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绿道所具有的“生态、文化、 游憩”等多功能特性,城市绿道的建设可以 和慢行交通系统、遗产廊道、雨洪管理系统 相结合,以利于城市建设发展中所遇到的文 化景观保护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的综合解决。本文从“中尺度”的城市层面 对西安老城区的绿地格局、慢行交通、遗产 分布及雨洪排放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 基础上提出构建老城区的绿色廊道网络、 慢行系统网络、雨洪调蓄网络的基本策略 和概念性规划,并指出将三者复合叠加,以 绿道网络为枢纽形成复合性网络系统,可为 “中尺度”层面的老城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中水资源紧缺、洪涝等角度,阐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雨水利用的规划思想,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方案,探讨了以“生态海绵”的形式渗透、滞留、保护水资源、控制城市水污染等方面的综合效益。论文根据LID、雨洪管理等理论和实践,以及成都市中环路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方法、措施和应用思路,通过总结,提出我国城市道路海绵城市建设的研究方法和设计流程。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雨洪管理系统兼顾就地滞洪、减少雨洪灾害、控制非点源污染、资源化利用雨水、美化城市环境等多个目标,对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具有积极意义。雨水管网和城市绿地是可持续雨洪管理最核心的两个工程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优化对保证雨水径流的控制效率非常重要。为此,基于城市建成区中两个工程系统的关联要素分析,在场地、局部区域和区域三个层级进行优化要素和途径研究,并提出了设计优化程序,旨在为减少城市建成区雨洪内涝、构建生态雨水径流控制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国际雨洪管理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钊 《城乡建设》2015,(11):84-85
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自然排水模式下的滞洪蓄水能力锐减,加剧了水环境情势的异化,仅靠传统雨水管渠排水系统难以应对复杂的城市雨水问题.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雨洪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经验表明,城市应建立以雨洪利用、防洪排涝、控制污染为目标,由源头滞蓄减排、传统排水管渠及开放空间调蓄等共同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近年来,国内对雨洪管理规划的认知与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上升,为推动我国城市现代雨洪管理体系和机制的建立,以及城市雨水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和科学的系统决策,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合理搭建区域雨洪生态安全格局是保障生活和居住安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综合运用SCS-CN水文模型和GIS空间耦合方法,确定淹没区空间定位,划定保障城市安全的红线区域、预防缓解城市危险的缓冲区、城市弹性空间和生态涵养区。评价河流水域的安全空间,构建"点状水源+淹没斑块+河流廊道"的雨洪生态安全格局网络。选取厦门市为研究对象,提炼出雨洪安全格局数值模拟及评价指标,提出高、中、低层级雨洪安全格局的防控方案。同时,在城市规划层面,提出控制红线边界与保护利用、提升空间格局上的集约性规划布局、优化生态水生环境建设,以及加强雨洪管理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北川新城水系景观与雨洪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水系景观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系景观在城市雨洪调蓄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工程建设之初,就应将雨洪管理的概念融入城市设计、市政工程、防洪规划、水系工程、道路交通和绿地景观等各个方面。在河道景观设计中,应将雨水收集、雨洪调蓄、排洪功能、水体净化等与实际工程结合,提出具体落实方案,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系统性与可实施性。通过对北川新县城河道规划及建设的分析,从宏观至微观,从总体到细节阐述了河道景观在城市雨洪管理以及雨水处理中的作用,提出基于生态理念下河道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极端雨洪灾害日趋频繁和我国城市持 续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背景下,本文提出了 以海绵城市理念,推进蓝绿灰基础设施结合,系 统构建雨洪韧性城市体系的框架,从空间管控、 工程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构建思路, 并建立了雨洪韧性城市的风险适应、风险防治及 灾害应急实施策略与措施。在此基础上,结合我 国多个新区规划建设案例从理想蓝绿空间结构、 洪涝统筹治水体系和功能复合的用地布局等角 度探讨了构建和谐“人水城”关系的规划解决方 案,以动态发展的全过程视角制定目标,多专业、 多角度、多手段制定治水方略,推进海绵城市理 念的落实,实现城市雨洪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雨洪基础设施规划是可持续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针对浙江城市在暴雨季节暴露出的城市水安全问题,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城市雨洪管理现状和雨洪管理的发展与演进;然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探究了城市雨洪设施多尺度的层次嵌套关系和规划策略;最后,以嘉兴为例介绍了雨洪设施的多尺度空间规划,并提出最大限度争取雨水就地下渗、打造生态海绵体系、发挥各层次雨洪设施的功能、变雨洪为资源、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实践举措供同类城市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天然水文循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河湖湿地、丛林草地等开放空间的水文水力与水生态特性及其在城市雨洪管理中调蓄雨洪、净化水质、支持生物多样化等功能,以及在城市规划中保护、设计和利用这些自然空间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整合各类人工与自然雨洪设施,规划构建城市—社区—源头三层尺度的城市雨洪基础设施框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城市规划应以雨洪基础设施先行的理念,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雨洪基础设施改造以及未来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和技术相对落后,不符合现代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和管理的新要求。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在雨洪管理和资源化利用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他们的经验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科学的城市雨洪管理应该以专项规划为引导,以先进的预报、模拟、监测、控制等技术为支撑。在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生态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率,将城市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美化与雨洪的防、滞、排、用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文明和亲水宜居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1.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及生态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城市自然式雨洪管控的核心手段。首先对国外发达国家的雨洪管理和技术应用进行了论述,然后,对海绵城市及其相关理论(最佳管理措施、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了辨识,在此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内容和途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借鉴国外的实践案例,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特点,提出了适于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策略,以指导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规划体系中的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的严重雨洪问题、现行规划体系中涉及雨洪控制利用相关规划的欠缺和局限,以及在一些城市开展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研究和编制中遭遇的困难和思考,总结实践经验,并研究、借鉴发达国家雨洪管理规划的相关经验,根据我国国情、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迫切要求,提出我国城市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综合性规划的概念,讨论其构成、主要编制内容及相关规划之间的关系,对如何将城市雨洪控制利用专项规划纳入中国城市规划体系并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开展应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绵城市是当下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通过梳理海绵城市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源起,指出弹性城市、低影响开发和可持续资源管理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核心思想,认为海绵城市比雨洪管理更加准确体现城市雨洪管理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完整内涵,海绵城市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存在理论递进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海绵城市的概念与思想具有先进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推动我国城市雨洪管理模式的转变和发展,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城市韧性测度研究。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城市韧性界定为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构建城市应对雨洪风险的“雨洪致灾危险性—城市韧性”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客观赋权方法,选择“十二五”和“十三五”两个规划期,对长三角中心城市开展雨洪韧性评估。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的雨洪韧性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因子、社会保障和外来人口因子、灰—蓝基础设施因子、交通设施因子、绿色基础设施因子的影响。通过比较致灾危险性指数与城市雨洪韧性指数的关系,得到4类典型城市:脆弱型城市15个,高风险城市6个,低风险城市6个,韧性城市缺失。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城市一般韧性和特指韧性的重要基础,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雨洪基础设施等特指韧性,处于不同韧性类别的城市应采取发展型、增量型等不同适应路径。  相似文献   

15.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使城市面临诸多挑战,为解决城市的水文灾害等问题,改变传统蓄滞洪区防洪建设思路,将韧性城市理念引入蓄滞洪区景观设计,是蓄滞洪区景观建设在城市防洪方面的一种创新性探索。以韧性城市蓄滞洪区为研究对象,简单介绍了韧性城市概念与理念和蓄滞洪区概念与现有问题,并将韧性城市理念与蓄滞洪区景观设计结合进行关联分析,提炼出基于韧性城市理念下的蓄滞洪区景观设计原则与景观生态韧性设计策略和景观雨洪韧性设计策略,促进城市蓄滞洪区景观生态和雨洪的韧性建设,以期为今后的蓄滞洪区建设在提升生态韧性和雨洪韧性方向上提供新的思路和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区域性雨洪利用规划在我国尚属于新的课题.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圳市光明新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雨洪利用的详细规划,并且制订出一套适合本地、科学合理的城市雨洪利用规划指引及其政策保障措施.对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剖析,分析了新区雨洪利用目标及控制参数的选择、建设项目雨洪利用审批流程以及雨洪利用的政策保障措施等内容.光明新区雨洪利用规划指引对新区雨洪利用项目可以提供科学指导,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雨洪利用项目达到规定的目标.深圳市光明新区雨洪利用的实践对国内其他城市开展雨洪利用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城乡发展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 缺乏生态雨洪系统规划,导致城市在应对雨 洪问题时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对于可以有效 利用的雨洪资源不但没有得到科学的利用, 反而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和城乡的健康发展 造成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城市边缘区的株洲 市云峰湖社区的雨洪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结合低影响开发理念,从社区排水道的 生态设计、雨洪滞留区设计及生态水管理这 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措施,以期为 提高社区雨洪安全和缓解城区雨洪压力有 所助益。  相似文献   

18.
毛华松  张立立  罗评 《风景园林》2019,26(7):96-100
研究表明,山地城市雨洪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密切相关,而提升雨洪灾害的适灾能力建设已成为应对山地城市次生灾害频发的迫切诉求。以灾害链相关理论为支撑,围绕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3个灾害链关键要素,分析、归纳山地雨洪的灾害链及其链式的灾害演化关系和灾变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灾害链断链”和“城市空间减灾”2个层面的雨洪减灾规划策略,从而达到降低雨洪灾害链频次,减少灾情放大,增大城市安全性的目的;进而以巫山早阳组团城市设计为例,探讨雨洪减灾规划策略的实践应用,以期为山地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邹锦 《室内设计》2018,(6):26-32
海绵城市建设希望解决的是城市 在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问题。在 现阶段,单纯为了满足一系列海绵城市规划 设计指标,而把海绵设施建设考虑在项目规 划设计后期的“+海绵”情况比较突出,由此 产生了很多弊端。笔者因此提出“海绵+”理 念,希望在综合解决城市雨洪与水资源问题 的同时,主动强化其附加的生态效益与社会 效益等,提出了“海绵+”在生态、社会、文 化等方面的应用策略,在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同 时,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协同进化与 真正和谐的人水关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内涝灾害频发并呈现加剧趋势。作者认为地面大量硬化、城市河湖水系被占压、施工场地裸露、城市生态功能减退等是重要的内在原因。预防和遏制城市内涝应采取综合措施,应修正城市发展规划与布局,制定预防内涝的工程建设标准,采取生态透水地面、渗水式排水沟,保护和修复城市河湖水系调蓄雨洪,建设下凹式绿地,减少施工场地裸露面积和裸露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