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宁喜亮  韩丰 《混凝土》2023,(3):12-18
渗透性是表征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决定了气体和液体在混凝土内部渗透、扩散和迁移的难易程度。近年来,各种新型混凝土不断涌现,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传统混凝土渗透性测试方法已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针对不同需求,适时采用不同测试方法,或者在已有测试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从而达到不同的测试目的。通过系统对比国内外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并依据不同试验原理总结归纳出四大类10种不同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即水渗法、气渗法、离子扩散系数法以及电参数法,为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用适宜的渗透性试验方法检测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对现有各种混凝土渗透性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表面吸水法能用来测量混凝土面层的吸水性,能反应混凝土表层(保护层)的渗透性和混凝土的抗碳化能力。对混凝土表面吸水试验标准进行了研究。指出混凝土试件宜采用100 mm×100 mm×100 mm的立方体,烘干温度宜为60℃,烘干时间宜为72 h。混凝土试件的浸水深度以2~5 mm为宜,吸水时间以1 h为佳,试验温度宜控制在20~25℃。  相似文献   

3.
4.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是混凝土重要的耐久性劣化指标之一,客观准确而实用的试验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对国内外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方法以及相关标准或规范进行了充分的调研,比较了各种主流试验方法或测试技术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突出阐述了试验室和现场均适用的测试方法,为GBJ 82-85<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标准的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和耐久性研究中,利用电化学理论对其进行快速评定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方法,而传统的透水试验方法则难以实施.用交流电导法和透水法测定了水泥砂浆试块的渗透性并研究了这两种试验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经试块粉末浸液化学成分修正后的交流电导值与渗透系数有较好的相关性;用交流电测量普通混凝土的电导并以此反映混凝土的渗透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为配合中国建筑学会《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交流电测量方法》评价标准的建立,采用了交流电测法、电通量法(ASTM C1202)和快速氯离子扩散系数法(RCM)三种试验方法,定量评价了普通、高强和高性能混凝土抗Cl-渗透的能力。结果表明,当水灰比、粉煤灰及矿渣粉掺量变化时,交流电测法在多数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适应性;交流电测法与ASTM C1202法、RCM法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 86、0.770 89。  相似文献   

7.
利用ASTM C1202法、NT Build 492/RCM法及NEL法对三种市售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基体预混料的渗透性进行了检测,以分析其适用性。结果表明:ASTM C1202电量法的测试结果均在100 C以下,难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NT Build 492/RCM电迁移法即使在60 V下通电500 h,试件中的氯离子显色深度也多在2 mm以内,由显色深度读数引起的测试误差较大;NEL饱盐电导率法的测试结果与现有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考虑测试结果的区分度,该法仍是UHPC渗透性检测的首选之法,但其可靠性仍需更多的实践检验;对于无需测试氯离子扩散系数的场合,可直接采用规定测试条件下的试件电导率(或电阻率)来比较材料的渗透性高低。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的渗透性决定了气体、液体以及可溶性有害物质侵入混凝土的难易程度,直接决定着混凝土的碳化、侵蚀、钢筋锈蚀和抗冻融性能,是影响混凝土结构物耐久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基于不同的传输过程,系统地阐述了混凝土材料的渗透性试验方法,比较了不同试验发展进程和各自特点;并给出了今后混凝土材料渗透性试验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渗透性电测方法评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当前发展较快的混凝土渗透性电测技术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了各电测方法的优缺点及使用范围,并与传统的渗水压法进行了简单对比。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的渗透性与混凝土的耐久性紧密联系,是评定混凝土耐久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渗透性控制着水、气体以及其他侵蚀性离子在混凝土中的传输速率,表征混凝土的渗透性可以通过不同介质来测定。文章综述了目前各种渗透性测试的方法、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指出研究三种渗透性表征方法之间相关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排水管用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混凝土的耐久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硬化水泥石及其界面的孔隙率的渗透性。本研究采用PD法(电位差法)Cl^-离子扩散法测定了混凝土的渗透性,用以评价硬化水泥石及界面的孔隙率,并评定混凝土耐久性。结果表明,应用Cl^-离子扩散法 测定渗透性结果基本能反映胶凝材料组成对混凝土孔结构、渗透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负温高性能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ASTMC1202-94对负温混凝土进行氯离子扩散性试验研究,在分别研究引气、减水、无机盐等组分和粉煤灰、硅灰等矿物掺合料对-5℃环境下的负温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复配了FD-1型外加剂,并用它配制了-5℃下负温混凝土,试验结果表明其具备较好的早期防冻能力和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按照冯乃谦与N.S.Berke,M.C.Hicks的经验公式分别计算了扩散系统(Deff)并进行了比较,认为冯乃谦回归公式计算结果比较接近负温高性能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3.
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矿渣或粉煤灰代替30%的水泥,在水胶比为0.30,0.33,0.36及0.39的情况下,分别试验了用水量及胶凝材料用变化下混凝土的强度和渗透性,试验结果表明,与纯水泥混凝土比较,掺矿渣或粉煤灰的混凝土渗透性都明显降低,矿渣混凝土30d龄期时最大要降低至68.0%,70天时间降低至58.6%,粉煤灰混凝土30d龄期时最大可降低至50.7%,70d时可降低至22.3%,为了获得较低的渗透性而采取较低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参数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阐述了混凝土受冻破坏的机理、受冻破坏的特征及国内外混凝土抗冻性试验方法和评价参数.指出了混凝土抗冻性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抗冻性试验方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渗透性与碳化作用下钢筋锈蚀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流电方法研究了混凝土的渗透性,同时还测定了碳化后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量.结果表明,电测混凝土渗透性的结果较好地反映了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程度,两者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粗骨料取代率为100%的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强度等级下再生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并与相同强度等级的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强度的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相应提高;在相同强度等级下,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渗透性与微观结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根据混凝土的渗透性大小与其孔结构参数直接相关的观点,采用压汞试验测定了水化60d的水泥浆体孔结构和孔分布情况,并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与形貌。结果表明,水胶比对混凝土的总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的影响都很大;掺入20%的粉煤灰的混凝土的累积孔隙体积率有所减少,孔径分布偏向于凝胶孔,且其微观结构均匀密实,Ca(OH)2的晶粒含量较少。混凝土微观结构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其渗透性。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评价混凝土渗透性的方法有吸水性试验、渗透性试验及离子扩散试验,但对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现场渗透性能目前还没有评价方法。本文利用透水性测试仪(GWT)对不同位置、不同龄期抹面砂浆的混凝土多孔砖砌体进行现场试验。得出了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渗透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能够反映位置不同、砂浆抹面龄期不同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渗透性变化。这种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不受场地时间制约、操作方便、数据更真实等优点。最后探讨了这种现场试验方法作为评定墙体渗透性的可行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受拉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试验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中介绍了基于氯离子在混凝土中扩散的直流电量法,详细介绍了自主研制的荷载作用下的氯离子渗透试验。另外,采用荷载作用下氯离子渗透试验研究了拉应力作用下混凝土的渗透性,随着拉应力比的增加,混凝土的电通量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0.
如何评定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赵铁军 《混凝土》1995,(3):19-21,25
我国对混凝土渗透性评价多采用抗渗标号法、渗透系数法及渗水高度法。研究者发现,这些方法用于普通混凝土中已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相应的低渗透性,这些方法将难以奏效。美国标准的AASHTO法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方法,对高性能混凝土的渗透性评定也似乎可行,但近来异议较多。挪威有人尝度在AASHTO法上做些改进,但尚不完善。要制定出高性能混凝土渗透性评定的适宜方法,还需大量认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