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采用动态(人工胃模拟系统,AGDS)和静态(振荡水浴)2种体外消化模型,分别对全麦面条的消化特性进行考察,探究不同消化模型在全麦面条消化特性研究中的差异,对消化过程中pH、胃排空情况、粒径变化、淀粉水解和蛋白质胃内降解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全麦面条在AGDS模型胃消化阶段的颗粒降解程度高于静态模型,这可能是由于AGDS模型对胃内机械力的模拟有利于促进全麦面条食糜的物理破碎。全麦面条淀粉组分在2种模型的胃消化阶段均发生少量水解,当小肠消化结束时,静态和AGDS模型的淀粉水解率分别为66.51%和53.49%。同时,全麦面条蛋白质组分在静态消化模型胃消化阶段的水解速度快于AGDS。  相似文献   

2.
研究体外消化对包埋葡萄皮花色苷(anthocyanins,ACNs)W_1/O/W_2型乳液控释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W_1/O/W_2型乳液粒径约为(149.33±1.44)nm,并且呈双峰分布,ACNs的包封率为(82.99±2.38)%。体外口腔消化对W_1/O/W_2型乳液液滴结构无明显影响。经口进入模拟胃消化后,W_1/O/W_2型乳液因蛋白质水解失去双层结构,释放的W1/O液滴聚集在一起而使粒径显著增加(P0.05)。经胃进入模拟肠道消化后,W1/O液滴破碎,平均粒径(d150 nm)显著减小(P0.05),此时具有最高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W_1/O/W_2型乳液能有效地保护ACNs免受体外口腔和胃消化的影响,并可靶向地在模拟小肠内传递和释放。  相似文献   

3.
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多糖,可与阴离子多糖结冷胶通过离子交联形成具有包埋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载体。探讨了水溶性壳聚糖替代天然壳聚糖制备结冷胶钙凝胶珠的可行性。通过测定包封率(EE)、载量(LC)以及牛血清蛋白(BSA)的累积释放率(RR)等指标,对该载体的包埋和释放性能进行了评价,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荧光显微镜等手段对比了水溶性壳聚糖和天然壳聚糖制备的凝胶珠在超微结构上的差异。配方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配方条件应为:0.5 g/100 mL水溶性壳聚糖,0.10~0.15 mol/L氯化钙,1.00~1.50 g/100 mL结冷胶,0.75g/100 mL牛血清蛋白,凝胶珠对BSA的包封率和载量分别可以达到83.05%和12.77%,并在模拟消化液中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钙、镁、钾、钠离子对结冷胶凝胶温度及强度的影响;不同浓度的结冷胶与离子对凝胶强度的影响;当钙、镁、钾、钠离子含量一定时,不同浓度的结冷胶对凝胶温度及强度的影响;钙离子和钾、钠离子对结冷胶凝胶是否有协同作用。结果表明,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凝胶温度先升高后降低,凝胶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离子含量很少或很多时,结冷胶的凝胶温度和强度都很低。凝胶强度和温度随着结冷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钙离子和钾、钠离子在促进结冷胶凝胶上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纳米乳液系统解决了生物活性分子在运输、传递过程中不稳定、易氧化,聚合或缩合、生物利用率低等问题.本试验利用壳聚糖包埋茶黄素制备纳米乳液,再通过体外模拟消化,对乳液进行乳滴粒径、Zeta电位和微观结构检测,探究其在各消化阶段的水解程度.结果表明,原始乳滴对茶黄素的包埋率为80.04%;在唾液消化中,液滴粒径、Zeta电位...  相似文献   

6.
利用质构仪质构剖面分析法(TPA)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对高酰基结冷胶凝胶特性的影响;明胶添加量对高酰基结冷胶凝胶特性的影响;以及三种钙盐和明胶对高酰基结冷胶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钙盐都可以提高高酰基结冷胶的凝胶强度。添加明胶可以提高高酰基结冷胶的凝胶强度、咀嚼性、弹性和内聚性。对比三种钙盐,添加乳酸钙的高酰基结冷胶-明胶复配胶凝胶特性最好。因此,适量的钙盐和明胶可以提高高酰基结冷胶的凝胶特性,为高酰基结冷胶在食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构建一种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含量较高,且具有一定谷物品质特征的淀粉微球,即能量缓释拟谷物淀粉微球。探究不同添加量的海藻酸钠、结冷胶、壳聚糖与马铃薯淀粉,对所构建微球中慢消化淀粉含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0.051 mol/L、结冷胶浓度0.047 mol/L及壳聚糖浓度0.014 mol/L时,制备的微球慢消化淀粉含量57.88%,而抗性淀粉含量较低。用月桂酸改性的马铃薯淀粉制备的微球,在具有高水平慢消化淀粉的同时,抗性淀粉含量大幅提高至31.49%。两种淀粉微球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膨胀性,而微球的汤液pH值较低,汤液干物质量和碘蓝值也明显低于大米和小米。此外,微球具有与小米相似的质构特性,可作为拟谷物食品食用。  相似文献   

8.
低质量分数结冷胶的流变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低质量分数(0.01%~0.25%)结冷胶(gellangum)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结冷胶溶胶(质量分数为0.01%~0.04%)的流变性质,考察了Ca2+质量分数及胶质量分数对结冷胶凝胶(0.05%~0.25%)的凝胶强度的影响以及Ca2+与K+在促进凝胶的协同作用.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0.01%~0.04%的结冷胶溶胶的流变学类型接近Cross模型,该体系具有剪切稀化性、触变性及屈服应力,且三者均随结冷胶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动态测量结果表明,上述溶胶是以弹性为主的粘弹性体系,弹性所占比例随结冷胶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结冷胶凝胶(质量分数为0.05%~0.25%)的凝胶强度随胶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增大;随Ca2+质量分数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Ca2+的最适用量为200~280mg/kg.Ca2+与K+对促进结冷胶凝胶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2):102-107
研究了以转谷氨酰胺酶和Na Cl为诱导剂,质量分数为3.5%的大豆分离蛋白和不同比例结冷胶混合体系的乳液凝胶特性,及凝胶在模拟胃肠环境下对油滴的缓释能力。结果表明:随着结冷胶比例的提高,混合乳液凝胶的断裂应力和断裂应变、持水力提高。结冷胶1.0 g/L时,乳液凝胶的弹性较好。结冷胶的添加,使得乳液凝胶油滴的缓释能力提高,初步判断在混合体系中,形成结冷胶和大豆蛋白的双网络体系,油滴可以被更加紧密地包裹于凝胶网络中。  相似文献   

10.
蛋白质-多糖凝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在稳定和传递生物活性物质、营养强化剂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该研究以乳清分离蛋白、高酰基结冷胶为原料制备热诱导混合凝胶,分析高酰基结冷胶对乳清分离蛋白-高酰基结冷胶混合凝胶的凝胶强度、保水性及显微结构等,揭示乳清蛋白-高酰基结冷胶凝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高酰基结冷胶促使蛋白质巯基暴露从而使凝胶形成稳定结构,提高混合凝胶的凝胶强度和保水性,且随着高酰基结冷胶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大,其质量浓度为4 g/L时,复合凝胶的凝胶强度最大,为26.97 g;保水性最好,为97.41%;透光率最低,为1.87%。温度扫描结果表明,增加高酰基结冷胶可以提高乳清分离蛋白的相转变温度,傅里叶红外光谱显示,乳清分离蛋白与高酰基结冷胶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扫描电子显微镜表明高酰基结冷胶诱导混合凝胶形成结构紧密的三维网络结构。该研究为拓展乳清分离蛋白和结冷胶的新型凝胶食品,提高传统食品的质量,改善食品的加工工艺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大豆分离蛋白为材料,通过在pH 2.0条件下调控大豆蛋白形成大豆蛋白纤维聚集体。采用标准的静态体外消化模型INFOGEST 2.0对大豆蛋白纤维聚集体进行体外模拟消化实验,并对不同消化时间的胃肠消化产物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动态激光散射仪(DLS)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对其分子质量、粒径及肽段组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豆蛋白纤维聚集体通过消化后被水解为小分子的肽,并LC-MS证实消化过程中肽段数量随着消化时间的增加呈阶梯式水解。本实验探究了大豆蛋白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的消化特性,这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植物蛋白在人体中的消化方式及其对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12.5%、25%、50%浓度咖啡对咖啡牛奶体系稳定性以及消化行为的影响,采用Turbiscan Lab多重光散射仪、马尔文纳米粒度/电位仪、共聚焦显微镜等仪器及体外模拟胃、肠消化等手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咖啡浓度升高,体系稳定性指数(TSI)在1 h内从1.2升至2.1;平均粒径从306 nm升至643.6 nm,且粒径分布由单一峰变为双峰;电位值降低了6。体外模拟胃、肠消化过程中,不同咖啡浓度体系的蛋白电泳条带无显著差异(p>0.05),但25%、50%浓度咖啡体系在1 h胃消化阶段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油滴聚集。咖啡浓度升高导致体系稳定性下降,胃消化阶段油滴聚集,但对体系中蛋白的消化无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甲鱼蛋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SGTLLHK为研究对象,评价胃肠消化对SGTLLHK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SGTLLHK的消化特性及其产物;最后通过制备牛乳外泌体和固体脂质纳米颗粒(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SLN)包埋SGTLLHK,测定颗粒特征(微观结构、Zeta电位、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PDI)),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考察包埋率及在胃肠道环境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经胃消化后原肽SGTLLHK完全被降解,从消化产物中共鉴定到2 条肽段(SGTLL、GTLL);进一步经肠消化后GTLL被完全降解,仅剩产物SGTLL。SGTLLHK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在胃消化后显著上升,而在肠消化后显著下降,且低于原肽的抑制能力。SGTLLHK被成功包埋于外泌体、SLN中,其中外泌体包埋体系具有高度稳定性(粒径(125.87±2.66)nm,PDI 0.17±0.01),经胃肠消化后,SGTLLHK-外泌体颗粒体系保留率为72.52%,SGTLLHK-SLN保留率为48.43%,表明两者均能保护大部分原肽不被胃肠消化酶降解,且外泌体的保护作用优于SLN。  相似文献   

14.
通过激光粒径分析仪检测分析卡拉胶、黄原胶、瓜尔豆胶以及结冷胶这四类稳定剂单独或复配对黑米乳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0.08%结冷胶+0.02%黄原胶、0.09%结冷胶+0.01%卡拉胶、0.08%瓜尔豆胶+0.02%卡拉胶等黑米乳饮料稳定性较好,单独使用结冷胶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对超高压处理作用于乳清浓缩蛋白后结构的影响进行验证,通过体外模拟消化探究其进入人体消化过程后功能性的变化.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圆二色谱、荧光光谱及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超高压对乳清浓缩蛋白结构的影响,再通过SDS-PAGE、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其体外模拟消化后乳清浓缩蛋白分子变化,...  相似文献   

16.
何胜华  邓乾春 《食品科学》2021,42(13):34-42
为了解大豆和油菜籽油体所形成的天然乳液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消化特性,本研究分析了从大豆和油菜籽中所提取植物油体的基本组成;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旋转流变仪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大豆和油菜籽油体形成的天然乳液进行了粒径分析、黏度分析和微观结构观察;此外,考察两种油体天然乳液在环境应力(pH值、离子浓度和热处理)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蛋白和粒径的变化。结果表明:大豆油体蛋白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油菜籽油体(P<0.05),而大豆油体脂质质量分数显著低于油菜籽油体(P<0.05)。两种油体所形成天然乳液的粒径都随着油体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大豆油体所形成天然乳液的粒径明显低于油菜籽油体所形成天然乳液。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到的两种油体微观结构也表明大豆油体所形成的天然乳液粒径小于油菜籽油体所形成的天然乳液,其中大豆油体天然乳液液滴界面覆盖了大量的油体蛋白。大豆油体乳液的黏度高于油菜籽油体乳液。大豆油体乳液在pH 4.0和NaCl浓度分别为100、200 mmol/L时粒径较大,表现不稳定,而油菜籽油体乳液受NaCl浓度的影响较小。大豆油体乳液在85 ℃处理前15 min比较稳定,而油菜籽油体乳液对温度比较敏感。大豆油体乳液在180 min胃消化过程中,乳液的蛋白在前30 min分解较快,然后逐渐趋于平缓,而油菜籽油体乳液在整个胃消化过程中蛋白逐渐被分解。两种油体乳液经胃消化180 min后粒径都明显大于起始乳液粒径,而大豆油体乳液经小肠消化180 min后,其粒径较胃消化过程中明显减小,而油菜籽油体乳液粒径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以未经胶体悬浮的花生牛乳为对照,利用Malvern 粒度仪测定灭菌纯牛乳和花生牛乳粒径分布,并基于反射物理模型的背散射光检测技术研究结冷胶和微晶纤维素分别对花生牛乳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花生牛乳较纯牛乳的粒径分布中明显地增加了花生微粒所形成的峰,其中,花生微粒的粒径主要分布于20~500μm;空白对照组、微晶纤维素(MCC)组和HM-B 结冷胶组的花生牛乳体系的稳定动力学参数(SI)分别为0.88、0.45 和0.17,3 个体系的浮油速率没有显著变化,而MCC 和HM-B 结冷胶对沉淀现象具有显著改善,其中,HM-B 结冷胶悬浮颗粒的能力较MCC 更强,更适合于花生牛乳体系的悬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植物硒蛋白的使用稳定性并有效用于富硒食品的开发,本研究以商品化柑橘果胶为壁材,CaCl2为固化剂,一步凝聚构建负载硒蛋白果胶微凝胶。以硒蛋白包埋率为参考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热重分析仪(TGA)对微凝胶的微观形态、分子结构以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并通过体外模拟试验研究其消化特性。结果表明,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果胶浓度5%(w/v),CaCl2浓度为2%(w/v),包埋操作温度30 ℃,此时其包埋率为66.3%±1.64%;对硒蛋白果胶微凝胶的表征结果证实了果胶微凝胶能有效且紧实完整包裹硒蛋白,并提高其热稳定性能;体外释放试验显示,模拟胃液体系中硒蛋白的释放量仅为6.1%,而模拟肠液体系中9 h后累计释放73.6%,证明了果胶微凝胶结构能较好的保护目标蛋白、提高缓释效果。本研究相关结论可期为植物硒蛋白的高值化利用以及富有机硒食品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究体外模拟消化对牡蛎源肽锌纳米粒(OPH-Zn)稳定性及其结构的影响,揭示OPH-Zn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采用各种光谱仪(紫外、红外和荧光)、电镜(扫描和透射)以及粒度仪测定模拟消化液中OPH-Zn的锌含量、表面形貌、二级结构以及粒径分布变化。研究发现,OPH-Zn总锌含量高达228.89±2.53 mg/g;在模拟胃液消化过程中,OPH-Zn和ZnSO4对照中可溶性锌含量变化不大,且两个样品无显著差异(P>0.05);转为模拟肠液消化时,OPH-Zn和ZnSO4的锌溶解性分别降低了28.07%和55.31%(P<0.05),与ZnSO4相比,OPH-Zn可溶性锌含量显著高于ZnSO4(P<0.05);光谱分析发现,OPH-Zn在模拟胃液和肠液中保持相对稳定,但在由胃液过渡到肠液时,Zn2+与肽键中氧原子和氮原子的配位作用发生变化,电镜结果显示不同消化程度的OPH-Zn表面微观结构和颗粒大小也存在一定差异。结果表明,OPH-Zn在模拟胃肠道消化中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竹叶碳苷黄酮在胃肠道消化过程中易于降解,导致其生物可及性低,因此,本研究拟探究黄原胶存在时,4 种碳苷黄酮(异荭草苷、荭草苷、异牡荆素、牡荆素)在各模拟消化阶段生物可及性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体外模拟消化模型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在有/无黄原胶存在的条件下,竹叶提取物中4 种碳苷黄酮质量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相较于直接消化样品,添加黄原胶的样品可以明显减弱模拟消化过程中碳苷黄酮的降解;口腔、胃、肠道模拟消化对竹叶碳苷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影响存在差异,黄原胶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4 种碳苷黄酮,尤其是牡荆素和异牡荆素的生物可及性,模拟肠道消化后,黄原胶保护组的异牡荆素和牡荆素质量浓度分别降低了62%和59%,远低于直接消化组(分别降低84%和80%)。结论:黄原胶可以明显提升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竹叶碳苷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对于相关功能产品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