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正己烷提取大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和曲霉型豆豉中粗脂肪,通过氢氧化钾-甲醇和硫酸-甲醇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采用GC-MS分析脂肪酸组成,用外标法对脂肪酸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大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和曲霉型豆豉中均含有12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2种,以亚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以干基计)从高到低依次是毛霉型豆豉(23.52 g/100 g)、大豆(16.51 g/100 g)、细菌型豆豉(15.35 g/100 g)、曲霉型豆豉(7.00 g/100 g)。大豆经毛霉发酵成豆豉后,其主要脂肪酸含量得到提高,而经细菌和曲霉发酵成豆豉后,主要脂肪酸含量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2.
对细菌型豆豉的生产工艺作了深入研究。分析了影响豆豉纤溶酶产量的诸多因素,包括大豆浸泡水量、时间、大豆破碎程度、碳源、离子强度、蒸煮时间等。并对豆豉提取物的功能性进行了研究,如溶栓作用、抗氧化作用、抑菌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从豆豉中提取大豆异黄酮及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是一味中药,因其具有消食化滞、发汗解表、除烦平喘等疗效被我国卫生部定为第一批药食兼用品种。豆豉的生产起源于我国,但由于豆豉含盐量较高等原因一直被当成调味品而使用。其实豆豉中还含有大豆异黄酮等重要功能因子,文章采用单因素优选法制备了大豆异黄酮并进行了分析检测,豆豉中异黄酮含量为820ug/g,这对充分挖掘豆豉中异黄酮等活性成分、提高豆豉的知名度、扩大豆豉加工范围、开发保健食品新资源意义很大。  相似文献   

4.
永川豆豉传统发酵过程中的大豆异黄酮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索化夷  骞宇  卢露  阚建全 《食品科学》2012,33(8):270-273
为了探明永川豆豉在传统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和构成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永川豆豉传统发酵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总量和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永川豆豉在发酵加工过程中大豆异黄酮总含量由发酵起始的3117mg/kg下降到豆豉成熟时的1754mg/kg;大豆异黄酮构成变化显著,游离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含量迅速增加由发酵起始的3.2%上升到豆豉成熟时的95.7%,同时结合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5.
豆豉的医疗生理作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豆豉是大豆的酿造制品,豆豉的生理作用来源于大豆又优于大豆。豆豉经过酿造。破坏了大豆原来含有的对生理有害的物质,提高营养素被利用的可能性,增加营养成份,并有药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本地大豆和东北大豆为原料,采用传统自然发酵工艺生产水豆豉,通过对大豆不同发酵时期的硬度、咀嚼性、弹性、内聚性、色差值、氨基酸态氮以及纤维素酶活力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色差、硬度与氨基酸态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豆豉发酵过程中硬度与咀嚼性的变化趋势一致,蒸煮和浸泡过程对其硬度下降的作用最大;弹性和内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其在蒸煮和浸泡过程变化较小,弹性在后发酵阶段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L值先快速下降后逐渐趋于平缓,水豆豉在发酵过程中逐渐变黑变暗,a、b值显著增大,水豆豉颜色在向黄色和红色转变,形成了水豆豉独特的黄色或黄褐色。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水豆豉色差值变化与其氨基酸态氮含量具有相关性,氨基酸态氮含量与L值呈负相关,与a、b值呈正相关,其中L值与氨基酸态氮的相关性最高,两种大豆原料发酵水豆豉色差L值与其氨基酸态氮变量的相关性分别为74.5%和86.3%,说明可以用L值和a值预测水豆豉的氨基酸态氮含量。重庆本地大豆更适于作为水豆豉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7.
豆豉是我国一种传统的大豆发酵食品,因为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保健功能而备受关注。从豆豉发酵微生物、加工工艺、功能性成分和风味物质等方面,对豆豉近年的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豆豉的推广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毛霉豆豉生产工艺过程及营养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豉是闻名于食品行业的调味品,而毛霉豆豉又是四川的特产.文章主要介绍了毛霉豆豉的生产过程及检验,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分析.文章通过大豆和豆豉中营养物质的比较来进一步说明豆豉的营养价值,最后提出了目前豆豉行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了提高水豆豉中大豆异黄酮的最高产量,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水豆豉纯种发酵产大豆异黄酮的条件。方法:利用前期筛选出来的水豆豉高效发酵菌株进行黄豆发酵,经过单因素实验得到较优的3个水平,以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感官评价得分为响应值,通过响应面实验获得最优发酵条件。结果:水豆豉的最优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4d、接菌量1.00%。在此条件下进行发酵,可获得最高大豆异黄酮含量和感官评价得分,分别为881.28mg/kg和74.50分。结论:获得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研发高产大豆异黄酮的水豆豉积累了资料。  相似文献   

10.
毛霉型豆豉是我国传统的大豆发酵制品之一。它是以大豆为原料,利用毛霉所产的酶系分解原料中的蛋白质、淀粉类等物质,当达到适宜的程度时,再添加食盐、酒等辅料,抑制酶的活力,延缓发酵过程,让原料中的部分蛋白质及其分解的产物在特定条件下保存下来,从而制得的风味独特的调味品。毛霉型豆豉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它不仅含有丰富的基本营养成分,而且含有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它们通过各自或彼此之间的协同作用,构成了大豆发酵食品独特的保健功能,如抗氧化、减缓衰老、降血糖等。本文对近年来毛霉型豆豉中的大豆异黄酮、活性多肽、γ-亚麻酸、黑色素等功能性成分以及某些酶的功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进一步对毛霉型豆豉的深入研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熟化黄豆分别接种毛霉(总状毛霉)、细菌(纳豆芽孢杆菌)和曲霉(米曲霉),经不同发酵工艺形成三种不同类型的豆豉,研究三种不同菌种接种发酵处理对豆豉中游离脂肪酸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熟化黄豆、毛霉型豆豉、细菌型豆豉、曲霉型豆豉分别鉴定出9种、11种、9种、8种游离脂肪酸;四种样品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依次是毛霉型豆豉(3 736.3 mg/100 g)>熟化黄豆(1 911.16 mg/100 g)>细菌型豆豉(1 421.02 mg/100 g)>曲霉型豆豉(924.55 mg/100 g),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为毛霉型豆豉(2 087.51 mg/100 g)>熟化黄豆(1 065.53 mg/100 g)>细菌型豆豉(731.17 mg/100 g)>曲霉型豆豉(478.64 mg/100 g)。研究结果表明,经不同菌种发酵的豆豉游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大豆异黄酮、总黄酮、总多酚含量的变化,结合发酵过程中浏阳豆豉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来探讨浏阳豆豉抗氧化活性变化的机理。结果表明:虽然总黄酮与总大豆异黄酮的含量逐步减少,但发酵初期原料中大豆异黄酮主要为糖苷型(占85.75%),而发酵末期则主要为更具活性的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占81.41%),且总多酚经发酵从2.78 mg/g提升至5.76 mg/g,发酵最后一天(L20)豆豉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OH、O2-·清除率分别增加至1088.91 U/g、93.67%、90.24%、88.38%,此外相关性结果表明苷元型大豆异黄酮要比总多酚对豆豉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更大。实验证明发酵有助于大豆中总多酚的增加以及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向苷元型大豆异黄酮转换,这是提高豆豉抗氧化能力及功能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发酵豆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是一类我国传统发酵的大豆制品, 在我国和亚洲国家饮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受到世界很多国家的青睐。近年来在豆豉酿造过程中产生的功能因子不断被研究发现, 其抗氧化、降血糖、溶血栓、抗突变等功能被不断揭示。同时, 发酵本身对改善大豆制品的营养组成、风味、富集营养和功能因子、保障食品安全方面意义重大, 大豆制品发酵后营养成分变化可进一步提升营养价值。本文对豆豉生产现状、研究现状等进行了综述, 并对豆豉发酵中的科学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14.
永川豆豉在传统发酵过程中基本成分及蛋白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豆豉是一种发酵型豆制品,经过微生物的发酵,豆豉的营养成分含量大大提高,在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变化的研究对豆豉的生产工艺改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永川豆豉生产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水分含量、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蛋白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含量在制曲阶段由52.30% 下降到32.91%,在后发酵阶段保持在50% 左右;总酸含量在后发酵初期增加较快后期较慢,最终达到豆豉成熟时的2.12g/100g(以乳酸汁)。在豆豉成熟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氨基酸态氮含量比原料中的明显增多,由最初的0.18g/100g 提高到0.98g/100g;3 种蛋白酶中的酸性蛋白酶在制曲初期活性快速上升,而中性、碱性蛋白酶则是在制曲过程中随着毛霉的繁殖活性逐渐增大,进入发酵阶段后,由于食盐的添加,导致3 种酶的活性快速下降。  相似文献   

15.
Douchi is a fermented soybean food, which is popular in China. Composition and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activity of Douchi fermented with Mucor wutungkiao were studied in this work.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tritional potency of protein, fat, and soluble polysaccharide was improved in Douchi fermentation.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activity of Douchi that ripening for 2 weeks showed the highest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activity. Then this sample was purified with Sephadex G-25 gel chromatography, and the amino acids and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activity of the purified fraction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ydrophobic amino acids were assumed to cause the main increase of the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inhibitory activity in Douchi.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采用多菌种发酵生产多味豆豉的加工工艺:豆豉醅的制备,麻辣豆瓣肉酱的制备,多味豆豉的调配与生产;成品的理化检测结果及产品特点。指出多味豆豉是一种在传统工艺上进行加工的新型调味品。  相似文献   

17.
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黄豆为原材料制作豆豉,测定了浸泡、蒸煮、曲霉发酵、加盐后豆豉50%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hydrate)及ABTS[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fonicacid)]自由基能力,评价了加工工艺对豆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大豆经过浸泡、蒸煮后,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变化不大。曲霉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后发酵过程中,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持续增大,盐对豆豉的抗氧化能力有影响,发酵相同时间的豆豉,抗氧化能力随盐含量的增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豆豉和淡豆豉作为中国传统大豆发酵食品,其中含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同时微生物组也可能对其中功能成分如异黄酮、γ-氨基丁酸等物质的含量产生影响。该文综述了组学技术在分析豆豉和淡豆豉发酵过程微生物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豆豉和淡豆豉中功能成分形成、转化和健康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同时根据临床药理学研究,两者中的部分功能成分对包括高血压、抑郁症等慢性病都显示出治疗潜力,通过收集有关其活性物质临床价值的信息,关注相关工艺改革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豆豉和淡豆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