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振威  杨锐 《中国园林》2012,28(5):38-41
介绍了美国风景园林师执业注册法历经的3个阶段并解析其发展背景、成因及特征.将美国各州风景园林执业注册法的条文构成分成7个部分——职业定义、委员会、执业领域、罚则、申请条件、互认、豁免条款,概括相应内容.最后,总结出美国风景园林师执业注册法的基本规律,并提出加快我国执业资格注册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2021年是中国两个一百年的交汇之年。自此,中 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美丽中国建 设、生态文明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等成为风 景园林义不容辞的新使命。风景园林学成为一级学科已经10 年,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制度、风景园林法制 建设三者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担当起历史重任。梳理了风景园 林教育亟须解决的诸多问题,改革与创新方能担当起新征程的 新使命;由设立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的漫长历程,指出风景园 林法制建设的紧迫性及必要性。呼吁尽快出台风景园林统领 性、基础性的法律;修订风景园林的现行法规;规范学科、专 业、行业;加大风景园林的宣传力度等。  相似文献   

3.
作者介绍了今年7月参加“美国景观建筑学专业从业人员注册委员会会议”的一些情况,并对在中国实行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进入崭新的阶段,建立我国独立的风景园林师注册执业资格制度迫在眉睫。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剖析英、美、日、澳等国现行风景园林师注册执业资格制度的框架及其组成部分,归纳风景园林师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框架的主要特征及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及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固有特征,为中国风景园林师注册制度框架的建立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风景园林》:2005年年底,您曾经接受过我们的采访,其中您谈到执业注册制度建设,风景园林师职业制度现在有了怎样的进展?您持何观点?贾建中:最近几年,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支持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组织各方力量,为风景园林师职业制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多次与相关部门研究沟通,住房城乡建设部相关司处与执业资格注册管理中心都十分重视风景园林师职业制度建设工作进展。专门召开了国内外专家参加的风景园林职业制度高层研讨会、研究了风景园林师职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及其筹备工作班子,开始组织对职业制度业务领域、考试范畴和工作重点等具体  相似文献   

6.
具有交叉、融合特征的风景园林行业在面临专项资质取消且缺乏行业协会监管的情况下,建立注册执业制度成为当务之急。综合述评了日本注册风景园林师资格制度的发展过程、特点与地位,资格制度与资格认定考试的概要。指出在确保社会资本的高质量管理、更新与新建这一新时期目标的大背景下,依据相关法律有必要设立风景园林师注册执业制度。执业资格制度的出台有利于确保风景园林师树立良好职业观,自觉自发地顺应社会变化以致力于职能的进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这份报告主要是介绍印度尼西亚风景园林师协会(Indonesian Socie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s)2006—2007年的主要活动以及将未的计划。在“沉睡”数年之后,印度尼西亚风景园林师协会决定尽全力恢复与IFLA之间的联系。我们有很好的发展历史和相当数量的风景园林师,尽管目前他们中只有少数正式注册为IFLA的成员。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5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和《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明确注册考试由人社部和住建部负责,注册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负责。这是在国务院注册执业资格制度改革的要求下,第一个由行业协会来接管的注册执业资格。通知中说,国家对注册城乡规划师实行准入类职业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明确注册考试由人社部和住建部负责,注册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负责。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腾飞推动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相关机制,造成风景园林行业在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建立风景园林职业制度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日益突出.同时,随着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确立,业内人士对于建立风景园林职业制度的呼声更加迫切.在这种背景之下,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协办的"风景园林职业制度高层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9-20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召开.参加本次会议的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赵琦副巡视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事司专业人才与培训处何志方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绿化处王香春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管理处左小平调研员、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职称处申月处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执业资格注册中心注册城市规划师管理办公室任虹主任,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前主席、新西兰国家环境法院环境专员戴安妮孟赛斯(Diane Menzies)博士和近50名国内外风景园林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图1).  相似文献   

10.
2008年7月1日下午,全国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暨第2次青年风景园林师沙龙在北京香山别墅举行。继厦门第六届中国园林花卉博览会青年风景园林师论坛和2008年5月6日“青年风景园林师座谈会”后,风景园林专家希望形成一个沙龙式的论坛,不定期举行,讨论行业热点问题,因此有了此次座谈会。  相似文献   

11.
程泰宁  胡新  羌婧 《时代建筑》2012,(5):142-147
"筑境·山水问"展览展示了建筑大师程泰宁和中联筑境十年来完成的建筑设计项目,呈现了程泰宁的三个"立足"、三个"合一"的建筑设计思想以及"抽象继承"的设计手法,并回顾了筑境建筑十年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With a tradition of social inclusion and innovative contemporary design, Denmark leads the way internationally in its architectural provision for an older population. Architect, author and researcher Terri Peters highlights some pioneering housing schemes in Denmark that use architecture to reduce the stigma of old age in the creation of environments that are overtly ‘homey’ or domestic – breaking away from the sanitised environment of the ‘nursing home’ – and that employ nature and landscape to positive effect, as a means of promoting healing and health.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之交“景观都市主义”的论述和实践认为风景园林日趋成为当代城市的典范和载体。文章详述了风景园林师作为当代城市规划专家的观点,并从学科形成和职业特征的角度论证了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化载体的观点。同时将风景园林职业的起源称作19世纪的“新艺术”,协调着工业城市的设计及其生态和社会的功能。并将景观都市规划师的论述起源定位于新自由主义经济背景下先进的建筑文化和民粹的环保主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4.
谢英俊近年来无论在台湾、还是中国内地及海外的实践项目,都获得了极大的反响,并获奖和展览无数.一系列灾后重建工作的成绩使谢英俊拥有“灾难建筑师”、“人道主义建筑师”、“公民建筑师”等美誉,但这仅是媚俗的赞誉.在脉络性的理解架构里,检视建筑实践与欲解决问题的关系性构成.亦即回答谢英俊建筑意识形态召唤了什么?而建筑实践又回应了什么?包含从理论上分析其超越现代性与一般灾后重建的不同,最终将谢英俊的建筑实践归结为“社会性建筑”.  相似文献   

15.
《景观设计》2013,(5):93-97
东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客座教授注册景观设计师一级造园施工管理技师二级造园技师出生于日本广岛县尾道市,1970年毕业于东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在东京、京都等地从事庭园师的实践活动后,加入城市设计顾问公司(公司法人为黑川纪章)、于1980年成立户田芳树造园设计室,后改名为株式会社户田芳树风景计画,长期以来创作出大量空间线条简单却富有动感的设计作品,尤其注重细节的处理,在整体上营造柔和、温暖的氛围的同时也不失细腻.  相似文献   

16.
Architect and educator Gregory Marinic describes how the 21st century is witnessing the rise of a new utopianism through landscape/architectural interventions that pursue the possibilities of ‘ersatz utopias within our quotidian world’. He illustrates this with his own collaborative works and competition entries for d3, an art-architecture stewardship programme based in New York of which he is director.  相似文献   

17.
肖华斌  宋凤  王洁宁  徐晓蕾 《规划师》2012,28(2):109-112
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城乡风貌与景观资源在管理体制、规划体系及控制措施等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造成了景观风貌的无序与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日本自2004年开始施行《景观法》以来,在城乡风貌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在解读日本《景观法》的实施背景、体系框架及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风貌与景观资源空间管治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概念明晰、法规制度、规划体系及控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景观资源的控制与管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可持续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可拓学是一种辅助策略生成的逻辑方法,正被逐渐引用到生态城市规划领域中。生态园林是基于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能够改善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园林建设方式。目前已经有很多辅助生态园林设计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但在系统地、联系地分析问题方面还比较欠缺。可拓学拥有突破矛盾问题、关联分析问题的特点,十分适合引用到生态园林设计中。基于生态园林设计的需要,文章初步总结出拆分与重构、共轭分析、相关网分析三种可拓生态园林设计方法,并设计了相应的程序流程,为可拓生态园林设计方法构建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9.
刘管平的《关于园林建筑小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有据可查的系统性总结园林建筑小品的学术论文,其以详实的调研资料和系统的归纳总结为人称道,对我国的现代化造园实践具有指导性意义。刘管平组织的园林小品编写,就园林建筑小品的基本概念作了溯源多方比较和总结,以探讨其研究范畴和重点。并以刘管平的调研资料和理论框架为基础,介绍了园林建筑小品的主要分类和设计原则。这些理论精髓,在现在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非常值得应用到当下的风景园林实践和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While the ‘unthinkable doctorate’ conference aimed at forming the ground for an inquiry that is at once legitimate,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its premises, as articulated in the call for papers (see above: Introduction), failed to grasp the conceptual (and institutional, and historical) foundations of what its organisers considered to be ‘the current lack’ by posing this question through a rhetoric of ‘inconceivability’. In a direct response to the conference call, this essay argues that the classical separation of architectural science from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s all but productive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rethinking and broadening the scope of the doctorate as a degree and as an academic process. Surpassing discursive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s uphold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seemingly immutable divis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and the intellectualisation of architecture, we propose to position the doctorate as an investigatory ‘project’ implicating in equal measure both the university and the profession. ‘Thinking’ of ‘scientific work in architecture’ as a genuine architectural enterprise, we consider the doctorate as an institutionally authorised challenge to the disciplinary bases and techniques of architecture itself, that mobilise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however specific or traditional the individual project. The role of the doctorate is thus not simply to test the limits of architectural knowledge, but also the academic tools and media addressing that corpu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