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裂缝性渗透砂岩油层中的构造裂缝对驱油效率有明显影响。研究微观水驱油机理的理想手段是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油、水驱替实验。采用该技术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层进行了单模型和组合模型的水驱油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类型裂缝的渗流现象不同,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在水驱油过程中,不存在裂缝的模型,注入水沿多条路线向出口端比较均匀地推进;较粗(30μm以上)且延伸较长的裂缝,油、水在裂缝中的渗流速度很快;粗但延伸较短的裂缝在水驱油过程中不起特殊作用;孔隙级别的裂缝无论长短,对水驱油过程都没有不利影响,反而可以改善渗透性;完全被充填的裂缝对油、水渗流起隔挡作用;裂缝方向垂直于流线,对渗流有一定影响。多油层合注合采时,渗透性越好的层驱油效果越好,渗透性越差的层驱油效果越差。  相似文献   

2.
室内微观物理模型实验大多是进行各种驱油体系驱油效果的对比评价,对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润湿性的控制技术研究相对较少,而微观孔隙结构模型是研究不同化学驱油体系微观驱油机理的基础,所以研究微观孔隙结构模型的润湿性控制技术尤为重要。通过筛选合适的化学材料,成功研制了具有纳米级别并且能在平面石英玻璃模型上与水形成一定范围接触角的润湿性处理剂,并能够制作出不同润湿性要求的微观孔隙结构模型。对研制的材料进行了酸、碱、盐及蒸馏水的耐腐蚀性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润湿性处理剂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3.
火烧驱油物理模型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配合火烧驱油的矿场试验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采油工艺研究院研制了火烧驱油物理模型。模型主要由模型本体、注气系统、注水系统、油气分离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 5部分组成。大量的室内和矿场模拟试验表明 ,这种物理模型具有立式和卧式模型两种功能 ,可模拟不同地层条件下湿式和干式火烧驱油试验。分析研究模拟试验数据不仅可加深对火烧驱油机理的认识 ,而且对现场火烧驱油试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聚合物驱后表面活性剂稀溶液驱油机理的微观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孔道壁面亲水和亲油的两种微观孔隙物理模型,在水驱和聚合物驱之后接着进行表面活性性稀溶液驱,利用显微显像和照相技术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稀溶液的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驱之后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在微观水驱油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二维微观孔隙模型;引入Level Set数学方法,结合N-S方程,建立了微观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借助有限元方法,进行水驱油两相数值模拟,研究微观水驱油动态特征。研究了孔喉非均质性、润湿非均质性、油水两相黏度以及驱替压差对驱油效果的影响;通过对模拟结果中孔隙内流体的波及效率、两相界面的运移速度以及优势渗流通道的分析发现,Level Set方法能很好地处理各因素下油水两相界面的拓扑变化,为微观水驱油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鲍博  史嘉威  冯嘉  杨再雍  彭宝亮  赵双良 《石油学报》2022,43(3):432-442+452
实现老油田和非常规油田提高采收率评价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微流控技术可以复现油藏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并且原位观测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中油藏流体和驱替相流体的流动和相变过程。与传统岩心驱替实验评价方法相比,微流控技术同时具有实时可视化、受限尺度小、样品消耗量少和测量时间短等优点,使之逐步成为研究和筛选驱替剂的有效评价技术方法。得益于优异的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已成为化学驱中备受关注的一种驱替物质。通过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表面活性剂驱油的最新实验研究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强化驱油的系统组成,重点分析了表面活性剂乳化体系驱油机理和表面活性剂非乳化体系驱油机理。在表面活性剂乳化驱油体系中,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包括微乳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和乳状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在表面活性剂非乳化驱油体系中,详细分析了传统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以非乳化作用强化驱油的机理,并对微流控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齐40块稠油油藏聚合物驱可行性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别用人造岩心和人造均质平面模型,在实际油层条件下研究了辽河油田齐40稠油油藏实施水驱及聚合物驱的室内驱油效率及驱替特征。在驱油实验中用核磁共振成象技术研究了稠油油藏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驱油机理。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稠油油藏在蒸汽吞吐后实施聚合物驱是可行的;聚合物驱主要通过扩大波及范围和增加坟差来提高驱油效率,聚合物驱后仍有大量的残余油滞留在孔隙介质中。  相似文献   

8.
姬塬延安组储层水驱油效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对樊家川、元城油田侏罗系延9、延10油层两相驱替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微观砂岩模型无水期驱油效率低;驱油效率与注入水入口压力成反比,而与渗透率成正比;樊中区驱油效率为三个区块中最高的,延9-2为延9油层组三个小层中驱油效率最高的;影响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驱替压力、渗透率、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和视孔喉体积比。  相似文献   

9.
应用微观透明模型研究微生物驱油机理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模拟大港油田官69断块油藏条件下,在微观透明仿真蚀刻模型上进行了该断块修选嗜热驱油菌种的驱油实验,在孔隙级别考察了微生物驱油机理。模型孔隙最大直径为800μm,最小直径为8μm,渗透率0.3-0.6μm^2。由实验观测得到该菌液的驱油机理如下:①乳化、携带并启动剩余油;②剥离油膜;③不动生物气的Jamin效应导致液流转向,可动生物气泡与粘附的细小油滴一起流动。在非均质透明薄板夹砂模型上进行菌液驱油,观察到显著的重力作用(菌液下移,气体上移)。  相似文献   

10.
以烃为碳源的微生物驱油微观机理探索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在大庆油田油藏条件下,对所筛选的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的兼性厌氧菌种(U1-6),在微观模型上进行了驱油实验,并探索性地研究了微生物驱油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因迁移作用布及整个微观孔隙,在油水界面上生长、繁殖,降解重质原油,改善原油流动性质,同时产生具有界面活性的代谢产物;通过乳化、润湿性反转以及微生物在位繁殖效应等综合作用,使得孔隙中的未动油被启动、油膜被剥离,并在大孔隙中聚并,随着后续水驱被驱出,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安塞油田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安塞油田油井含水率猛长,产油量下跌的现实,选用聚丙烯酰胺(简称PHMP)进行微观模型化学堵水实验。模型用含油岩芯处理磨制加工而成,旨在保持储层孔隙结构的真实性。实验表明采用PHMP化学堵剂堵水对裂缝具明显的封堵效果,其封堵过程为:吸附水膜→动力捕集→物理堵塞→粘弹封堵。结合安塞油田特低渗储层的特点,应选择低浓度的化学堵剂,以20%~40%为宜,旨在避免浓度过大堵塞部分油的渗流通道。  相似文献   

12.
长庆油田延安组油层光刻显微孔隙模型水驱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显微孔隙模型制作技术、实验方法及实验结果。模型制作采用光刻技术直接将实际岩心的孔隙结构复制下来,因而比较真实。用这种模型分别进行了油驱水和水驱油实验,观察了残余水和残余油类型及形成机理。模形是亲水的。实验结果证实,油驱水之后形成的残余水饱和度受多种因素控制,储集岩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是形成残余水的主要因素,水驱油过程中卡断和绕流现象十分普遍,这是形成残余油的主要原因。实验还考虑了实际油层的排驱压力和油田注水压力锑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微观孔隙结构是控制渗流特征的内在因素,渗流特征是微观孔隙结构的外在表现.借助高压压汞测试技术,获取表征页岩油储层孔喉大小、分布及连通性的微观孔隙结构参数,分析不同尺度孔喉对渗流能力的贡献程度.基于稳定流法,建立页岩油单相渗流曲线,分析岩石渗透率、地层原油黏度对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具有...  相似文献   

14.
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储层的捕集能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常规油藏评价中常常忽略对盖层和储层组合的评价.特定储盖层组合下的综合储集能力主要取决于盖层孔隙半径和储层孔隙半径之间的相对数值关系,这个数值关系可以用临界油柱高度表征.盖层一般为泥岩或其他类型的致密岩石,对其取心和岩心分析都很困难,导致盖层孔隙半径的计算精度不高或根本不能计算.根据核磁共振测井对岩石孔隙结构的敏感性,提出了利用核磁测井计算盖层和储层孔隙半径的方法,经过压汞资料的刻度后,核磁共振测井可以计算连续的孔隙半径.在渤海湾井区的实际应用表明,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岩石孔隙半径对于确定储盖层的临界油柱高度、评价特定储盖层组合下的油气捕集能力、识别层内致密夹层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相似理论在微观物理模拟实验中的应用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油田开发后期,微观物理模拟实验是研究剩余油形成机理的一种重要手段,蚀刻模型由于其仿真性好,设计灵活方便,从而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相似理论是进行模型实验所遵循的基本理论,蚀刻模型除了要与模拟岩心保持孔隙结构相似外,还应遵循其它相似准则。该文从渗透率和渗流速度两个不同的角度推导了蚀刻模型的另外两个相似准则,在这两个相似准则的指导下,蚀刻模型的设计更加灵活,实验结果也应该能更好反映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典型的低孔低渗储层,岩性主要是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是残余粒间孔及长石溶蚀孔隙,孔喉组合主要是细孔细喉型与细孔微细喉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物性主要受岩石成分、沉积相带、孔隙结构及成岩作用共同影响。长6油层组储层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综合评价其储层主要属于Ⅰ、Ⅱ类储层。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砂岩油水层判识的储岩热解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等量油气在不同孔隙度的储集岩中,其充满程度不同,孔隙度大,则充填程度低,使得含油饱和度低;反之,含油饱和度则高.因此,利用储岩热解技术,求取储层中的岩石含油饱和度,确定其与孔隙度的关系,可建立新的油水层判识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选准储层原油密度.塔里木盆地中质原油的实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近.因轻质油在地面易挥发,所以不宜使用该方法进行判识.  相似文献   

18.
应用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水驱油实验对安塞长6特低渗透油层见水后的水驱油机理及特征观察分析认为:贾敏效应对见水后的水驱油效率影响突出,表现形式为注水阻力增大、注入压力升高。随注入压力的增加,注入水形成新的渗流通道后使原已形成的水流通道“锁死”;残留于孔隙喉道处的油滴受毛细管附加阻力影响只发生变形而难以运移。在储层孔隙结构非均质影响下,长6油层中流体的渗流仅作用在部分连通较好的大孔隙内,当注入0.5~0.8倍于孔隙体积的注入水后,油井均已见水。残留于水洗通道中的油滴在水动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卡断-聚并-再卡断的过程为见水后驱油效率增加的方式之一。在裂缝发育带水驱油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孔隙渗透率、裂缝渗透率以及驱替压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9.
利用声波全波列测井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地层压缩系数含油饱和度预测方法的理论局限性,并给出了基于Biot-Gassmann模型的新的含油饱和度预测方法.讨论了各种弹性参数对原油特性和含油饱和度的依赖关系,指出孔隙流体模量和孔隙空间模量比岩石体积模量、纵横波速度等具有更加显著的原油特性与含油饱和度敏感性,因而可以利用声波全波列测井资料反演求取孔隙空间模量及含油饱和度,进而可进行油气储层的识别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伊朗盆地卡山地区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伊朗盆地第三系地层沉积了巨厚的碳酸盐岩,且分布广泛。卡山地区库姆组碳酸盐岩储层研究发现,其分布具有北薄南厚、西薄东厚的特点;重要储层以泥晶-亮晶生物灰岩或生物碎屑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表现为原生与次生孔隙都较发育,原生孔隙有生物体腔孔、残余粒间孔与晶间孔,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间溶孔以及晶间溶孔;孔隙度较高,渗透性良好;其储层成岩主要受胶结、溶蚀作用影响,构造裂缝明显;镜下已检测到油气运移痕迹,证明卡山地区第三系库姆组碳酸盐岩层是良好的天然储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