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机制砂级配不良的特点,试验对不同间断级配机制砂对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振动离析率等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机制砂间断颗粒粒径增大,机制砂平均粒径减小,混凝土坍落度、泌水率和振动离析率均随之减小;强度等级越高,机制砂级配变化对混凝土泌水率影响越小;间断级配机制砂颗粒级配在合理范围波动时,也可配制出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文中研究了I级粉煤灰、II级粉煤灰、2种不同比表面积的S95级矿粉等掺合料对用P.O42.5水泥作为硬化组分配制的新拌混凝土的早期工作性能、含气量、压力泌水率及凝结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掺入矿渣粉的新拌混凝土坍落度值最高、压力泌水率最大、初凝时间最快,Ⅱ级粉煤灰坍落度值最低、压力泌水率最小、初凝时间最慢,Ⅰ级粉煤灰介于二者之间;而矿物掺合料种类及掺量对混凝土含气量的影响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3.
《低温建筑技术》2016,(9):18-19
文中研究了商品混凝土中常用矿物掺合料等量取代部分水泥后,对新拌混凝土凝结时间、早期工作性能和压力泌水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矿物掺合料对新拌混凝土凝结时间、坍落度和压力泌水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性能试验结果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掺矿渣粉混凝土掺Ⅰ级粉煤灰混凝土掺Ⅱ级粉煤灰混凝土。  相似文献   

4.
徐俊东  孟晓鹏  宋普涛  夏京亮  王晶 《混凝土》2018,(1):113-115,120
研究了复掺机制砂、碎石预处理及外加剂的优化措施对C50特细砂大吸水率碎石泵送混凝土拌合物性能、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掺机制砂、碎石预处理及外加剂优化措施,可显著降低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降低混凝土泌水率,提高28 d抗压强度,从而配制出性能满足要求的C50泵送混凝土。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超塑化剂越来越广泛地用于配制高工作度混凝土,或流动混凝土。这种新拌混凝土不仅流动性好,并且有良好的粘聚性能,以使混凝土不发生泌水或离析。但单掺超塑化剂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为严重。影响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的因素有混凝土初始坍落度,超塑化剂的种类和数量,水泥的品种和用量,超塑化剂的加入时间,环境的湿度、温度,混凝土的搅拌制度以及混合料中加入的其他外加剂等。克服混凝土坍落  相似文献   

6.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低钙湿排灰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比较了湿排得到的粉煤灰与相应的干排灰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不同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相对于干排灰,虽然湿排粉煤灰一定程度地影响了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但其坍落度经时损失明显要好;当水胶比相同时,掺湿排灰的混凝土泌水率稍高于掺干排灰的混凝土;但当保持坍落度不变时,二者之间几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原状水淬矿渣代砂对新拌混凝土及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矿渣代砂后混凝土工作性能变差;在相同坍落度下,矿渣代砂混凝土的泌水率更大,坍落度损失更快。对于同水灰比混凝土,其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随代砂率的提高而增大,且随养护龄期的增加,提高幅度加大;矿渣代砂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矿渣代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与普通混凝土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试验介绍高含泥量集料对混凝土的负面影响,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试验结果证明,适量加大外加剂掺量能够减少高含泥量集料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保证其强度;在合理砂率范围内,适当降低砂率对高含泥量集料混凝土的坍落度经时损失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加入缓凝剂,能够减小高含泥量集料混凝土坍落度经时损失;外加剂后掺法对减小高含泥量集料混凝土坍落度损失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低温建筑技术》2016,(10):14-15
文中研究了预拌混凝土中砂的技术指标,水胶比对新拌混凝土可泵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不同哈尔滨市常用细度模数河砂、不同砂率和比水胶比对混凝土的压力泌水率、坍落度与坍落扩展度的试验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砂的细度模数、砂率以及水胶比对混凝土的可泵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适宜的细度模数、砂率与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可泵性与工作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的建筑业迅猛发展,混凝土科学技术不断地取得进步,混凝土外加剂的品种和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对混凝土外加剂的适应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外加剂对混凝土适应性影响很大,如果混凝土外加剂使用不合理,将会给混凝土工程带来许多不良的影响,例如:新拌混凝土泌水、分层、离析、和易性差、坍落度损失大;硬化混凝土强度下降、收缩增大甚至使混凝土在短期内开裂,引起工程质量问题。本文探讨了预拌混凝土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聚羧酸减水剂适应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C100~C150超高强混凝土的各种强度性能及变形性能,包括超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钢筋的粘接强度、棱柱体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变形模量、泊桑比等。研究表明:随着超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提高,其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抗压强度的比值,较高强混凝土的低,较普通混凝土的更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呈直线,受压破坏时呈突然爆炸式破坏,证明了超高强混凝土脆性破坏的比普通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进一步增大。经过研究,得出了各种强度指标、变形模量及峰值应变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回归关系式,加深了对超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也奠定了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文卿  陈裕平  谢麟  韩素芳 《建筑科学》2002,18(3):42-47,62
研究了在深圳地区配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途径,包括原材料适用性、配合比设计、高效减水剂及矿物掺合料的双掺技术等。配制出强度为C40-C80,工作性能好,可泵性强,各项力学性能、长期和耐久性能均较常规混凝土优越的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对其强度的增长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用一元二次方程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配制中混凝土强度与水胶比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对C80级高性能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抗折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干燥收缩人、抗碳化、抗渗、抗冻、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混凝土材料的高功能化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唐明  陈勇 《混凝土》2001,(3):14-18
本文论述了混凝土的高性能化和高功能化,指出了21世纪该材料的发展方向,介绍了特殊功能的混凝土、特殊环境下的高功能混凝土以及特殊的与环境共存的混凝土材料。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普通混凝土高性能化的技术途径,通过掺加高效减水剂和超细矿物粉,使普通混凝土的性能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高性能混凝土的高温性能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高性能混凝土(HPC)在经历不同的高温和冷却制度后的剩余力学性能及其相应的孔结构进行了测定,并与普通混凝土(NC)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经历高温后HPC和NC的剩余强度明显降低,骤冷导致瞬间有巨大的温度梯度和较大的热应力,但这并不是引起混凝土爆裂的主要原因,在经历高温后,与NC相比,HPC的孔隙率有更为显著的增大,累积孔径分布也有更明显的变化,随着最高暴露温度的增大,不同冷却制度所带来  相似文献   

16.
大流动性高强轻集料混凝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在不掺矿物掺合料的情况下水灰比、水泥用量和砂率对大流动性轻集料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灰比对轻集料混凝土的影响比水泥用量和砂率要大得多,水泥用量对轻集料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存在一个极限用量。通过合理选择水泥用量、水灰比、砂率、掺加适量的高效减水剂,得到工作性能良好的轻集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纤维与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朱江 《混凝土》2000,(5):49-51
通过分析聚丙烯纤维在高强混凝土中的作用以及使混凝土高性能化的作用,说明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聚丙烯纤维有效地改善混凝土材料的物理性能,提高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文中还介绍了聚丙烯纤维在高强混凝土及高性能混凝土工程中的应用实例,以及这种材料在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中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C100~C150超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的强度及变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C100~C150超高强混凝土的各种强度性能及变形性能,包括超高强混凝土的劈拉强度,抗折强度、与钢筋的粘接强度,轴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特征、变形模量、峰值应变及治桑比等,得出了各种强度指标、变形模量及峰值应变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回归关系式,加深了对超高强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认识,为今后超高强混凝土的应用奠定了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材料优选、严格的试配、现场模拟试验,研制出大流动度C100高性能混凝土,该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20.
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与高工作性的混凝土,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只有凝胶孔无毛细孔,具有高的抗渗性和耐久性。HPC组成材料中必须具有矿物质超细粉和高效减水剂。同时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