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京尧化门G37地块地上各单体建筑中有2栋高层错层结构:1#办公楼结构屋顶标高114 m,底部8层错层,2#公寓楼结构屋顶标高85 m,底部10层错层,均超过错层的框架-抗震墙结构在7度区的高度限值80 m,文章讨论了错层结构相应的加强措施,提出了抗震性能目标,有效地减少错层对结构抗震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泉州规划展示馆地下1层,地上5层,结构高度为34.8 m,其平面和立面均不规则,属于特别不规则的超限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局部屋顶采用钢结构。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复杂结构需进行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详细介绍了该超限结构的抗震性能目标、超限情况及采取的主要针对措施、弹性时程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钢屋盖设计等。分析结果表明,该超限高层能达到预期的抗震性能目标。具体分析方法和结论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3.
青岛华润中心悦府项目一期工程包括2栋超高层和3栋高层建筑,采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2栋超高层建筑结构高度201.15m,由于底部大堂空间需要,有4片剪力墙在3层楼面转换;3栋高层建筑结构高度105.75m。采用SATWE和ETABS软件进行了小震弹性计算,并比较了安评报告与规范中规定的不同地震动参数取值所对应的结果,结果表明,结构的周期比、层间位移角等均满足规范要求。采用MIDAS/Gen对结构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可满足预设的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健  汤锦荣  赵成 《施工技术》2006,35(2):33-34
交通部和平里东街10号院改造工程地下车库位于B、C、C1栋住宅楼之间,为2层地下室,每层层高6 000mm,外墙厚500mm,东西长113·7m,南北长71·3m,基础底板底标高为-13·63m,外墙支模面积近2 300m2。由于B、C、C1栋住宅基础底标高为-7·6m,为了保证地下车库基础施工,在地下车库基础边打500mm钢筋混凝土灌注桩进行护坡。由于施工场地狭小,地下车库护坡及B、C、C1栋住宅楼结构外墙施工距离约200mm。给地下车库施工支模带来一定的难度,所以只能进行地下室车库外墙单面模施工,一面采用砖胎模,另一面采用大钢模施工。1模板支架体系的选择1·1选…  相似文献   

5.
广晟国际大厦结构抗震超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应用SATWE,ETABS,MIDAS/Gen,ABAQUS6.5等软件对一栋高度约265m超B级高度的超限高层建筑进行抗震超限分析,介绍了该结构超限抗震设计情况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建筑设计管理》2014,(5):F0002-F0002,I0001
总体规划为五座高层建筑及其裙房和一座多层建筑:地标塔楼60层,建筑高度318m;A栋、B栋公寓楼26层,建筑高度965m;C栋、D栋公寓楼41层,建筑高度137m;总部办公楼6层,建筑高度24m。高层建筑裙房主要功能为商业及酒店配套。  相似文献   

7.
某项目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其中1号办公楼属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总高度为160.45 m,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筒体结构。标高H=16.800m位置核心筒与框架柱之间未设置混凝土梁、板,故标高H=10.800~22.800 m框架柱为两层通高。文章依据所选定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了小震、中震、大震阶段的性能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抗震加强措施;对两层通高的超长框架柱进行了补充计算与分析。  相似文献   

8.
<正>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南北长1128m、东西宽640m,建筑面积达55万m2左右,为目前国内最大单体面积的航站楼之一。T3航站楼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整个航站楼的混凝土结构共分为10块。屋顶为不规则曲瓦采用网壳结构。屋顶结构共分7块,包括主指廊D、次指廊G和H、交叉指廊C、过渡区B以及大厅A。典型屋顶结构的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骆年红  黄用军 《建筑结构》2022,(17):72-77+44
1栋多塔高位转换结构包括1栋193.05m高的住宅、1栋155.9m高的保障房及下部42.6m高的裙房,塔楼转换层均位于第9层,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尺寸突变、高位转换等不规则项,采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结构进行整体计算,重点分析了高阶振型对构件内力的影响,单向少墙体系的墙肢平面外承载力,并对转换层进行实体有限元分析以校核框支梁的内力和应力分布,给出了型钢偏心连接节点的应力分布云图。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抗震性能能够达到设定的性能目标C,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结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同会展酒店混凝土结构高度34m,南北两侧逐层退台。屋顶为钢结构屋架。结构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竖向构件不连续,为超限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为保证建筑无柱大空间的要求,在2层和3层分别设置梁托柱转换。3~7层平面为U形,为典型的凹凸不规则平面。重点介绍结构体系的选择,超限情况的判断,小震弹性整体指标的计算,小震弹性时程分析及大震弹塑性分析结果。针对结构超过规范限值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确定合适的抗震性能目标,同时采取了有效的抗震加强措施,保证了结构设计的安全。分析结果表明,结构能满足相关规范和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建筑绿化作为城市增绿的重要举措在城市园林绿化业中逐渐得以重视.然而对于建筑行业,目前建筑绿化设计只作为景观辅助设计,屋顶绿化对建筑本体的功用和影响还有待深入认识理解.从绿色建筑的角度,通过分析建筑绿化对建筑的功能性作用影响,进一步讨论建筑绿化与绿色建筑关系.  相似文献   

12.
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和内涵,介绍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和发展概况;阐述了绿色建材的概念及其性能要求;并对我国发展绿色建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中国所面对的温室气体减排形势,指出建筑节能是实现碳减排的基础,建筑节能也需要向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需要实质性节能。就实现实质性节能提出几项技术措施,并概述了低碳建筑的建筑形态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建筑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综合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国情,对绿色建筑示范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绿色建筑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提出建筑师在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要把握"高度、适度、尺度"的原则,以前瞻性的示范区标准指导规划设计,以全局的观点选择适当的绿色技术,以科学的方法衡量绿色建筑设计实效,走自主创新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10年,由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状态。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国家绿色行动主导标准体系。获得我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无论使用功能、室内外环境舒适度、建筑美观和服务等效果均高于非标识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品质较高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是建筑创作的理念也是建筑优秀作品创作的源泉;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效化推进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品质。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房地产的从业人员,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塑造自己的未来。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创造着人们赖以工作、生活的实体空间,也是时代变迁、生活价值与社会理念的化身,而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更影响到我们及下一代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历史进入21世纪后,从人口膨胀到环境污染,从温室效应到能源短缺,从热带雨林被破坏到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后果,寻求环境和发展之间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刘超 《化学建材》2011,(4):48-49
绿色建筑的设计是当下绿色浪潮的一部分,而绿色设计的实现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建筑信息建模技术(BIM)作为近年来逐步为大家所认识的新的设计技术手段,与绿色建筑设计的思想相结合,将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和有力支撑。着重介绍了设计过程和施工过程中BIM的应用和效果。相信随着BIM软件和各类绿色设计技术软件的进一步完美,以BIM技术为核心的数字虚拟手段将大行其道。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没有好的建材,建筑永远成不了精品”。即使有再开阔的思路,再玄妙的设计,建筑是必须通过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建筑材料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高和环境污染严重是导致建筑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之一。绿色建筑是“绿色”建筑设计、施工和建材的集成,对材料的选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绿色”程度。本文试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探讨建筑材料对建筑环境负荷的影响以及建筑对建筑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绿色设计理念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推动绿色设计理念发展,探索绿色建筑在夏热冬暖地区的建设经验,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科大楼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该项目以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以先进的CFD模拟技术为支持,整合各种绿色技术,关注人性化设计和资源节约。对被忽视的办公空间性能质量、健康指数、运营维护等方面做出自己的思考,以期对将来的绿色建筑设计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是无污染、发展潜力巨大的绿色能源,建筑设计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太阳能将是现代建筑技术所面临的重要课题。生物气候建筑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将会给我们提供一种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有效地利用绿色能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