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曝气生物滤池(BAF)有着良好的脱氮效果,近年来曝气生物滤池与新型脱氮理论的结合成为研究的热点。详细阐述了传统脱氮理论与新型脱氮理论在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影响因素。对曝气生物滤池的脱氮前景进行了展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指出将新型脱氮理论运用于曝气生物滤池,对于开发低耗高效的脱氮工艺是个非常好的思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结合SBR工艺与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优点,得出间歇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脱氮的运行参数,实现强化生物脱氮功能和节省运行费用的污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结合SBR工艺与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优点,得出间歇曝气生物滤池生物脱氮的运行参数,实现强化生物脱氮功能和节省运行费用的污水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4.
曝气生物滤池是一种新型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相比,具有有机负荷高、占地面积小、投资少、不会产生污泥膨胀、氧传输效率高、出水水质好等特点,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与常规处理工艺相结合,对有机物、SS、氮及磷的去除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6.
通过曝气生物滤池中试系统处理模拟废水,研究沿程含氮化合物转化规律与微生物量、细菌群落丰富度、细菌种群相似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沿程的生物量逐渐减少,进水口附近微生物生长密集,反应器整体微生物种群丰富度都很高,但沿程菌群种类变化不大,曝气生物滤池脱除氨氮和总氮的良好性能,是沿程营养物质变化引发各细菌种群数量在空间上有序变化有机合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及工艺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曝气生物滤池(BAF)是近年国外发展起来的一项废水好氧生物处理的新工艺。介绍了上向流和下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的基本工作原理。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曝气生物滤池具有处理能力强、处理效果好、受气温影响小、耐冲击负荷、不需二沉、工艺流程简单和菌群结构合理等优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典型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工艺的特点及应用。并讨论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运用中的预处理及除P脱N等关键技术。该工艺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甲醇为外碳源,对生活污水进行两级串联O-A曝气生物滤池脱氮及去除COD的试验研究。采用陶粒为填料,向二级滤柱中投加甲醇,确定甲醇的最佳投量,考查该种形式的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果及出水COD浓度是否达标。试验表明,甲醇投量为20mg/L时,曝气生物滤池二级出水COD﹑NH3-N﹑NO3--N﹑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9.3﹑3.3﹑1.6﹑5.5mg/L,其去除率分别为85.3%﹑85.7%﹑77.1%﹑82.0%。达到很好的脱氮及去除COD效果。出水水质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中的B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反硝化生物滤池的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能够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一级A标准的要求。该工艺的主要特点是占地面积小,不设置沉淀池,节省基建投资,自动化程度高,处理效率高等,适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单级生物脱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庆祥  曹国民 《上海化工》1999,24(24):13-15
研究了将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混合包埋,利用载体在对氧产生的扩散阻力在颗粒内部形成好氧区,缺氧区和厌氧区,使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好氧条件下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  相似文献   

11.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硝态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优选后的好氧反硝化菌用于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硝态氮工业废水,研究了曝气生物滤池挂膜与启动阶段的脱氮效率,并对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系统启动16 d后,达到稳定阶段,脱氮效率达到92.3%以上,且基本无NO2--N积累,此时可认为挂膜成功;当pH为7、水力负荷低于0.671 m3.m-2.h-1、NO3--N负荷低于1.93 kg.m-3.d-1、气水体积比为8:1时,系统获得最好的脱氮效果,NO3--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96.1%,且出水中基本无NO2--N积累。  相似文献   

12.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水解酸化池+反硝化生物滤池+曝气生物滤池为主体工艺处理生活污水,该工艺能保证出厂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要求,其主要特点是布置紧凑、占地少、能耗低、自动化程度高,直接运行费用约为0.35元/t。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包头市某生活污水处理厂出水氨氮含量偏高的问题,采用以新型聚乙烯SDC为生物填料的上流式Biostyr曝气生物滤池(BAF)处理该生活污水,进行了接种挂膜实验,考察了BAF对该生活污水COD、TN及NH4+-N的去除效果以及温度和溶解氧含量对NH4+-N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7.4~22.2℃、进水体积流量为12L/h、进气体积流量为36L/h、气水体积比为3:1的条件下,BAF系统在17d内生物膜成熟;系统稳定运行后,COD、T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2.54%、70.36%、86.82%,出水水质满足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为BAF在该厂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许多研究致力于用生物脱氮技术去除污染水体中的氮。微生物固定化是采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将微生物截留在某一特定区域的技术。该技术既可保证功能微生物在适宜条件下快速增殖,使其具有较高的抵御外界不利环境因素的优势,同时可提高功能微生物与本土微生物的竞争力。生物脱氮技术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相结合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综述了几种传统微生物固定化方法和新型微生物固定化方法的分类、原理、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前景。在此基础上,以凝胶包埋法为例,介绍了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生物脱氮的机理,如为微生物提供相应保护,加快微生物生长富集速度,在凝胶球内外形成不同浓度的溶解氧,以及额外提供功能微生物和营养物质等。以凝胶包埋法加快厌氧氨氧化菌生长富集速度,利用凝胶球内外溶解氧浓度差实现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为实例进行阐述。最后对微生物固定化技术强化生物脱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展望,开发成本低廉且稳定性强的固定化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垃圾渗滤液中高浓度NH_(4-)~+N的处理,以及剩余污泥减量问题,提出采用延时曝气SBR工艺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进行处理。分析了该工艺对NH_(4-)~+N的处理效果及其脱氮微生物种群的情况。结果表明,延时曝气SBR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的NH_(4-)~+N去除率可达85%~95%,同时在SBR反应器中产生了一些可进行好氧反硝化的微生物种群,如Thauera,Pseudofulvimonas,Azoarcus等,其在菌群中总的相对丰度为43.83%。初步运行结果表明,延时曝气SBR工艺中好氧反硝化功能菌的存在保证了其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段BAF处理城市污水,探讨了气水比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在A段水力负荷为0.81 m/h、气水比为3∶1时,分析了B段气水比分别为3∶1、2∶1和1∶1时反应器的运行情况.结果表明:A段反应器对TN基本上没有去除效果,因NH4+ -N的部分氧化使得出水中NO2--N质量浓度介于0.45~0.70 mg/L之间,...  相似文献   

17.
焦化废水生物脱氮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燕 《河南化工》2001,(12):37-38
对焦化废水的生物脱氮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硝化菌的培养及台化是生物脱氮顺利进行的关键,连续驯化方式优于间歇台化方式,当水质波动不大,运行条件正常时,A-A/O系统可以实现98%-99%的硝化效果和75%以上的除氮效果,厌氧预处理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合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同工况条件下对普通陶粒曝气生物滤池(BAF)和在清水区悬挂生物绳(Biocord)的复合式曝气生物滤池(HBAF)进行了对比研究,考察了两种BAF启动、不同进水污染物负荷、重新启动、反冲洗时的工作性能.结果显示,与BAF相比,HBAF启动时间、反冲洗后恢复时间更短,分别缩短3 d和1 h.HBAF与BAFCOD去除率的差值随着进水COD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进水COD负荷5 kg·m-3·d-1时,HBAF与BAF COD去除率的差值达8%;HBAF与BAF的NH4+-N去除率差值随进水NH4+-N负荷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应用化工》2016,(7):1354-1358
在分析总结微生物燃料电池(MFC)脱氮原理的不同观点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碳氮比、溶解氧、pH值、外阻和温度等因素对MFC脱氮及产电性能的影响,介绍了MFC脱氮工艺的单室、双室及三室结构,阐述了MFC脱氮未来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锈钢生产废水具有高硝酸盐氮、低COD、低磷的水质特点,采用高效生物脱氮-气浮-BAF-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对其进行深度处理.介绍了工艺处理流程、工艺参数及运行效果.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脱氮效率高、运行稳定,可以将总氮质量浓度由1200 mg/L处理至15 mg/L以下,出水水质满足GB 13456-2012《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