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阿南油藏25口油井55井次的压裂资料,并从压裂的选井选层、工艺措施、材料及压后配套注水管四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压裂的利弊得失,为阿南油藏今后的压裂工艺作出了改进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低渗砂岩油田中高含水开发期,找水、堵水及中低渗透层选压改造,是油田调整挖潜的重要内容,胜利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许多区块中低渗透层已进入中高含水期。文中从理论研究、室内实验以及现场实施工艺等方面对怎样适应高不期油田的压裂液及其添加剂、限流压裂工艺和裂缝高度控制等几个重点问题,进行了系统总结。特别是奶流压裂设计软件与多层充量分配理论以及模型拟三维裂缝几何模型的有机结合,使限流压裂工艺水平上了一个  相似文献   

3.
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低渗透油田的重复压裂被广泛重视,但国内外普遍存在复压成功率低、增产效果差、有效期短的问题。在实施整体压裂投产的某特低渗透油田复压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和现场试验研究中,初步建立了一套重复压裂研究与实施方法。初次压裂裂缝导流能力随开发时间增长而下降,将这一规律用于复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数模结果,应优先选择剖面上动用程度差、未见水或低含水且地层能量充足的小层进行复压;产量优化缝长(其界限约70m)与含水、地层渗透率无关,应根据油藏开发动态特征和地层非均质性确定具体复压井的缝长。根据油藏特性和复压工艺特点优化设计,选用有机硼交联改性瓜尔胶压裂液和低密度的支撑剂,施工排量约5m3/min,以斜坡方式连续提高砂液比(10%~60%),前置液百分数约60%。这些优化设计结果提高了复压的工艺可行性。对4口井进行重复水力压裂先导性试验,施工成功率达100%,压后5mohth持续有效,阶段累计净增产原油8440t,含水稳定或下降,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图4表3参3(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4.
针对安塞油田老井低液面、低流压、采液和采油指数下降、综合含水上升、产量递减率增大、裂缝主向油井与侧向油井压力差异大等生产特征,就如何提高油田开发效益和最终采收率,分析了安塞油田重复压裂改造工艺和压裂效果及影响油井产量降低的各种因素。找出了油井重复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低渗油层重复压裂措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长度低渗透油藏近年来实施的几项稳控水的技术现场应用效果分析,认为在中低渗透率油井上实施除垢、清蜡、洗井等单一的油井解堵技术,虽然效果较好,但同时也增加了无效产水量,仅适于中低含水率油井。而在中高含水率油井上采用以堵水、调剖或聚合物驱替技术相配套的综合治理技术,可以收到增加产油量和降低产水量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气藏中高含水期调整井压裂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油田是低渗透油气田,目前已整体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如何使水力压裂成为增储稳产的有效手段是油田开发中的一个难点。针对中高含水阶段的生产特征。压前优选井层与裂缝参数,优化压裂设计,达到最佳压裂效果。  相似文献   

7.
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开发技术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20  
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为深湖一半深湖浊积扇沉积,具有埋藏深、物性差、非均质性严重、裂缝发育等特点,导致开发难度大。近年来开展了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建立了低渗透砂岩油气成藏模式,主要为箱缘成藏和箱内成藏两种类型;以裂缝及地应力研究作为地质模型研究的核心,建立了裂缝及基质模型;研究了可直接测得最小启动压力的“毛细管平衡法”,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得到了低速非达西渗流的数学经验公式,并制成应用图版;研制了具有自适应渗流和广义渗流描述选项的数值模拟软件;同时在低渗透砂岩油藏油层保护、储集层改造以及改善注水效果等方面取得了进展。通过综合配套技术攻关研究和应用,胜利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动用储量不断增加,整体开发水平得到提高。图7参13  相似文献   

8.
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井网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蒋明 《特种油气藏》2000,7(1):20-22
方法 应用油藏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方法,研究二连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合理井网密度和油水井井数比目的 正确一连低渗透砂岩油藏目前井网的适应性,为开发调整提供依据。结果 在目前油价下,二连低渗透砂岩油世故共 有18-32口加密的可能,当油价上升后,可加宓同井数增加;各人合理的油水井井数比为2:1左右,个别断块接近3:!;针对井网的实际情况,对井网部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作局部加密调整,但调整余地小;注采井数  相似文献   

9.
安塞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重复压裂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初次水力压裂后产生的支撑裂缝周围会形成诱导应力场,进而改变原始地应力场,从而导致重复压裂的启裂改向,其延伸方向依然取决于地应力状态。通过改变围压条件进行的水力压裂模拟实验证实了重复压裂造新缝的可能性。安塞油田采用了重复压裂工艺,在老裂缝重张过程中加入暂堵剂进行封堵,形成高压环境,产生新裂缝并沟通部分天然微裂缝,随后加入支撑剂构建新的高导流裂缝体系,使泄油面积大大增加。现场试验的裂缝监测和效果分析资料证实产生了新裂缝。  相似文献   

10.
影响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红岗油田影响重复压裂效果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套低渗透油田重复压裂选井选层及压裂工艺设计原则,经过多年现场生产实践验证,不断完善提高,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以及在地质与工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新的思路,可供其它油田压裂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462井低渗透砂岩储层为例,制定出低渗透砂岩储层分步溶离酸化的改造技术,并且对其改造过程进行现场跟踪,最后做出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乾安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学  姚飞  张顺 《特种油气藏》2011,18(4):117-120,141
吉林油田在储层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室内进行了现场二开钻井液体系的损害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现场二开钻井液体系对乾安地区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损害程度为34.52%,以液相损害为主,并且存在严重的水锁损害。因此,减轻低渗透砂岩储层的损害程度重点是控制钻井液滤液侵入。根据d90暂堵理论及防水锁技术对现场二开钻井液体系进行了优化,加入屏蔽暂堵剂后的钻井液对岩心的损害程度降低了16.25%,优选的新型防水锁剂可使钻井液对岩心损害程度减少5%左右,能够有效保护低渗透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13.
酸化是油气田增产、注水井增注的重要措施。针对新立油田低孔、低渗,富含黏土矿物等特点,在充分了解储集层特征和伤害机理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出了适合该区低孔低渗砂岩油藏的2套酸液配方体系,该体系具有较高的黏土矿物溶蚀率,具有很好的缓速性能,能够达到深部酸化,从而实现对油气藏的有效改造,达到增储上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低渗砂岩油藏压力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压力敏感性对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损害程度主要由储集层岩石本身的特性决定。储集层岩石颗粒和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分布,以及储集层的孔隙结构和喉道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和决定储集层压敏损害大小的内在因素。利用天然岩心进行压力敏感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裂缝比孔隙的应力敏感程度要强得多,应力卸载后裂缝的渗透率恢复率不超过27.8%,孔隙性岩样的渗透率恢复率可达到原先的94.8%。最后分析了压力敏感性伤害的原因及其对注采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砂岩油气藏裂缝综合预测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低渗透砂岩储层中裂缝既是储油空间,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对储层裂缝的描述和预测是其开发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单一研究方法不能满足精细预测的需要,迫切需要将各种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指导勘探开发的目的.以东濮凹陷户部寨气田为例,综合运用岩心描述、镜下观察、测井综合指数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应力应变分析、裂缝开启性分析等方法,对沙四段低渗透致密储层裂缝的分布规律及开启性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摘要方法综合分析我国十余个低渗透油藏的毛管压力曲线和相对渗透率曲线,J(Sw)函数及Wylie和Gardner公式,求出不同渗透率油藏的理论相对渗透率曲线。目的总结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为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结果低渗透油藏中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残余油饱和度及共渗点与储层渗透率有一定的关系,即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孔隙度、束缚水饱和度增大,残余油饱和度减小,油水两相共渗区的范围变窄。结论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定的特征,即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急剧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变化不大。利用本文所采用的方法可为理论模型模拟计算(动态预测和储量计算)提供输入数据  相似文献   

18.
留西砂岩油藏具有储层渗透性差、层数多、厚薄不均,且层间矛盾突出等特点。油藏投入开发后,由于注水井吸水困难,导致储层供液能力差,大部分油井处于低产低效开发。采取全井笼统压裂增产措施,不能达到选层、分层改造的目的。针对上述问题,研制出低伤害压裂液和配套工艺,在实施油井多层压裂改造时,通过优选压裂层位,采取不同的压裂工艺组合,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