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封闭社区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封闭社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多样化的需求,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居住区分层、城市规划失控等社会问题。封闭居住区在各国的形成原固和社区特征各不相同,对国外封闭社区发展产生原因和发展困境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中国社区的合理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国外封闭社区发展的特征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封闭社区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得以推广.封闭杠区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对居住环境多样化的需求,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居住区分层、城市规划失控等社会问题.封闭居住区在各国的形成原因和社区特征各不相同,对国外封闭社区发展产生原因和发展困境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中国社区的合理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居住小区模式引入我国以来,一直指引着我国居住区建设的主导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强调封闭性和自完整性,逐渐从居住小区模式转变成封闭小区模式。但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大规模采用封闭小区模式,其产生的城市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困难,资源浪费,生活便利性减弱,城市风貌单一等问题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产生严重影响。该文分析了封闭小区的发展历程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消极影响,以期使居住区规划向更益于城市及自身发展的新方向迈进,从而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1 开敞与封闭建立组团及组团单元 ,是近几年来居住区规划设计与改造的一个主要做法。表现为对居住区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围合 ,这种做法对组团识别、行政管理以及控制车流、安全因素等有一定好处。合理的封闭与开敞对各方面是有利的 ,但利与弊总是相辅相承 ,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也应引起注意。首先 ,居住区大范围的围合 ,对进入居住区的车流起到扼制作用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进入居住区或因为其它情况而在居住区邻近地域的车辆并没有因此减少 ,反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增多。这些车辆一部分停在邻近居住区的城市干路旁 ,一部分停在封闭的入口…  相似文献   

5.
谢英挺 《规划师》2008,24(4):26-30
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划的居住区相对封闭,具有较好的居住环境,但道路只为内部居民所用,加剧了城市主干道的负荷,与其他居住区连通性差.根据对厦门市居住区实例和国外相关居住区案例的分析,以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和小汽车交通为主导的居住区的路网密度可提高至8 km/km2~12 km/km2,其功能布局应与路网模式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王沁冰 《山西建筑》2014,(21):17-18
以封闭式住区在中国城市里大量涌现为背景,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行了反思,基于思考结合万科实践经验,对居住区规模的限定与封闭规模的限定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城市住区发展的思路模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闭社区——社会分异的消极空间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伟轩  朱喜钢 《规划师》2009,25(11):82-86
随着我国福利制度改革、社会阶层分化、住房市场化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变革,现代封闭社区开始在中国城市大量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然而,封闭社区所引发的城市空间私有化、居住隔离程度加剧等社会负面效应,严重有悖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政府应推行具有包容性的住房发展计划,城市规划设计者应着眼于具有社会理性的城市居住区设计,以有效缓解居住隔离程度,减少我国城市转型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环境背景下,通过一个经典的实际案例,对高密度、高容积率下居住区的外部空间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总结出了解决高密度居住区带来的封闭感和压迫感的空间组合方法和设计手法,以营造一个舒适的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周祥 《建筑师》2009,(2):81-84
以间里为单位的编户制度影响了中国城市发展历史中的居住区形态,宋以前的间里或里坊都被封闭的墙垣围合。封闭间里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刻的军事、经济、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8)
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居民区正在不断扩张,合理规划建设城市居民区,才能促进城市乃至整个社会更好发展。基于此,应当实施"开放式"模式的城市居住区建设,规避封闭城市居民区的不足,优化城市居民区内容结构,满足居住需求。本文将详细分析和探讨如何实施城市居住区"开放性"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了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历史发展历程,分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封闭住区的形态特征与西方城市门禁社区的不同。并以杭州城西片区为例,描述了以封闭居住小区为单元的城市居住空间小聚居,大混居的环境形态。  相似文献   

12.
高飞 《城市建筑》2014,(4):29-29
本文对城市边缘区大型封闭式住区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规划策略,希望在城市边缘区的大型封闭式住区开发中引入街坊支路系统和社区综合开发的理念,逐步消减边缘区大型封闭式住区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汤阳 《山西建筑》2009,35(32):22-23
通过对封闭、混合这两种住区形式出现的原因及其利弊进行分析,探讨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混居模式,并以万科四季花城为例展示其实际运用情况,以推广复合混居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住宅地产发展的愈加成熟,人们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要求,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居住功能。主题居住区应运而生,随之引入策划专业,形成居住区主题策划体系,成为规划主流。本文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居住区主题策划的发展,总结出其类型特征和发展趋势,以期对这门新兴行业做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璇 《中外建筑》2011,(5):94-95
"街坊式"住宅是一种传统的居住模式。在近几年,城市化进程加大,大量居住区规划建设,在"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这一经典理论指导下,现有住宅区规划模式产生的弊端逐渐呈现。随着住宅区设施、绿化、建设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对宜居环境的考量。这时,传统的街坊式住宅模式以其开敞又私密的特点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由住宅区规划经典理论的形成背景为切入点,并分析其在应用中产生的弊端,提出街坊模式应当作为经典规划理论的补充以弥补现在住区中产生的问题,并在文正最后指出了两种模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城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传统的居住小区都是有围墙的社区。对民众来说冷热适中的居住空间、健康环保的居住环境是人们追求的社区模式,而围墙则是社区的第一道安全保障;对既定的居住小区来说,通过围墙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将一个小区内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从建筑热环境的角度来看,采暖地区的围墙又是社区在冬季避免冷风侵袭的一道屏障。基于推行"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的讨论,小区围墙开放与否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以开封市某大型社区为例,分别对有无围墙两种情况在小区内进行取点测试,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对比,重点分析围墙打开后对小区热环境指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此评价围墙开放模式对冬季采暖地区社区热环境及其对采暖能效的影响,从而评估围墙开放在采暖地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封闭式小区的利弊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张楠 《山西建筑》2006,32(19):34-35
分析了封闭式小区在我国流行的原因,探讨了封闭式小区给城市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介绍了街坊式住宅策略,适应了城市的需要,解决了安全防范问题。  相似文献   

18.
"街区住宅"的涵义及其规划设计策略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怿  张玉坤 《建筑学报》2005,(10):10-12
"街区住宅"兼有开放与封闭的特点,融合了居住、商业、文化、服务等多种功能,协调了住区与城市、居住与生活的关系.创造宜人的"街区住宅"必须改革城市规划的许多现有规定,摒弃封闭式的"居住小区"模式,将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分,寻求住区与城市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居住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先介绍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历程:简单绿化阶段、景观介入阶段、生态导向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宁乐里小区为例,采取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通过Phoenics等分析软件对其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分析、居民出行方式与碳排放量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等与碳排放量分析和居民室内碳排放量分析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对于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居住区边界空间作为居住区与城市相交接的过渡性空间,是居住区与城市交流的前沿地带.丰富的边界空间是居住区良好的对外展示窗口,也增强了街道的视觉效果,具有重要的城市意义.当前居住区大多以封闭的姿态面向城市,居住区边界空间呈现出僵硬冷漠的表情.论文从促进居住区与城市交流互动的角度展开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研究,以居住区与城市的衔接方式对边界空间的形式进行划分和比较,并提出了一些提出改善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