锂正极材料在高温下锰溶解显著减小。所组装的锰酸锂/金属锂扣式以及软包电池,在具有反钙钛矿型电解质包覆的情况下,其电化学性能获得了显著地提高。其中,所组装的软包电池的能量密度为297 Wh/kg,1C倍率下循环500圈后仍具有90.2 %的容量保持率。因此,本研究通过Li3OCl人工固体电解质膜的包覆作用可有效提高锰酸锂正极材料的高温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Li[Ni_xCo_yMn_(1-x-y)]2(x≥0. 5)具有比容量高、倍率性能好、循环性能好等优点,近年来逐步发展为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主流新型正极材料。正极材料的性能优劣在很大程度上是继承前驱体的性能~([1]),因此具有优良性能的三元前驱体是保证正极材料性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通过文献调研和整理,对目前常用的高镍三元前驱体改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类,并与常用的正极材料改性方法进行了对比,重点对前驱体预氧化、元素掺杂、核壳和梯度结构以及晶面诱导调控四种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前驱体改性是优化高镍正极材料性能的可行且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11.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0.5Co0.2Mn0.3(OH)2前驱体,并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研究了反应时间对Ni0.5Co0.2Mn0.3(OH)2前驱体和LiNi0.5Co0.2Mn0.3O2正极材料的形貌、结构以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前驱体和正极材料的二次颗粒粒径逐渐增大;若反应时间过短,二次颗粒粒径小,易加剧电化学循环过程中材料与电解液的副反应,正极材料循环性能较差;若反应时间过长,二次颗粒粒径过大,增加了锂离子扩散路径,也不利于正极材料在高倍率下的循环。反应16 h制备的LiNi0.5Co0.2Mn0.3 相似文献
12.
13.
14.
采用Ni(NO3)2.6H2O、NaOH、乙二醇(EG)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原料,用多元醇法制备超细镍粉,研究前驱体对产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制备过程中,pH值应控制在11左右,前驱体含水率对反应速度以及制备的超细镍粉的粒径和形貌均有影响,前驱体含水率为63.5%时,制备的镍粉呈球形且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0.24μm。 相似文献
15.
16.
通过多相氧化还原法制得钴酸锂前驱体。XRD分析表明:合成的前驱体具有钴酸锂的晶型特征,与标准钴酸锂XRD的特征峰完全一致;扫描电镜(SEM)分析结果表明:二次粒子非常均匀,分散状态良好。同时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Li+浓度等工艺条件对合成钴酸锂前驱体的影响,得出合成该前驱体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75~85℃,反应时间6~8 h,Li+浓度20~30 g/L。此条件下,可以合成比表面积(BET)20~50 m2/g,粒径100 nm左右,Li、Co摩尔比为0.7~1.0的钴酸锂前驱体。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铝含量的523镍钴锰酸锂,通过振实密度、粒度分布、pH值、电化学性能测试等手段,探究不同铝掺杂量、烧结时间、烧结温度对高电压镍钴锰酸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铝掺杂量为0.7%、烧结时间为10 h、烧结温度为940 ℃时,高电压镍钴锰酸锂的性能最佳,此时,样品粒度D50为7.83 μm,振实密度达到2.81 g/cm3,在3.0~4.4 V电压范围和1.0C倍率下,初始容量为174.17 mAh/g,50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97.18%。试验结果对改善高电压镍钴锰酸锂性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