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刑法适用的过程就是刑法解释的过程。刑法有各种解释方法,在适用于个案时如何选择和使用,关系到能否得出合理的结论,实现具体的正义。刑法中具有独立意义的几种解释方法存在位阶关系。其中文理解释是首选的解释方法,文理解释出现复数结果时采用体系解释,而目的解释是最终的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2.
从三个层面区分并阐述了解释学的解释观,即方法论解释观、认识论解释观和本体论解释观;揭示了西方解释学解释观发展的历史结构,并按照其内在逻辑,提出了解释学如何从本体论回复到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关系到哲学未来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法律适用一般意义上是司法三段论的推理形式,但是在疑难案件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需要得到再次建构。解决疑难案件的关键是寻找到案件事实和法律文本之间的契合点。事实剪裁和文本解释作为两种解释路径需要得到司法裁判者的重视。法律适用中的解释学归根结底在于法官的事实剪裁和文本解释。这两种解释路径为司法活动参加者更精确适用法律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司法解释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存在非司法机关参与司法解释,司法解释的形式不统一,司法解释代行了立法职能,司法解释权限"下放"等乱象。解决之,需要建立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和审查机制;充分实行司法独立;确立严格统一的司法解释形式;明确司法解释与刑法修改的界限,防止以"解释"代替"立法";明确"两高"的司法解释主体地位,禁止权力"下放"。  相似文献   

5.
探讨刑法司法解释的首要前提应该是廓清有关法律解释内涵的迷雾,然后此基础上引入机制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刑法司法解释机制的指导理念以及生成机制和适用机制几个方面的考察,为解决我国目前刑法司法解释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研究角度上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一个典型的法典中,几乎没有哪一条法规不需要司法解释。没有解释就没有法律的适用,法官适用法律的过程就是法官解释法律的过程。这一论断早已为西方法学界普遍接受,而在我国,学术界对于法官解释争论颇多。本文试对刑法的法官解释进行研究,以期端正人们对法官解释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社会危害性的概念一再受到质疑,有人甚至提出把社会危害性排除在刑法解释学领域之外。因此,如何摆放社会危害性的位置,关系到定罪与否,乃至整个国家社会安定情况,我们必须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8.
从宪法解释的主体、对象及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把握宪法解释的涵义,提出构建以专门解释机构为中心、全方位解释方式互动的宪法解释机制,分析我国宪法解释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9.
刑事法治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刑法学派之争.<实质刑法观>作为首部回应这一争论的著作,通过对刑法中基本问题在法律形式与实质理性对立统一层面上的分析,认为应构建包容性的刑事法治国.全书论述了为何要主张实质刑法观这一核心问题,为刑法发展提供了一条可由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梁丽案入手,以侵财案之特殊性为主线,探究并论证了在侵财案中不拘泥于单一的刑法解释论,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对盗窃罪中的"财物",侵占罪中的"遗忘物"之概念,及"非法占为己有"与"拒不退还""拒不交出"的关系进行了刑法解释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本案作出了梁丽涉嫌构成侵占罪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传统犯罪学侧重于犯罪人的人权保障。随着被害人学的兴起,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被广泛重视。我国现行法律将被害人规定为当事人并享有多项诉讼权利。但是,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中,对被害人的保护都显现出不足。文章通过比较分析我国与国外相关立法,指出了我国现行法律的缺漏。重新构建了我国刑事被害人保护的理论根基,探求犯罪人人权保障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平衡,并从立法、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阐述了完善被害人保护的制度设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一次次挑战着人们的道德底线,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关注对此类案件犯罪人的判决结果,探究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原因,并思考如何预防类似案件的再次发生。探讨的视角涉及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犯罪学、社会学等方面。从刑法学视角入手,通过分析热点案例,探讨我国现行刑法针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的犯罪相关罪名设置的全面性及量刑情节规定的合理性,以期能使刑法对未成年刑事被害人有更全面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权、稳定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正义。在刑事公诉案件中构建和解制度,有助于缓和犯罪行为人和被害人之间紧张的关系乃至仇恨,恢复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好地实现我国刑事立法的意图。在构建和解制度时,应当注意保障各诉讼主体的权利,设置必要的监督机制,在实现司法效率的同时,确保司法的正义和公正。  相似文献   

14.
沉默权在我国的纷争由来已久,在刑事诉讼法面临再修正之际,沉默权是否能被写入法典又成人们关注的焦点。其实对沉默权取舍与否的争执关键源于对沉默权的性质、价值理解不同。从沉默权的结构上进行分析,可以知道沉默权的内容包括基础、表现、内涵、保障以及救济等多个层次,它既是实体法上的权利,又是程序法上的权利,在权利保障和司法公正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它与不被强迫自证其罪有明显区别,因此我国现有刑事诉讼法并未真正确立沉默权。  相似文献   

15.
性权利作为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应予以平等保护,但我国现行刑法只突出对女性性权利的保护,关于男性尤其成年男性性权利的保护,刑法上几乎是空白。然而世界多数国家及我国港、澳、台地区都已就男性性权利刑法保护进行了全面的立法。在目前男性被性侵案件频发、社会危害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文章认为对人生理的固有认识、男权主义惯性思维、男性被性侵的隐性特征等都是导致我国忽视对男性性权利进行刑法保护的重要原因。随社会的进步,以上因素已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现在推动有关男性性权利保护的刑事立法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民国时期宪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对其时代背景和基本内涵进行研究,如权利的平衡与制约、人民主权、基本人权、法治原则等,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帮助,如法治建设应当反映民意,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应当减少国家权力向法律的渗进,通过人民权利的重塑来完善立法权的行使;应当完善国家政权机关中的考试选拔人才制度,为合法合理行使行政权力提供保障等。  相似文献   

17.
法院作为国家的司法审判机关,其存在的最本质的目的不是为了制裁犯罪,而是为了提高市民的法律意识、减少犯罪,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的目的。现代法院建筑设计需摒弃传统设计模式,将其升华为城市的社会法制活动场所,从场地设计、外观造型、功能组织等多方面提炼这种建筑特征的开放性和独特性,创造出法制文化特质的建筑形象,营造出浓郁的法制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科技带来快捷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隐患,科技的“双刃剑”在食品安全领域的演绎尤为突出,助推着食品安全犯罪的发生并日益挑战民生底限。基于此,刑法在立法、司法乃至理论研究方面均呈现出严刑峻法的实证关注和理论热情。但法治毕竟不同于政治,更有别于民意,食品安全刑法保护理应遵循“秉承谦抑、坚守原则、兼顾例外、行政延伸”的理性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