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最新发现的高分子电致发光材料——聚对苯乙炔的性能、合成路线及应用前景。同时也探讨了该材料的发光机理和改变其发光颜色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黄宗浩  王荣顺 《功能材料》1995,26(4):362-363,367
应用自制的聚对苯乙炔与Alq3和Znq2做成单层、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聚对苯乙炔的电致发光特性和在器件中的作用,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现象,说明它是有机电致发光领域里极其重要的一种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3.
应用自制的聚对苯乙炔与Alq3和Znq2做成单层、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聚对苯乙炔的电致发光特性和在器件中的作用,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现象,说明它是有机电致发光领域里极其重要的一种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4.
采用含氯的前聚物路线合成了聚(2,5-二(十二烷氧基)对苯乙炔)(PDDOPV)的前聚物,经热处理得到了具有共轭结构的聚合物。十二烷氧侧基的引入使PDDOPV能溶解于许多有机溶剂,如氯仿、四氢呋喃、甲苯等,可制备坚韧透明的自支撑膜。研究了热处理方式对PDDOPV导电率的影响,I2掺杂的PDDOPV的最高电导率可达15S/cm,另外,对PDDOPV膜和溶液的紫外-可见及荧光光谱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张爱清  黄德修 《功能材料》1998,29(6):632-634
用可溶性前聚物法制备了单乙氧基取代的聚1.4萘乙炔(PEONV)。并采用PEONV作为有源层制作了单层结构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的阳极为ITO,阴极为Ca,器件在正向偏压4V时开始发光,发光谱峰值605nm。最高亮度为156cd/m2。发光峰与未取代的PNV器件相比没有明显变化。文章对此作出了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
采用强碱诱导的脱氯化氢缩合聚合法合成一种可溶性不对称烷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三元共聚衍生物聚[2-甲氧基-5-(3′-甲基)丁氧基对苯乙炔-co-2-甲氧基-5-己氧基对苯乙炔-co-2-甲氧基-5-辛氧基对苯乙炔][P(MOMBOPV-co-MOHOPV-co-MOCOPV)]。研究表明,三元共聚物在三氯甲烷中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利于成膜,其在400 nm~560 nm存在显著吸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00 nm处。热性能研究表明,其热稳定性良好,起始分解温度约为370℃,玻璃化温度为95℃。荧光光谱研究表明,P(MOM-BOPV-co-MOHOPV-co-MOCOPV)具有优良的光致发光性能,其最大发射波长为645 nm,荧光寿命为1.3 ns。  相似文献   

7.
刘承美  过俊石 《功能材料》1996,27(3):248-251
利用有机可溶性前聚物法,合成了不同烷氧基取代的聚对苯乙炔类导电聚合物。研究了取代基对单体转化率、前聚物产率和分子量及共轭聚合物导电率等因素的影响,并利用红外、紫外光谱及热失重等手段对前聚物和产物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前聚物产率及分子量随取代基增长而下降,产物导电率则随取代基增长而增大,丁氧基取代聚对苯乙炔导电率可达74.8Scm^-1(I2掺杂)。  相似文献   

8.
新型聚羧酸对苯撑乙炔酯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新型可溶性聚羧酸对苯撑乙炔酯的合成方法。它是以苯乙酸为起始原料 ,首先经过Friedel Crafts反应 ,制备聚苯乙酰高分子 ;后者与几种羧酸酰氯的酯化反应而制得。经IR、H NMR、UV Vis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数据表明聚羧酸对苯撑乙炔酯具有PPV链状π 共轭结构特征 ,在二甲苯、THF、DMSO等有机溶剂中 ,有较高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9.
聚萘乙炔的光致发光与电致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可溶性前聚物法制备的聚1,4-萘乙炔制成单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该器件阳极为ITO,阴极为Ca,器件在正向偏压4V左右时开始发光,发光谱峰值为605nm,最高亮主为140Cd/m^2。文章分析了PNV发光器件的发光机理,并给出了器件的能带模型。  相似文献   

10.
闫裔超  唐先忠  王姣  黄嘉 《材料导报》2008,22(6):108-111
聚对苯乙炔及其衍生物由于具有独特的导电性和荧光特性,目前广泛应用于有机光致器件、激光器件以及光探测器等领域.Gilch法合成聚对苯乙炔材料中往往存在缺陷,这些缺陷对材料及器件的光电性能产生影响.综述了控制PPV凝胶及苄基-二苯乙炔缺陷的方法,介绍了PPV分子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PPV类电致发光聚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聚合物电致发光现象的研究是90年代聚合物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它的广泛应用将引起显示科学的一场变革。文中对聚对苯乙烯类电致发光滞物的合成和性能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4种不同方法合成了导电高分子聚(2,5-二甲氧基对苯乙炔)(PPV),并对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合成方法影响前聚物的产率、分子量及其分布、以及微观结构。由4种方法所得导电聚合物的结构也有差别,由此影响产物的光致发光效率、导电率。并对合成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筛选出适宜的方法以制备高质量的聚(2,5-二甲氧基对苯乙炔)。  相似文献   

13.
聚噻吩乙炔的合成及其导电性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在水和甲醇-水混合介质中合成的聚噻吩乙炔(PTV)前聚物(precursor polymer)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不同聚合介质条件对单体转化率及前聚物的产率有一定影响。不同取代侧基影响PTV前聚物的溶解性和热处理性能。并对PTV膜碘掺杂后的导电率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3-丁酰基吡咯单体分别与对硝基苯甲醛和香草醛的缩聚反应,成功合成了两种新型可溶性聚吡咯甲烯衍生物——聚[(3-丁酰基吡咯-2,5-二)对硝基苯甲烯](PBPNBE)和聚[(3-丁酰基吡咯-2,5-二)(3-羟基-4-甲氧基)苯甲烯](PBPHM BE)。采用1H-NM R、FT-IR和UV-V is-N IR光谱对目标产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表征。通过测试计算得到聚合物PBPNBE和PBPHM BE的光学禁带宽度分别为1.84 eV和1.48 eV。采用后向简并四波混频技术研究了聚合物薄膜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结果表明,聚合物PBPNBE和PBPHM BE具有大的三阶非线性极化率,其值分别为2.10×1-0 8esu和8.65×10-8esu。  相似文献   

15.
聚苯硫醚及其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国产低分子量聚苯硫醚及其固相热处理产物的热行为,并用悬浮-熔融法制备了玻璃纤维增强聚苯硫醚复合材料的预浸带,测定了其单向板的力学性能,观察了其断口形貌。结果表明:低分子量聚苯硫醚经过固相热处理后,其Tg、Tc上升,Tm下降;热处理后的聚苯硫醚玻纤复合材料在室温时的力学性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高温性能受玻璃化转变的影响显著;通过SEM观察断口发现其破坏主要属于界面脱粘。  相似文献   

16.
工业硫化钠法常压合成线型高分子量聚苯硫醚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精制工业硫化钠和对二氰苯为原料,采用多组分催化剂,在六甲基磷酰三胺中进行常压溶缩聚,合成了线型高分子量的聚苯硫醚。研究了单体的配比,工业硫化钠的脱水和体系中含水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了聚合反应过程分子量的增长状况。  相似文献   

17.
1,4-双(氯甲基)-2-甲氧基-5-辛氧基苯及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对甲氧基苯酚(MOPh)合成出一种可溶性电致发光共轭聚合物聚(2-甲氧基-5-辛氧基)亚苯基亚乙烯(PMOOOPV)大致过程为:由MOPh与1-溴辛烷合成1-甲氧基-4-辛氧基苯(MOOOB)继而合成了1,4-双(氯甲基)-2-甲氧基-5-辛氧基苯(BCMMOOOB)碱性聚合得可溶性PMOOOPV。并做了BCMMOOOB与其它单体的共聚,对中间体及聚合物用^1HNMR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能量为 ( 10~ 35 )keV ,剂量为 ( 3 0× 10 15~ 4 8× 10 17)ions/cm2 的氮离子 (N+)对聚 ( 2 甲氧基 5 辛氧基 )对苯乙炔 (PMOCOPV)进行离子注入改性。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随注入离子能量和剂量的增加而迅速提高。当注入N+的能量为35keV ,剂量为 4 8× 10 17ions/cm2 时 ,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为 0 0 96S/cm ,比本征态的电导率提高了 7个数量级。通过超高阻测试仪研究了PMOCOPV薄膜表面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 ,发现N+注入PMOCOPV薄膜的电导活化能为 0 15 6eV。离子注入PMOCOPV薄膜的电导率的环境稳定性优于I2 和FeCl3 掺杂的PMOCOPV。对离子注入PMOCOPV薄膜的导电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提出了用相容程度来定量表征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乳胶双向互穿以及BA同AN共聚可极大地改善PBA与PVS的相容性和乳胶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