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精、红枣为主要原料研究黄精红枣酸奶的工艺配方,以感官评分为标准,选取黄精液添加量、红枣液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奶粉添加量及发酵时间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选择黄精液添加量、红枣液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和奶粉添加量4个因素设计响应面试验,通过感官评分研究4个因素对黄精红枣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确定黄精红枣酸奶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方为:黄精液添加量30.6 g/L、红枣液添加量36.2 g/L、木糖醇添加量8.7 g/L及奶粉添加量162 g/L,最终感官评分为92.18分,与预测值较接近。  相似文献   

2.
抹竹是一种以特种竹叶为原料创制的色泽翠绿、质地细腻的超微粉末,本研究将其应用于3类食品的加工中,即蛋糕、酸奶和牛轧糖。通过感官评价和喜好度测试,确定了抹竹在蛋糕中的适宜添加量(质量分数)为4%(以面粉质量计),在酸奶中的适宜添加量(质量分数)为1%(以酸奶质量计),在牛轧糖中的适宜添加量(质量分数)为5%(以棉花糖质量计)。以市售一级抹茶为参照,同为4%的添加量下,抹竹蛋糕的感官品质和结构优于抹茶蛋糕。此外,抹竹和抹茶的添加均延长了蛋糕的货架期。通过感官评价、流变学测试、乳清析出率和持水率的测定,抹竹酸奶表现出比抹茶酸奶更稳定的产品性能,且大众接受度比抹茶酸奶高出41.7%。抹竹和抹茶在牛轧糖中应用的结果表明,二者都具有均匀的质地和清香的风味,但抹竹牛轧糖的色泽更加翠绿诱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在蛋糕、酸奶和牛轧糖中添加适量的抹竹和抹茶,在赋予产品绿色健康概念的同时,抹竹具有完全可与抹茶媲美的工艺适性、且在产品色泽和清香风味上更具优势,是一种标准意义上的天然、绿色的食品功能配料或膳食补充剂。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以富含纳豆激酶(NK)的纳豆豆浆和复原乳为主要原料,研制富含NK的抹茶纳豆酸奶。分别探究纳豆豆浆、白砂糖、抹茶粉添加量、乳酸菌接种量对富含NK抹茶纳豆酸奶感官评分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富含NK抹茶纳豆酸奶发酵工艺,并对富含NK抹茶纳豆酸奶的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富含NK抹茶纳豆酸奶最适发酵工艺条件为:纳豆豆浆添加量6%,白砂糖添加量8%,抹茶粉添加量0.7%,乳酸菌接种量0.3%。在此优化条件下,酸奶的感官评分为88.6分,脂肪、蛋白质、非脂乳固体含量、酸度、NK活性及乳酸菌数分别为3.15 g/100 g、3.08 g/100 g、8.25 g/100 g、82 °T、688.6 U/mL、5.8×108 CFU/mL。其各品质指标均符合国标GB 19302—2010《发酵乳》要求,且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4.
抹茶牛奶饮料配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糊数学分析法对抹茶原料进行筛选,以奶粉、抹茶为主要原料制成蛋白含量为2.0 g/100 g的抹茶牛奶饮料。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添加比、白砂糖添加量、抹茶添加量、稀奶油添加量、复配增稠稳定剂添加量对感官评价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最佳配方:全脂奶粉和脱脂奶粉添加比为4.3:1,白砂糖添加量为6.16%,抹茶添加量为0.81%,稀奶油添加量为0.5%,复配增稠稳定剂添加量0.19%,验证实验的感官评分为85.1分。对最优配方所得抹茶牛奶饮料进行139 ℃ 4 s的超高温杀菌,微生物检测结果合格,蛋白质含量为2.0 g/100 g,固形物含量为12.5%,pH为6.85。所得抹茶牛奶饮料颜色淡绿,香味醇厚,甜度适宜,口感细腻。货架期口感品评和稳定性观察结果表明,产品可以满足6个月保质期。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2):131-134
菊粉是一类天然果聚糖的混合物,具有膳食纤维和益生元的双重功效。实验以脱脂奶粉为原料,以木糖醇为甜味剂,通过添加不同量的菊粉加工凝固型酸奶,研究菊粉的添加量对酸奶发酵的速度、产酸量及产品的持水性、质构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菊粉添加量的增加,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添加的质量分数为2%~4%时,产品的品质最好。因此最终确定低糖低脂酸奶加工的工艺参数为:木糖醇7%、发酵剂菌粉1g/L、发酵时间4~4.5h、菊粉添加的质量分数为2%~4%。  相似文献   

6.
以牛乳为主要原料,木糖醇、无花果、桑葚为辅料,研制木糖醇无花果桑葚果粒酸奶。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响应面法结合模糊数学法对酸奶制作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发酵剂接种量0.3%,发酵时间10 h,无花果桑葚果粒添加量9%,木糖醇添加量3%,在此条件下生产的无花果桑葚果粒酸奶清新甜香、酸甜可口、爽滑细腻,感官评分最高,可达90.75分。对木糖醇无花果桑葚果粒酸奶建立模糊数学综合感官评价方法,其感官评分结果与响应面优化的结果基本一致,模糊数学法可作为木糖醇无花果桑葚果粒酸奶感官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龙眼果肉乳酸菌发酵液为主要基料,以稳定性和感官评价两个指标加权得到的综合评分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优化方法,确定浑浊型龙眼乳酸菌饮料的较佳原辅料和复合稳定剂配方。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浑浊型龙眼乳酸菌饮料综合得分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糖酸比、果胶添加量、海藻酸钠添加量、黄原胶添加量。研究确定主要原辅料配方为木糖醇添加量3.00%,复合酸添加量0.15%;复合稳定剂配方为果胶添加量0.04%,海藻酸钠添加量0.30%,黄原胶添加量0.02%。在该配方下饮料的离心沉淀率为7.36%,感官评分为89.3,综合得分为98.97。  相似文献   

8.
以菊粉、山药粉和脱脂牛乳为原料,研究了菊粉山药酸奶的发酵工艺。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进行分析,优化了菊粉、山药粉、木糖醇和发酵剂接种量,最终得出菊粉山药酸奶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菊粉添加量0.8%、山药粉添加量0.5%、木糖醇添加量10%、发酵剂接种量0.5 U/L,以此条件发酵出的菊粉山药酸奶感官评分为92.66分,与预测值93.19分较一致。  相似文献   

9.
以辣木叶、富硒酵母、全脂奶粉等为原料,研制一款辣木富硒低糖酸奶。以感官评分和持水度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优化辣木富硒低糖酸奶的工艺条件,并检测酸奶的理化指标、乳酸菌总数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辣木富硒低糖酸奶的最优配方为:辣木叶提取液添加量为15%,富硒酵母添加量为0.04%,低聚果糖添加量为2.1%,木糖醇添加量为4.5%,全脂奶粉添加量为16%。辣木富硒低糖酸奶的最优发酵工艺为:接种量为0.10%,发酵时间为8 h,发酵温度为42℃。此条件下生产的酸奶,其酸度为109.1°T,持水度为82.62%,蛋白质含量为4.10 g/100 g,硒含量为0.301 4 mg/kg,总抗氧化能力为5.43 U/mL,乳酸菌总数数为1.4×10~9CFU/mL。辣木富硒低糖酸奶具有独特辣木香气,奶香协调,口感宜人,并符合富硒产品的要求、达到发酵乳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柠檬抹茶蛋糕的制作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感官评价为指标,确定出柠檬抹茶蛋糕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柠檬抹茶蛋糕的最佳制作工艺为450 g面粉中,抹茶粉添加量40 g,柠檬汁添加量20 g,面火160℃/底火180℃。该工艺条件下制作的蛋糕口感柔软,而且弹性十足,无裂缝,茶香怡人,清甜爽口。  相似文献   

11.
选用大豆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燕麦大豆酸奶配方,通过对其pH、酸度、可溶性固形物、持水 力及感官品质的评定,研究燕麦、发酵剂、稳定剂、低聚木糖添加量对大豆酸奶pH、可溶性固形物和感官等品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燕 麦添加量对结果影响最大,其次为发酵剂,且两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 最佳燕麦大豆酸奶配方为燕麦添加量6 g/mL,发酵 剂添加量0.6 g/mL,稳定剂添加量1.8 g/mL,低聚木糖添加量4.2 g/mL。 在此条件下制成的燕麦大豆酸奶品质最佳,感官评分为90分。  相似文献   

12.
以牛奶、山葵为主要原料,以发酵周期和感官品质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分析新鲜山葵液添加量、果胶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对酸奶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山葵酸奶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新鲜山葵液添加量(A)、白砂糖添加量(C)、发酵剂接种量(D)是影响酸奶感官评分的显著因素,果胶添加量(B)的影响不显著。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山葵酸奶最佳工艺条件为新鲜山葵液添加量6.00%,果胶添加量0.16%,白砂糖添加量6.68%,发酵剂接种量4.23%。在42℃下发酵5h,制得的酸奶组织结构均匀、风味良好、口感细腻、有山葵特有的香气。  相似文献   

13.
以兰州鲜百合、鲜牛奶为主要原料,通过感官评价以及对酸度、黏度、持水力、质构性质等指标的测定,重点探讨了百合熟制方式、发酵剂添加量、发酵时间、蔗糖添加量、百合添加量等因素对百合酸奶品质的影响。实验表明,百合添加量影响到酸奶的口感、组织状态、黏度、持水力及质构特性。通过正交实验筛选出最佳条件:蔗糖添加量7%,百合添加量8%,发酵时间4h,发酵剂添加量0.05g/L。  相似文献   

14.
以牡丹花纯露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白砂糖添加量为单因素指标,牡丹花纯露酸奶的酸度、pH、持水力、质构特性及感官评分为考核指标,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牡丹花纯露酸奶发酵配方进行优化,并对产品的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牡丹花纯露酸奶的最佳发酵配方为牡丹花纯露添加量4.0%,发酵剂接种量0.2%,白砂糖添加量7%,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牡丹酸奶的感官评分为96分,与预测值(96.242分)相近;牡丹花纯露酸奶的硬度3.892 N,弹性0.9985 mm,胶黏性3.275 N,凝聚性0.851,粘度1.43 mJ,均优于未添加牡丹花纯露的酸奶;牡丹花纯露酸奶持水力为81.5%,pH4.23,蛋白质含量3.01 g/100 g,脂肪含量2.88 g/100 g,酸度78.85°T,乳酸菌数为1.5×108 CFU/mL,大肠杆菌未检出,检测结果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牡丹花纯露酸奶(浓度为25 mg/mL时)对DPPH和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63.2%、59.5%,抗氧化能力显著优于原味酸奶。牡丹花纯露酸奶具有更好的品质和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燕麦粉和鲜牛乳为主要原料,7%的木糖醇为甜味剂,研制了一种保健型酸奶-凝固型燕麦发酵酸奶。以产品感官质量和稳定性为评价指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了合理的配方和适宜发酵的工艺。结果表明:燕麦酸奶主要原料的最佳配方为:燕麦添加量1.5%、发酵剂接种量5%、发酵温度42℃、发酵时间4h。  相似文献   

16.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1):106-112
以未添加向日葵低酯果胶的酸奶为对照,研究了不同酯化度(DE)范围的低酯果胶对搅拌型酸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酯果胶能够有效改善酸奶的持水性、黏度、质构和感官评分;加入0.08%(m/v)的酯化度范围为30%左右的低酯果胶较空白对照样品,持水性提高了9.38%;而添加等量酯化度范围为35%左右的低酯果胶后,能够有效提高酸奶的黏度至2824cP,且相比其他低酯果胶,其对应酸奶的感官评分最高。实际生产中可根据产品需求,选择30%~35%酯化度的向日葵低酯果胶对酸奶进行结构状态和感官风味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有机生牛乳和有机白砂糖为主要原料,添加抹茶粉和益生元等配料共同进行发酵,研发抹茶益生菌有机酸奶产品,并对其贮存期品质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别考察抹茶粉添加量、菊粉添加量、发酵剂接种量和发酵时间对抹茶益生菌有机酸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抹茶益生菌有机酸奶的最优发酵工艺为白砂糖添加量8%、发酵温度42 ℃、发酵时间6 h、抹茶粉添加量0.09%、菊粉添加量1.5%、发酵剂接种量0.01%。在此优化条件下,抹茶益生菌有机酸奶感官评分为97分,酸度为78 °T,产品色泽明亮呈淡绿色、口感细滑、风味浓郁。  相似文献   

18.
黑木耳多糖凝固型酸奶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木耳多糖(Auricularia auricular polysaccharide,AAP)和纯牛奶为原料,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组成的混合菌为发酵剂,研究AAP凝固型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单因素实验探究蔗糖添加量、AAP添加量、明胶添加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发酵剂接种量对AAP凝固型酸奶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对AAP凝固型酸奶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酸奶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AAP固体酸奶的最佳发酵工艺参数为0.33%明胶、7.0%蔗糖、3.0%发酵剂、0.1% AAP、发酵时间6.9 h、发酵温度42℃。在此最优工艺下进行验证实验,得到的AAP凝固型酸奶的感官评分为(9.30±0.08)分,与预测值吻合;将其与普通酸奶的感官评分(8.83±0.12)分、持水力(63.83%±2.69%)和质构特性比较,AAP酸奶的持水力(72.14%±3.58%)和质构特性显著提高,感官评分更优;此外,AAP酸奶的游离氨基酸和胞外粗多糖显著(P<0.05)升高,脂肪含量(2.35±0.25 g/100 g)显著(P<0.05)低于普通酸奶(4.16±0.39 g/100 g),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因此,AAP凝固型酸奶具备开发成为一种新型功能性酸奶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花楸葡萄为原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花楸葡萄果汁的最佳配方,并对其进行感官评价。最优配方比例为:以花楸、葡萄为基准,花楸葡萄汁100 g,木糖醇添加量为10%,柠檬酸添加量为0.1%,水添加量为50%。用此配方生产的产品营养互补,口感香甜,味道浓郁,风味独特,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以车前子提取物为原料,研究车前子制备凝胶软糖的工艺,确定合理的原辅料配比。以凝胶强度、感官评分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产品配方。结果表明,影响车前子凝胶软糖品质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车前子提取物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低聚异麦芽糖添加量低脂果胶添加量。其最佳配方为:车前子提取物20%、低聚异麦芽糖40%、木糖醇20%、低脂果胶2%~3%。混合制备的凝胶软糖,口感良好,风味清香,弹性和咀嚼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