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渤南油田义11井区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严重,进入特高含水期后,注采矛盾突出,自然递减率达到14.8%,产量快速下降。为减缓递减,改善开发效果,开展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针对主力油层主体部位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的状况,通过不稳定注水和优化油井采液强度,实现控水稳油;针对局部注采不完善,储量水驱动用程度低的状况,通过完善和恢复注采井网,提高储量水驱动用程度;对合采合注井,通过分层注水和封堵高含水层,减缓层间矛盾;对采出程度低,含水率低的砂体边部和非主力油层,通过储层改造、分层注水、单层开采等措施,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区块开发效果明显改善,年递减率下降至4.1%,基本保持稳定,采收率进一步提高,由30.7%提高到32.0%。  相似文献   

2.
针对文15块沙三上特高含水油藏精细描述及调整挖潜工作。通过分析反映该区不同类型油藏特征的多种参数及评价指标。利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储能参数、单渗砂层厚度、油层有效厚度、砂地比、孔隙度、泥质含量、渗透率及其他非均质性定量评价指标。在该区沙三上油藏建立起综合评价参数、标准和权系数。利用灰色理论综合上述储层渗流、储集特点及含油气与非均质的多种信息。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描述。从不同角度分析并阐明了该区不同类型储层的静态质量.有效地控制和划分油藏开发的主力层位以及类型、质量好的优质储层规模及范围。通过沙三上2^2层段储层综合评价与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对比分析.阐明了剩余油集中富集在优质储层分布范围的主要断裂边缘附近、断裂遮挡注采不完善地区或断鼻上倾方向。这些主力油层中静态质量好的Ⅰ、Ⅱ类储层在特高含水期油水动态变化受断层封闭遮挡及油层起伏油水分异控制。油层动用差以致不动用,造成剩余油呈较大规模集中分布富集。形成了该区油田持续开发和进一步挖潜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杏北开发区主力油层和非主力油层中的厚油层,在基础井网综合含水909,6以上的情况下,仍存在基本未动用或动用不好的剩余油富集区。根据沓1~3区一、二次加密调整井水淹层资料统计,主力油层内平均有27.6%的未水淹、低水淹厚度,自gh 而上水洗程度减弱。剩余油垂向上多集中在正韵律厚油层顶部,平面上多分布在断层遮挡及注采不完善井区。挖潜难度较大,必须通过综合挖潜措施来改善基础井网开发状况。  相似文献   

4.
相对主力油层而言,非主力层因其含油面积小、厚度薄、产能低,在油田开发初期未被列为重点开发对象。但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主力油层进入高含水开发期,非主力油层逐渐转变为稳产的接替油层。以大情字井油田A区南部非主力层为研究对象,在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开展非主力层单独动用试验,落实非主力层产能及单独开发的可行性,通过充分挖掘非主力层的储量资源,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萨中油田非主力油层合理驱动压力梯度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萨中开发区层间非均质性突出,进入特高含水期开发面临着非主力油层动用难度大等问题.为实现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有效动用,改善其开发状况,必须认清非主力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非主力油层的动用程度.应用驱动压力梯度与注采压差的关系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推算出二类油层及三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研究结果表明:在井距为200 m时,二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为0.025 0~0.025 8 MPa/m,三类油层的合理驱动压力梯度为0.026 9~0.029 1 MPa/m.考虑到所建模型为均质模型,所以实际二类油层和三类油层的驱动压力梯度略高于此值.该研究为油田后期精细开发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阿南油田位于内蒙锡林浩特北约100km处,为一受构造控制的层状弱边水断块油藏,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主力断块含油井段长、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为提高开发效果,对油层厚度大、具备细分层系的主力区块,进行细分开发层系调整。评价认为阿南低渗透油藏主力断块细分4套至5套层系,每套层系控制7~8个小层,油层厚度12~15m时开发效果最佳。方案实施后,提高了储量的动用程度和油藏的水驱程度,开发效果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B区纯油区三次加密井开采现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到自然递减大、含水上升快仍然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变化大的单井进行认真分析,认为S组薄差层及表外储层在原井网动用较好,含水级别较高,P组非主力油层和主力油层的河间砂动用较差,含水级别较低,同时也认识到通过注采系统调整改善注采不完善区块的开发状况,对三次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濮53块是一个多油层非均质的油藏,由于层间强烈的非均质性和长井段大渗透率级差多油层合采合注,导致Ⅰ类主力油层采出程度高、水淹严重,Ⅱ、Ⅲ类非主力油层水驱动用低、采出程度低.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精细描述和油藏剩余油分布精细研究,依靠多元化的分层配套挖潜技术,在濮53块细分了Ⅰ类层和Ⅱ、Ⅲ类层的注采井网,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了Ⅱ、Ⅲ类层的水驱控制储量和动用储量,从而提高区块的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阿南油田位于内蒙锡林浩特北约100km处,为一受构造控制的层状弱边水断块油藏,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断层发育,构造破碎、主力断块含油井段长、储层物性差,非均质严重。为提高开发效果,对油层厚度大、具备细分层系的主力区块,进行细分开发层系调整。评价认为阿南低渗透油藏主力断块细分4套到5套层系,每套层系控制7-8个小层,油层厚度12-15m时开发效果最佳。方案实施后,提高了储量的动用程度和油藏的水驱程度,开发效果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10.
C油田C55区块是典型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目前处于一次井网加密后的中高含水开发阶段,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层间矛盾较为突出,层间干扰型和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富集.目前尚缺乏有效动用低渗透储层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的水驱挖潜方法.通过检查井岩电对应、加密井测井水淹解释和注入剖面资料发现该区块5个主力油层存在发育上、下2个砂体的情况,为此应用河道砂体精细解剖技术进行储层细分,将层内矛盾转化为层间矛盾,使高水淹韵律顶部型剩余油转化为层间干扰型剩余油,通过注水井的精细分层调整,改善了层间动用状况,提高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1.
哈拉哈塘地区是塔里木盆地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区。随着勘探的不断深入,大量的油气资源被发现,但也出现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不明确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以哈拉哈塘油田哈11井区为例,对其油气藏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研究。哈11井区分为哈11和哈12共2个缝洞带,哈11缝洞带整体上出油,钻井成功率高,高产井较多,而哈12缝洞带钻井成功率较低,低产井和水井所占比例较大。对研究区的断层、构造、地层、流体性质变化特征以及储层类型等分析表明,其油气成藏受断层、构造位置和储层类型控制。虽然哈11和哈12缝洞带具有相似的构造、地层和流体性质变化特征,油气相态均为未饱和油藏;但哈11缝洞带主要受控于北西向早—中加里东期大型走滑断层及其伴生小型断层,而哈12缝洞带主要受控于北东向早—中加里东期大型走滑断层及其伴生小型断层,且构造位置和储层类型也对油气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葡西油田油水层识别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葡西油田葡萄花油层以油水同层为主,油水分布复杂,储层类型多样,给测井解释油、水层带来较大难度。测井响应机理研究表明:储层高含泥、高束缚水饱和度和薄层、薄互层是形成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原因;而储层致密、舍钙、舍残余油是形成高电阻率水层的主要因素;此外,油藏被破坏造成油水呈非均质分布,致使储层产油、产水交替出现。通过储层“四性”(指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关系研究,应用细分层交会图版法、曲线形态对应性分析方法采综合识别油、水层。经试油、生产动态资料检验,综合解释符合率在8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春光油田春17区白垩系主要为特、超稠油油藏,油层具有埋藏深、厚度薄、岩性复杂、识别难度大的特征。根据春光油田以往的电性识别标准难以有效地刻画油层的厚度,主要原因是该区储集层中钙质砂岩极为发育,胶结致密,电阻率较油层高(最高达6Ω·m),仅仅利用电阻率大小识别油层与地下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根据钻井取心以及岩样分析结果,利用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结合试采情况,建立了油层识别图版,利用该图版能够较好地判断油层、干层和水层。  相似文献   

14.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低阻油层研究与挖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东油田北部地区馆下段和东营组低阻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主要表现为电阻率低、感应电导率高,利用传统方法进行测井解释时,低阻油层往往被解释为水层或含油水层而被漏掉。通过对低阻油层的成因分析,利用钻井、测井、取心、试油试采及生产动态等数据,在地质条件约束下,动静态相结合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确立了低阻油层的电性界限,有效地提高了对低阻油层的识别能力,在老井挖潜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水中悬浮固体颗粒对储层损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回注污水中悬浮固体颗粒的大小对储层渗透性的损害一直是油田十分关心的问题。通过压汞资料获得阿南、哈南油田砂岩储层岩石的孔隙喉峰为 4.0~6.2 μm;通过不同粒径的回注污水模拟了对岩心渗透率的损害,当 1/12 ≤ Df/Dp ≤ 1时,损害最严重;当Df/Dp ≥ 2/3时,存在较大损害;当Df/Dp ≤ 1/8时,损害较小。同时根据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认识,特别是比 1/3更严格的 1/7"架桥准则",结合阿南、哈南砂岩油藏孔隙结构特征和低渗、特低渗的具体情况,建议阿南、哈南回注污水中悬浮固体颗粒应重点处理的范围为 0.5~7.8μm。  相似文献   

16.
涠10-3北油田是一个小型碳酸盐岩潜山油藏,弹性水压驱动类型,底水能量充足,利用天然能量可以不注水开发油田。其开发动态特征:底水锥进,油井过早见水,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迅速下降,没有稳产期;含水上升速度及产量递减率随采油速度增大而增大;不能以加大生产压差来增加采液量;具同一压力系统及同一油水界面。水驱曲线法计算,目前可采程度低,仅14%。产量过大,超过极限产量是油井提前见水的主要原因。建议控制油井产量在极限产量的30.0%~50.0%,采油速度以2.0%为宜,油层射开程度10.0%。  相似文献   

17.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油田N1油藏低阻油层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电阻率油层与邻近水层或泥岩层的电阻率值极为接近,给油、水层识别造成困难,因此,低电阻率油层的评价是当前测井解释方面普遍关注的难题。狮子沟N1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发现部分低阻油层,这些油层电阻率指数小于3,电阻率只有2.2 Ω·m(中40井Ⅱ-37),而水层最高的电阻率是4.9 Ω·m(中11井Ⅱ-11),平均电阻率为2.74 Ω·m;由于油、水层电阻率十分接近,这类油层很难识别。通过目前的试采资料,分析了引起该油田低阻的可能原因,主要有:①储层岩性细;②泥质含量高,储层岩石阳离子交换量大;③油藏幅度低,油水密度差小,含油饱和度低;④地层水矿化度高;⑤受断层的影响,储层孔隙结构复杂。按常规的解释标准和解释图版对低阻层进行解释,无法区分油层和水层。建议对该油藏进行深入研究和试油,开展高压物性实验,建立起新的解释模型,使该油藏能够得到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低阻油层成因机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压汞曲线、含油饱和度及矿化度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2低阻油层的形成机理进行了详细研究。长2油层组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有3个方面,即:高束缚水饱和度、低含油饱和度及高矿化度地层水。孔隙结构复杂、高岭石晶间微孔发育及细粒岩石骨架,造成喉道偏细、孔喉半径小,形成高束缚水饱和度;低幅度构造背景、低油柱高度及低油气充注程度,是造成油层低含油饱和度、油水分异差的主因;高矿化度的地层水,降低了油层与水层的电阻率对比度。根据研究区长2地化热解参数统计,结合试油资料及测井孔隙度数据,建立了热解参数轻质油含量与孔隙度的关系图版,以此判断油层、油水同层、水层和干层。  相似文献   

19.
孙加华 《断块油气田》2013,20(4):430-434
Toson-Uul油田属于复杂断陷盆地,查干组油层为一套近岸水下扇沉积背景下的含凝灰质储层,油藏具有断块构造破碎、储层发育不稳定、岩性复杂、物性差等特点。文中应用油藏描述方法,分析了该油田的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通道,构造、断层对成藏和油气分布起决定性作用,沉积相对油气平面和纵向分布范围和油层发育程度起到一定控制作用,储层物性直接控制油气储量及产能。通过油水分布主控因素研究,为该油田各类地质方案编制提供了可靠依据,对认识同类油田油水分布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纯梁油田低渗透油藏伤害机理及解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纯梁油田多为低渗透油藏,突出的地质特征是油层多且单层薄、物性差、岩性复杂、非均质性严重,在钻井、完井、采油、注水、修井作业等过程中,油层污染严重,注采压差大,单井产量低.分析认为,纯梁油田储集层损害的因素主要有3方面:储集层物性、外来流体及不合理的改造措施.针对储集层特点及损害机理,研制出了低伤害综合解堵剂CJD)-1,室内性能评价及现场试验均表明,该解堵剂解堵效率高,具有深穿透特性,且对岩石骨架伤害小.该解堵剂已现场推广应用油井9井次,水井10井次,有效率为100%,有效期长(据2005年5月至2006年8月间资料统计,平均有效期在200 d以上),有效期内油井平均单井增油481.3 t,水井单井增注7 441.2 m3,增产增注效果显著.表8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