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航  秦东霞 《电脑学习》2012,2(3):37-39
物联网被称为第三次信息革命,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扩展,物联网的安全隐患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剖析物联网的三层体系结构出发,分析了物联网受到的种种安全威胁,最后给出相应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由于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时间并不长,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漏洞,本文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安全进行概述,提出了网络数据库存在的安全威胁,并制定了加强安全管理的应对策略,以期促进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逐步发展,加强了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全球性网络互联网的使用量不断增加,同时,也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的发展.随着物联网的引进,与其他所有网络一样,它的安全系数是否符合标准被摆在了突出位置.物联网作为刚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产业,既存在优势,又存在不足,如何合理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物联网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是引进和发展物联网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针对物联网的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信息与电脑》2019,(21):206-207
随着科技的发展,5G逐步走入社会生产和生活当中。伴随着5G兴起的物联网发展非常迅速,促进了各个行业的连接,带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提升了生产水平。但是,物联网的运用也存在着诸多的安全威胁,基于此,笔者首先简要阐述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然后详细探究了物联网的安全威胁和防范措施,希冀能从理论层面对物联网安全威胁进行探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普及利用,针对物联网的攻击事件日益增多且危害严重。目前面对物联网安全问题主要采用被动补救的方式,缺乏对物联网安全的体系化思考和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物联网系统架构和各实体的发展,然后分析物联网面临的多层次安全威胁,包括各实体自身的安全威胁,也包括跨域的安全威胁。其中,实体自身安全威胁涉及到云平台、设备端、管道、云端交互。物联网跨域安全威胁包含4个方面:多域级联攻击、物理域的冲突与叠加、信息域对物理域进行非预期的控制、信息域对物理域输入的理解不全面。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基于PDRR网络安全体系的物联网安全模型,包含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响应、恢复4个维度。安全防护包含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通信加密等技术,需要考虑物联网种类繁多,规模巨大,异构等特点进行设计与实施。安全检测需要对各实体进行入侵检测、在线安全监测、脆弱性检测以及恶意代码检测。其中,在线安全监测获取系统内部设备、应用程序的行为、状态、是否存在已知脆弱性等。脆弱性检测偏向于对未知脆弱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响应阶段,除了配合相关部门机关完成安全行动资源配置、态势感知等响应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入侵事件的分析与响应,漏洞...  相似文献   

6.
局域网内部出现安全威胁将导致局域网安全防范措施不攻自破,该文分析了局域网内部出现安全威胁所在,并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郑尧文  文辉  程凯  李红  朱红松  孙利民 《信息安全学报》2017,(收录汇总):81-95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发展和普及利用,针对物联网的攻击事件日益增多且危害严重。目前面对物联网安全问题主要采用被动补救的方式,缺乏对物联网安全的体系化思考和研究。本论文首先介绍物联网系统架构和各实体的发展,然后分析物联网面临的多层次安全威胁,包括各实体自身的安全威胁,也包括跨域的安全威胁。其中,实体自身安全威胁涉及到云平台、设备端、管道、云端交互。物联网跨域安全威胁包含4个方面:多域级联攻击、物理域的冲突与叠加、信息域对物理域进行非预期的控制、信息域对物理域输入的理解不全面。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了基于PDRR网络安全体系的物联网安全模型,包含安全防护、安全检测、响应、恢复4个维度。安全防护包含认证、授权与访问控制、通信加密等技术,需要考虑物联网种类繁多,规模巨大,异构等特点进行设计与实施。安全检测需要对各实体进行入侵检测、在线安全监测、脆弱性检测以及恶意代码检测。其中,在线安全监测获取系统内部设备、应用程序的行为、状态、是否存在已知脆弱性等。脆弱性检测偏向于对未知脆弱性进行深度挖掘。在响应阶段,除了配合相关部门机关完成安全行动资源配置、态势感知等响应工作外,还需要进行入侵事件的分析与响应,漏洞与恶意代码的公告与修复,以及安全防护加固与检测规则的更新。在恢复阶段,需要对关键数据进行恢复,并对系统进行升级与恢复。最后论文进行总结并提出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作为被称为第三次信息革命的物联网,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扩展在与日俱增,随之带来的是人们对物联网安全隐患的不断关注,安全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物联网的三层体结构为起始点,分层对物联网受到的各类安全威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策略。  相似文献   

9.
感知层作为物联网信息获取的主要来源,其信息感知和采集对于物联网功能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物联网感知层的信息安全问题是物联网普及和发展所亟需关注的首要问题。在对物联网感知层中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威胁树进行威胁建模,并针各主要威胁的攻击后果加以阐述,文章给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和建议,从而为进一步评估物联网感知层的安全风险,有效揭示其面临的安全隐患和攻击路径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物联网终端设备的数量急剧增加,终端设备无人值守,终端设备本身的安全及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无法保障,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等,本文将上述问题归类为物联网自身安全问题和网络应用安全问题。在介绍了物联网概念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对各种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终端设备与感知节点本地安全对策、物联网核心网络安全对策、物联网的加密机制安全对策、用户隐私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其安全问题渐渐被重视起来。通过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的阐述,分析了物联网安全需求方面的特点,及其在安全性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安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具有更高的安全需求.在物联网环境下,基本的管理工作由智能设备软件去处理,使人们从繁琐的低层次管理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新技术的研发中,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然而一旦物联网的安全受到威胁、遭到攻击,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物联网的健康迅猛发展,安全保障是其重要的前提.通过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结构框架、技术框架的阐述,分析了物联网的相关特征,针对物联网各层的特点,分析了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3.
对物联网应用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了物联网安全的现状.分析了物联网安全需求方面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安全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安全解决对策.利用基于本体的跨域授权管理模型,解决物联网中不同主体授权难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安全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韩韦 《电脑与信息技术》2012,20(3):52-53,65
从理论上阐述了物联网的物理模型和层次结构,结合实现研究分析了物联网的实现过程和方法,对物联网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提出了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相关行业规范和安全技术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软件》2017,(5):117-120
近年来,家庭互联网系统加速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智能终端设备接入到家庭互联网中。然而,家庭互联网在普及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安全挑战。本文对家庭互联网系统中各部分(智能终端、通信网络、APP和云端)存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帮助相关安全管理人员提升家庭互联网系统中的安全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安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其安全问题日益重要。其感知层、传输层及处理层面临不同的安全隐患,面对各种常见安全隐患,需要针对性地采用相应的安全策略和解决思路,以便保障物联网安全地运行。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无线网络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无线网络满足了人们实现移动办公的梦想,为用户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由天空,让人能够真正体会到网络无处不在的奇妙感觉。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文章重点介绍了无线局域网WLAN安全现状与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8.
马巧梅 《微处理机》2014,(2):32-34,39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提出,各国政府专家、企业和技术人员都开始着手研究和建设物联网的工作。物联网安全和隐私问题必然会影响其建设与发展。为了解除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同时为物联网的安全与隐私保护提供相关措施,分析了物联网体系架构所面临的安全威胁,并从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分别对安全威胁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总结,最后针对物联网面临的各类安全威胁给出了对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9.
《信息与电脑》2019,(17):202-204
随着物联网(IoT)技术的不断发展,随之衍生出的安全问题也愈发严重,与传统互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不同,物联网安全呈现出新的特征,对物联网终端及流量进行监控是物联网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主要介绍了物联网安全的现状,并探讨了物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建立的方法,对物联网终端引起的新型DDoS攻击提供了尝试性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