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消声器共振腔及穿孔隔板消声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声学软件sysnoise对消声器共振腔及穿孔隔板消声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不同穿孔管结构的共振腔的传声损失进行了计算,分析归纳了穿孔管结构参数对共振腔消声特性的影响规律.对穿孔隔板的声学特性进行了模拟,揭示了穿孔隔板与共振腔在消声过程中存在耦合关系,穿孔隔板改变了消声器通过频率.  相似文献   

2.
为了增大固定体积的消声器的传递损失,以穿孔消声器为例,通过设计计算,利用GEM3D建立了消声器的三维模型并利用GT-Power对建立的消声器三维模型进行声学性能分析,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通过对比不同穿孔率共振腔进气管的传递损失曲线,确定最合适的穿孔率,使消声器传递损失在整个计算频率范围内保持较大的值,为穿孔管消声器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声学有限元法与流体力学混合仿真方法,探索内插锥管对扩张室消声器传声损失和气流再生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锥管的方向对其传声损失没有影响;锥度变化对截止频率处的传声损失有影响;锥管长度的影响与锥度有关,大锥度锥管长度将影响内插管对扩张室消声器消除部分通过频率的效果。同时,反流内插锥管比直内插管扩张室消声器的流体再生噪声平均小10d B左右。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型轮式挖掘机用消声器内部各腔室共振频率接近以及穿孔管穿孔率过大影响消声器消声性能的问题,利用GT-Power软件对某型轮式挖掘机发动机及其消声器进行建模和耦合仿真,得出消声器插入损失与压力损失仿真值.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相应提出了改进方案.改进后消声器在满足空气动力性能要求的情况下,插入损失增加了2~3dB(A),消声性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10):1433-1436
为了实现对具有声学对称特性的消声器传声损失的快速测量,结合其声传递矩阵内部各元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了一种能够消除消声器下游透射反射波对上游声场耦合的四传声器单载传声损失测量的新方法。以赫姆霍兹共振式消声器为例,基于边界元法对其传声损失进行虚拟测量,虚拟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其正确性。该方法通过一次测量即可获得传声损失,具有测量设备简单、速度快、精度高、更易于使用等诸多优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公司研发的一款铁路维护机械,设计了共振腔型带穿孔管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首先进行抗性消声器设计,通过对中低频的噪声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消声管道直径、共振腔直径、穿孔管板厚、开孔直径、共振腔长度和开孔个数等关键参数。然后,通过在抗性消声器内增加阻性材料,便成为阻抗复合式消声器。最后,根据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消声器模型设计和制造,并装车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能在不同工况下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排气噪声。  相似文献   

7.
通过gt-power软件对发动机某一转速下排气系统尾管噪声进行仿真。提出几种消声器改进方案,选出最佳方案。在该方案基础上,分析几种因素变化对消声器性能影响,选出较为理想的参数。最终使功率损失、插入损失等指标达到较好的水平,解决了尾管噪声过高的问题。得出了穿孔管,插入管长度,扩张腔体积对消声性能影响较大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穿孔和非穿孔消声器压力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三维CFD方法,研究了抗性消声器内部流体动力学仿真和压力损失计算的过程,分析了四种穿孔和非穿孔单腔消声器的流场流速和压力分布,研究了相应的压力损失随入口流速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穿空管消声器的流体动力学性能要好于非穿孔类消声器,对膨胀腔冲击比较小;在相同边界条件下,穿孔管消声器的压力损失大于非穿孔类消声器.对复杂抗性消声器的设计有比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复杂抗性消声器的设计和后期优化做准备,采用FLUENT软件,对扩张管、内插管、穿孔板和穿孔管式的消声单元的压力损失进行数值仿真分析,首先通过半经验公式与数值仿真分析方法对不同进气速度下的扩张管的压力损失进行对比,验证了后者的正确性;然后通过对各种消声器单元设置不同的结构参数(扩张比、穿孔率等)和进气速度,最终获得上述各种因素对抗性消声器单元压力损失的影响规律。该研究有助于减少甚至消除消声器优化设计的盲目性,提高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0.
《机械科学与技术》2017,(5):665-669
共振式消声器是改善进排气噪声的重要措施。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方法对共振式消声器声学特性进行计算,并通过有限元技术验证了模型与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研究流速及温度变化对共振式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流速增加,共振频率处峰值减小,通过频率处传递损失逐渐接近共振峰峰值,消声器频率特性向高频移动,整体消声量下降;随温度增加,共振频率向高频移动,峰值减小,带宽增加;流速、温度对低频处传递损失的影响大于高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