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SEM,TEM,EPMA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合金系统的冷焊焊缝中碳化物的分布、形态,分析了碳化物在冷焊条件下的形成过程.结果表明,Nb、Ti碳化物倾向大,可以在液态金属中形成碳化物,但单独加入且含量较高时,碳化物尺寸过大,分布不均匀,对基体固溶强化较弱;单独加入V时形成了网状碳化物;适量Nb,Ti,V同时加入,获得了均匀分布的颗粒碳化物及强韧的基体,碳化物以液态金属中氧化物为形核核心,在冷却过程中外延长大为多层结构的复合碳化物.  相似文献   

2.
利用SEM ,TEM ,EPMA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合金系统的冷焊焊缝中碳化物的分布、形态 ,分析了碳化物在冷焊条件下的形成过程 .结果表明 ,Nb、Ti碳化物倾向大 ,可以在液态金属中形成碳化物 ,但单独加入且含量较高时 ,碳化物尺寸过大 ,分布不均匀 ,对基体固溶强化较弱 ;单独加入V时形成了网状碳化物 ;适量Nb ,Ti ,V同时加入 ,获得了均匀分布的颗粒碳化物及强韧的基体 ,碳化物以液态金属中氧化物为形核核心 ,在冷却过程中外延长大为多层结构的复合碳化物  相似文献   

3.
微合金贝氏体抗磨钢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金属类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思路,设计抗磨钢材料成分,确定其产品制备工艺,将微合金化理论与控铸控冷工艺相结合,即能获得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基体组织,不仅可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金属材料的循环再生利用率,有效合理地利用地球上的富有资源,保持资源平衡,而且使产品的制造工艺及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控制,为成功地生产成本低廉,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微合金贝氏体抗磨钢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及数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物理化学相分析法,定量测定了V、Nb复合碳化物在不同奥氏体化温度下的溶解以及V、Nb在溶解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并借助计算机对物理化学相分析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为应用计算方法来选择V、Nb微合金化钢在轧制时的奥氏体化温度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WC/钢基合金的强韧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力学性能试验、断裂韧性试验及微观分析,对碳化钨增强钢基颗粒复合材料的强化与韧化因素作了较全面的综合分析,得出此类材料的主要强韧化要为高强韧的乌氏体、大量超硬碳化物的复合强化、超细晶粒强韧化、界面强韧化以及硬质相与基体交互作用带来的强韧化效果。  相似文献   

6.
研制出一种微合金化高碳低合金工具钢及其低温二次硬化工艺技术,其主要力学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此研制生产出可替代进口的高性能烟叶解把刀,其主要使用性能及性价比明显超过国外进口产品。对解把刀的微合金化设计及热处理工艺设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7.
钢的退火软化机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析了钢的退火软化机理,指出钢的退火软化应从固溶体强化、位错强化、细晶强化等方面降低对铁素体基体的硬化作用,同时使钢呆的出的碳化物球状化、对H13钢退火碳化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弥散度一硬度的 研究表明在碳化物体积分数一定时,硬度是碳化物颗粒平均直径的函数,颗粒直径越大,退火硬度越低  相似文献   

8.
改善白口铸铁抗磨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改善白口铸铁抗磨性的途径,合理选择其基体组织,改善碳化物的形态及分布。并对后者从塑性变形、变质处理、热处理、合金化等四个方面及其特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研究Ce-Ca、Ce-Mg微合金化低合金钢大线能量焊接热影响粗晶区(CGHAZ)的力学性能、组织结构及夹杂物成分与形态。结果表明,Ce-Ca微合金化钢CGHAZ的力学性能优于Ce-Mg微合金化钢CGHAZ的力学性能;Ce-Ca微合金化钢CGHAZ中Ce、Ca的氧硫复合化合物夹杂物主要呈球状,Ce—Mg微合金化钢CGHAZ中Ce、Mg的氧硫复合化合物夹杂物主要呈扁条状;氧硫化物与奥氏体基体之间弹性模量和热膨胀系数差别大;氧硫化物近旁产生应变场是晶内针状铁素体(IAF)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激光熔覆碳化物基金属陶瓷技术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激光熔覆碳化物金属陶瓷技术的成分设计、工艺、组织和性能4个方面,综述了激光熔覆以碳化物为基的金属陶瓷复合层技术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弓形钢纤维切割机理及其切割过程中的变形,以减少钢纤维变形为目标,对切割刀具的几何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通过了试验验证,从而为钢纤维切割刀具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模具钢Cr12Mo V硬态切削过程中,工件材料的高硬度导致了刀具在切削过程中受到剧烈的热力耦合作用,刀具的磨损机制也明显不同于常规的切削过程.本研究以PCBN刀具精密硬态切削模具钢Cr12Mo V过程为对象,分析了刀具前刀面和后刀面的磨损规律,通过元素变化分析得到刀具不同位置的磨损机制;通过揭示不同切削速度和进给量下的刀具磨损规律为合理选择切削参数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揭示了切削合力和切削三分力受刀具磨损量的影响机制;通过建立磨损刀具的几何模型,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对不同刀具磨损量下的切削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刀具磨损对切削温度场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W18Cr4V钢离子渗氮─—高频复合处理后的组织与性能。并进行了耐磨性和刀具使用寿命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钢经复合处理后,具有较好的表面硬度和良好的耐磨性,显著地增加了刀具的使用寿命。证明该工艺应用于小型高速钢刀具的热处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大量的生产实践经验,对45钢危险尺寸淬裂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在生产过程中避免淬裂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The healing mechanism of hydrogen-attacked cracks in low carbon steel and Cr-Mo steel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during the healing process were studied by recovering heat treatment of split specimens in vacuum.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rack pacing turns much small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ure heating, especially for crack tips. The healing effect is well related to the length of cracks with the shorter in priority. By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thermal diffusion, iron and carbon atoms must diffuse at the high speed in steel to realize that plasticity deformation energy exceeds and overcomes surface tensile force energy. In addition, phase transformation and stress-stain relationship also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采用镀膜合金刀具加工AISI304不锈钢,应用灰关联-田口实验法设计混合直交表,研究镀膜工艺对刀具切削性的影响,得到镀膜最佳工艺参数:铬靶材功率100 W,钨靶材功率150 W,氩氮比例10%,制程时间9 min,实验显示工件表面粗糙度为0.75 μm,刀具磨损量28.3 μm.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钢纤维体积率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破碎卵石混凝土劈拉和弯拉强度的影响规律,设计制作了钢纤维体积率为0%、1%、2%,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10%、20%、30%、40%的15组试件,并开展了劈裂抗拉和四点弯曲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劈拉和弯拉强度受钢纤维体积率影响较大,两者均随钢纤维体积率的增加而增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二者的影响较小,两者均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都在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时达到最大值。根据试验数据,提出了钢纤维再生混凝土劈拉强度和弯拉强度的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18.
使用PCBN刀具对淬硬工具钢Crl2MoV(62±1HRC)进行了精密干式硬态车削试验.依据精密干式硬态车削的特点,建立了小切深.大刀尖圆弧半径一斜角车削条件下的切削层几何模型,提出半月牙形区域为刀具的主要吸热区,并建立了PCBN刀片的有限元模型.在人工热电偶测得的刀具指定点温度的基础上,运用多步反向仿真法,利用ANSYS软件仿真了四种不同切削速度下的切削刃温度,结果表明,切削刃温度在725-1053℃之间变化,仿真值与试验值的绝对误差小于5%,满足目标要求.该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分阶变径预制体外预应力混凝土风电塔在钢绞线张拉前,各筒段之间依靠自身重力和摩擦力保持整体性。钢绞线张拉顺序对施工过程中结构受力状态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采用分层壳单元建立混凝土塔筒的分析模型,模拟了塔筒在钢绞线张拉前及钢绞线张拉过程中的受力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施工方案。同时,采用振弦式应变计对钢绞线张拉过程中关键位置的应变进行跟踪监测。结果显示基于分层壳单元的建模技术所得分析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可以用于预制塔筒的施工过程分析;而且所制定的施工方案合理,结构在钢绞线的张拉过程中保持稳定,可为类似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