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秀梅 《包头钢铁学院学报》2000,19(3):244-246
应用疲劳试验研究了Ce的加入对铝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在加载和观察同时进行的情况下,翔实地记载了裂纹萌徨、扩展、失稳的全过程,应用损伤力学的观点分析了试验结果,在所定义的损伤定量的基础上,通过显微硬度试验,印证了损伤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Ce的加入细化了铝合金的晶粒强化晶界,增强了宏观韧性,裂纹扩展减缓,疲劳寿命增加1倍以上。 相似文献
2.
采用楔形试样等温压缩,结合计算机模拟和现代冶金分析技术,研究了变形参数(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对LD10铝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晶粒呈现细化的趋势,试样硬度逐渐增大;在(350~410)℃.形变强化起主导地位,硬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410~470)℃范围内.逐渐出现固溶现象且有时效析出。试样硬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依据实验结果,可对LD10塑性加工时的微观组织及性能进行预测及控制,同时为实现铝合金组织控制变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冷变形CrMo钢系列温度退火后的组织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球化退火CrMo钢进行了冷形变、性能测试及TEM组织观察。结果表明:形变量为29.3%的冷变形合金,再结晶温度为600℃;该合金经不同的温度退火,在300℃出现峰值强度,其中高密度位错缠结束集形成的亚晶是产生峰值强度的主要原因:随退火温度提高,发生亚晶合并长大,晶界面积减少,因而使强度降低,塑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张庆安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1996,13(1):61-63
研究了微量Zr对Cu-Zn-Al合金再结晶规律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合金中添加0.24%Zr再结晶温度升高,晶粒明显细化,但β相的含量也增多,使冷变形能提高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AA5182-O铝合金进行与轧制方向成0°、45°、90°3个方向的单向拉伸试验,利用拉伸数据求得该材料的Swift本构方程,并将方程曲线和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同时在胀形试件长度分别与轧制方向成0°、90°角度时,对板料AA5182-O铝合金进行胀形试验,对其成形极限进行测量。研究表明:Swift本构方程能够很好地表示AA5182-O铝合金材料的流动性能,方程曲线和实验曲线十分吻合;AA5182-O铝合金0°轧制方向的成形极限曲线要高于90°轧制方向的成形极限曲线,同时材料的成形极限曲线的最低点发生了右移,出现在第一象限。 相似文献
6.
对Fe-50%Ni合金进行50%冷剧烈变形处理,同时变形前后进行适当氢气保护热处理。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软磁测量系统对不同处理方式软磁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发现,Fe-50%Ni合金软磁性能比较低,经过50%冷剧烈变形的合金磁滞回线圆润,磁性能有所下降,但经氢气保护热处理后可获得粗大的等轴状晶粒,磁滞回线变得修长,表现出优良的软磁性能。 相似文献
7.
变形温度,变形程度与退火方式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晓卿 《太原工业大学学报》1997,28(3):23-26
文章采用金相跟踪法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及随后的退火方式对TC11钛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11):93-96
研究热变形和冷变形对5456铝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索发现,热变形可以显著降低β相尺寸,随着冷变形率的增大,5456铝合金的耐晶间腐蚀性较好,可以达到介敏感级,而剥落腐蚀性下降明显.测试结果对船舶用高镁铝合金的应用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楔形试样等温压缩,结合计算机模拟和现代冶金分析技术,研究了变形参数(变形温度、变形程度)对LD10铝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温度下,随着变形程度的增加,晶粒呈现细化的趋势,试样硬度逐渐增大;在(350~410)℃,形变强化起主导地位,硬度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410~470)℃范围内,逐渐出现固溶现象且有时效析出,试样硬度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依据实验结果,可对LD10塑性加工时的微观组织及性能进行预测及控制,同时为实现铝合金组织控制变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铝合金变形抗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应变速率凸轮式形变压缩试验机试验了四种铝合金材料的变形抗力,分析了应变率和应变速率对变形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应变的增加,变形抗力以近似幂函数关系增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简单、适用的变形抗力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2.
热变形对2618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模拟变形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热压缩变形对2618合金中Al9FeNi相形态和尺寸的影响。在Gleebe-1500热模拟机上,对2618合金在温度为400~470℃,应变速率为0.01~1s^-1,变形程度为20~60%的条件下,进行高温压缩变形热模拟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的高温变形均可使针状共晶Al9FeNi相碎化,而对初晶Al9FeNi相,只有在较大变形量下才能碎化;在热变形温度为400℃,应变速率为1s^-1,变表量为60%的热模拟实验条件下,不仅共晶Al9FeNi相得到明显破碎,而且初晶Al9FeNi相也得到一定程度的破碎。 相似文献
13.
对厚度20,42 mm的热轧Q355B钢板进行冷弯变形加工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谱仪(EDS)和ASPEX扫描电镜对Q355B热轧板开裂试样的宏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及非金属夹杂物特征进行表征分析,对照GB/T 34474—2017《钢中带状组织的评定》B系列标准,对铁素体(F)、珠光体(P)带状组织进行评级界定,研究板厚和组织结构对Q355B热轧板冷弯变形加工开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冷弯变形加工过程中,厚20 mm热轧板下表面开裂,主要是沿轧向分布大于3.5级的F和P带状组织造成的;厚42 mm的热轧板沿轧厚方向几乎完全开裂,这是由于钢板表面断口附近组织主要由贝氏体(B)与马奥岛(M–A)组成,下表面在冷弯过程中承受较大的拉应力,在强拉应力与表面硬组织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应力集中所致;Q355B钢板厚度方向不同截面组织主要为级别大于3.5的F+P带状组织及B和M–A等硬相,组织特征是钢板冷弯变形加工过程中开裂的内因,尺寸较大的非金属夹杂物是开裂的诱因。 相似文献
14.
针对7055铝合金在批量生产时存在稳定性差的实际问题,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等对该合金普通半连续铸造铸锭和低频电磁铸造铸锭组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频电磁铸造可显著细化7055铝合金普通半连续铸造组织,并使非平衡结晶相的尺寸明显减小且使合金中片层状共晶体和A17Cu2Fe相的含量减少.同时,低频电磁铸造比普通半连续铸造合金中所含低熔点共晶产物少且溶解较快,故采用低频电磁铸造的合金在相同均匀化温度下均匀化所用的时间较少,对提高生产效率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拉伸变形对AA6016铝合金汽车外板再结晶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冲压成形工艺,研究了不同拉伸形变量对T4P态AA6016冷轧薄板再结晶、析出行为、烘烤硬化性及断裂方式的影响规律.采用与气垫炉生产线类似的新型热处理设备,对合金进行固溶处理,预时效后室温停放,获得T4P态合金.以单向拉伸模拟板材局部冲压成形过程,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合金再结晶组织、拉伸断口以及位错进行观察,并结合DSC测定和拉伸性能测定,对合金析出行为及力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随拉伸形变量增加,局部晶粒有被拉长的趋势;形变可抑制GP区溶解,并促进强化相析出;烘烤硬化性随形变增加而减弱;形变较小时,烘烤前后断裂方式均为塑性断裂,而形变较大时,烘烤前合金更加趋向于解理断裂,烘烤后解理断裂趋势减弱. 相似文献
16.
17.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11):73-77
以铝合金薄侧壁件铣削加工变形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铣削力与铣削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模型,揭示了铣削加工变形随各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铣削变形与各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从而实现铣削加工工艺参数的优选,简化加工工序,提高金属切除率,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8.
含Sc铝镁合金超塑变形行为与显微组织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含微量Sc元素的Al-Mg合金然超塑变形过程中的力学行为和显微组织,结果表明:合金可在较宽温度和应速速度内获得良好的超塑性,在温度为520℃,初始应变速度为1.67×10^-1s^-1条件下拉伸变形时最大延伸率可达到396%,显微组织分析发现,合金的超塑性效应是由变形初期的动态再结晶产生,其超塑变形过 为亚晶超塑性阶段、过渡阶段和细晶超塑性阶段。 相似文献
19.
20.
对7050铝合金进行硬度测试、腐蚀性能测试和透射电子显微分析(TEM),研究了单级时效处理对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7050铝合金具有较强的时效硬化效应。单级时效温度由120℃升高到160℃时,合金时效硬化速度显著加快,合金进入峰时效状态所需时间显著缩短,但合金的峰值点的硬度降低。时效处理后合金晶内析出了大量的尺寸细小的η'相,弥散分布在基体中。合金晶界处析出了粗大的平衡相,成分为MgZn_2,PFZ出现。随着时效温度的升高,合金晶间析出相连续且粗大,PFZ宽化,合金的抗晶间腐蚀性能持续下降。对于剥落腐蚀来说,合金的腐蚀程度不仅与晶界结构有关,还与晶界数量有关,温度上升,合金晶粒尺寸迅速增大,晶界数目显著减少,二者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合金的抗剥落腐蚀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