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鲁义轩  郑宏 《通信世界》2005,(40):60-61
在中国目前的宽带应用环境中,无线宽带还没有被广泛部署,但随着全球Wi—Fi、WiMAX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规模化应用,中国的无线宽带市场需求也在迅速增长。在“移动宽带化,宽带移动化”的发展势头中.WiMAX等技术的出现为移动与无线宽带网络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无线频率资源已经不再宽裕,如何为无线宽带新技术规划合理的使用频率,制定完善统一的标准,摸索和探讨一个合理并被市场和用户广泛认可的商业模式,则是WiMAX技术在中国下一步发展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5通信展期间,摩托罗拉公司与《通信世界》共同举办的2005无线宽带论坛(Wireless Broadband Forum)圆满落幕,信息产业部领导,业内专家、运营商和厂商代表共聚一堂,为WiMAX在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共谋策略.提出了wiMAX在频率资源规划,标准制定以及市场定位等方面的关键问题和积极的建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随着无线宽带数据服务对消费的吸引力不断高涨,WiMAX(微波存取全球互通)和WiBro(无线宽带)作为下一代无线宽带技术出现。采用WiMAX和WiBro的应用据报在20MHz带宽下理论上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每秒70M bit.[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无线Internet用户的急剧增长和数据业务的快速增加,对下代无线网络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各运营商更是积极地部署各种宽带无线接入(BWA)技术;第三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3G)就是其中的备选方案之一。同时,随着无限局域网(WLAN)802.11的成功商用,IEEE802.16以及对应的无线城域网(WMAN)空口也成为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有利可选方案。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两种技术提供详细的性能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4.
本讨论了当前宽带无线传输的最新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阐述了其原理,实现方法和性能,并介绍了它在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无线Mesh网络与IEEE802系列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线宽带接入系统发展迅速,但带宽容量低、覆盖范围小等缺点限制了它的进一步发展。作为“最后一公里”宽带无线接入非常重要的技术之一。无线Mesh网络(WMN)可以和多种无线网络系统,如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以及无线城域网(WMAN)等相结合,改善无线网络的性能,提高网络的覆盖范围。随着无线Mesh网络技术的厂泛应用,IEEE802的相关标准组正在致力于推动WMN技术的发展,制订相关的技术标准。目前,WMN标准已经出现在IEEE802.11s、80215、802.16、802.20中。  相似文献   

6.
WiMAX(全球互通微波接入)技术是以IEEE802.16系列标准为基础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可以在固定和移动的环境中提供高速的数据、语音和视频等业务,兼具了移动、宽带和口化的特点,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宽带无线接入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Intemet、和数据通信产业的迅速发展,宽带无线接入(BWA)成为当前通信业界的讨论热点。本文结合最新的技术发展状况,重点介绍IEEES02系列宽带无线接入标准,并从覆盖范围、工作频率、移动性等六个方面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黄芬 《通信世界》2007,(20B):16-19
电信网发展到今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呈现出宽带化、IP化及业务融合化的趋势。电信网宽带化首当其冲的就是接入网的宽带化。近几年,为了适应网络和业务宽带化的要求,接入网的宽带化加快了步伐,正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凸现出区别于其他专业网络最鲜明的特点。宽带接入技术分为有线接入和无线接入两种,有线接入技术的主流是基于电话线的数字用户线(DSL),基于光纤的宽带光接入技术,基于铜线的HFC和基于五类线的LAN。这几年市场上应用的主要是有线接入,其中主力技术是DSL。随着移动通信业务的迅速普及,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也驶入陕车道,其中Wi-Fi,WiMAX等技术已经风靡全球。[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无线城域网(WMAN)技术是继无线局域网(WIAN)之后出现的又一项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它的推出是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无线接入(BWA)市场需求。虽然多年来WLAN技术及其他很多专有技术被用于BWA,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WLAN的整体设计并不能很好的适用于室外BWA的情况,当其用于室外时,在带宽和用户数方面将受到限制,同时还存在着通信距离等其他一些问题。基于上述情况。  相似文献   

10.
IEEE 802.16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介绍了支持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标准IEEE 802.16的制订进程、发展现状和趋势,并重点对标准媒体访问控制(MAC)层和物理层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IEEE 802.16标准为宽带无线接入网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随着宽带业务的快速增长,将成为未来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异步传送模式(ATM)作为宽带网络的核心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不断地成熟,特别是在数据通信领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近年来,许多机构开始致力于将ATM技术拓展到无线网络,从而将ATM特性应用于无线电媒体中。基于信元的宽带技术的应用以及它与当前最新的无线接入网的结合变得日益重要。在有线ATM技术高速发展成为宽带核心技术之时,无线ATM技术却刚刚起步,而且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本文给出了宽带无线本地接人(WWLA)技术的发展概况,对其标准技术以及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宽带无线项目发展情况进…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通信》2009,(6):59-59
记者近日从北京电信获悉,为了加速天翼推广,从即日起天翼用户只要将无线宽带号码和语音号码合并账户,通过一个号码(语音号码)同时缴纳无线宽带费和手机话费,则每月根据无线宽带套餐对应档位将获赠50%的话费。  相似文献   

13.
IEEE 802标准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文章分析IEEE 802标准,重点从无线、有线,以及异构(无线有线的混合)方面比较了这些标准的PHY层和MAC层的异同点。依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对IEEE 802标准中相应的关键技术进行简析,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当前宽带无线传输的最新技术——正交频分复用(OFDM),阐述了其原理,实现方法和性能,并介绍了它在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无线宽带频谱资源短缺的状况日益突出。为了推动无线宽带的进一步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需求,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无线宽带发展规划,预测未来无线宽带的频率需求,并提出了相应的候选频段和频率释放政策。  相似文献   

16.
宽带上网已蔚为全球趋势,许多国家为了加强本身具有的信息基础建设,无不致力提升相关硬件设备。但宽带服务提供业者却常常在建设有线存取设备时,遇到铺设宽带设备成本过高及开挖路权取得不易等问题,加上有些地区地形崎岖或太过偏远,布线更是困难;因此最后一英里(Last mile)的宽带接入建置,常常耗时又耗力;但这类问题随着无线宽带存取技术(Fixed Wireless Access Technology)的成熟与应用的增加获得解决。无线宽带存取技术相较于目前广被 大家所熟知的有线宽带存取技术(Cable、DSL、ETTx等),除具有无须布线的好处外,还有布建成本低、拆除容易等优点,但也有传输效能会受到气候(如下雨)、树木、雨水、遍布于空中的噪声或绕射等因素影响的缺点,这也是无线宽带存取技术较为人所诟病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WiMAX作为一项新兴技术崛起于世界宽带无线接入市场,受到主导设备商、运营商的青睐。WiMAX全名是“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中文译为“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是一种使用无线传输的宽带接取网络技术,不须透过传统的电话线(PSTN)或有线电视(Cable)传送,提供消费者宽带接取网络,并让消费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可利用无线网络高速连接上Internet,传送或接收所需数据,其发展预期可改善传统无线网路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宽带无线接人(Broadband Wireless Actess,简BWA)技术目前还没有通用的定义,一般是指把高效率的无线技术应用于宽带接人网络中,以无线方式向用户提供宽带接人的技术。IEEE802标准组负责制定无限宽带接人BWA各种技术规范,根据覆盖范围将宽带无线接人划分为WPAN、WLAN、WMAN和WWAN:[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传统无线网络中的终端用户必须通过直接访问基站(BS)或接人点(AP)才能进行无线连接。基于IEEE 802.16[1]的点对点(PMP)模式和基于IEEE 802.11[2]的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前者通过在城域中分布的每个小区内设置一个BS,使用户通过基站实现宽带无线业务的接入。但为了保证高速宽带需求,BS与用户站(SS)之间一般采用视距(LOS)传输或准视距传输,对于树木、  相似文献   

20.
对宽带无线接入的基本概念作了介绍,对本地多点分配业务(LMDS)的原理、体系结构和协议、技术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其技术的优缺点、发展现状和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