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探究亚砜类化合物对水中重金属镉的萃取效率和萃取机理,报道了利用二异辛基亚砜(DIOSO)萃取水溶液中镉的情况,实验制备了DIOSO,以其为萃取剂探索其对水溶液中镉的萃取情况,得出最佳萃取条件,在此条件下最高萃取率为99.7%。为达到萃取剂的回收循环利用,实验研究了不同反萃剂对Cd(Ⅱ)的反萃情况,得出利用0.2 mol/L NaOH为反萃剂时能把有机相中的Cd上,结合光谱和热力学分析,DIOSO对Cd(Ⅱ)的萃取过程可能是离子间发生了缔合作用。DIOSO对水中Cd(Ⅱ)的成功萃取,可以为工业废水污染中Cd(Ⅱ)的处理提供重要理论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石油亚砜(柴油馏分)萃取酒石酸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寄春  杨小龙 《化学世界》1990,31(6):255-260
本文研究了石油亚砜(柴油馏分)对酒石酸溶液的萃取和反萃取条件,对温度、萃取剂浓度、盐效应,被萃液浓度等影响萃取比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并和磷酸三丁酯(TBP)作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石油亚砜萃取酒石酸的能力比TBP大。90%(V)石油亚砜(含76%亚砜)磺化煤油体系萃取2.5%酒石酸溶液,萃取比可在0.5以上。用水三级错流反萃,其反萃率大于96%。因此,石油亚矾萃取洒石酸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酸性萃取剂2-乙基己基磷酸单2-乙基己基酯(PC-88A)萃取镍离子的萃取条件,反萃相硫酸含量对反萃效率的影响,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萃取条件为:萃取反应温度40℃,萃取剂的体积分数80%,原料液初始pH为6.5,萃取剂皂化率为10%,此时PC-88A对Ni(II)的萃取率高达98.0%。在此优化条件下获得的负载有机相,采用0.8 mol/L的硫酸进行反萃,反萃率达到93.6%。  相似文献   

4.
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NaOH水溶液为反萃剂,采用萃取置换法回收处理氟苯生产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了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pH值及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和相比、反萃时间及NaOH溶液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经3级萃取和2级反萃,苯酚的回收率达98%,废水中苯酚含量可降至19.7 mg/L。萃取置换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5.
萃取置换法回收处理氟苯生产废水中的苯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NaOH水溶液为反萃剂,采用萃取置换法回收处理氟苯生产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了萃取剂浓度、萃取时间、pH值及相比对萃取率的影响和相比、反萃时间及NaOH溶液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经3级萃取和2级反萃取,苯酚的回收率达98%,废水中苯酚含量可降至19.7 mg/L.萃取置换法操作简单,费用低廉,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2-丁基-2-乙基-1,3-丙二醇为萃取剂,三氯甲烷为稀释剂,从四川平落地下卤水中萃取提硼。通过萃取条件的考察和筛选,最终确定萃取剂浓度为1.0mol/L,相比为1∶1,萃取时间为10min,萃取级数为二级的最优萃硼条件,此时萃取率可达98.56%,萃取剂的饱和萃取容量达44.25g/L(以H3BO3计)。同时,探究了以氢氧化钠溶液作为反萃剂的最佳反萃条件:反萃剂浓度为0.3mol/L,反萃相比为1∶1,反萃时间为8min,反萃级数为二级,其反萃率达到95.49%。在最优萃取和反萃条件下,经两级萃取和两级反萃,硼酸的回收率达到94.87%。  相似文献   

7.
离子液体三辛基甲基氯化铵(Aliquat 336)作为一种绿色溶剂,萃取完成后的回用十分重要。开展了Aliquat 336中Cu(Ⅱ)的高效反萃技术研究。通过实验筛选确定NaCl是从Aliquat 336中反萃除Cu(Ⅱ)最有效的反萃剂,并着重考察了反萃剂NaCl浓度、反萃时间、温度对Aliquat 336中Cu(Ⅱ)反萃效率的影响;当Aliquat 336中Cu(Ⅱ)的负载质量浓度为14 g/L、有机相和反萃液的体积比(Vo∶Vaq)为1∶5时,常温下1 mol/L NaCl对Aliquat 336中Cu(Ⅱ)的反萃率可达97.2%;Aliquat 336可多次循环回用,循环回用4次后其萃取率仍可达80%以上。以NaCl作为反萃剂,不仅提高了Aliquat 336的回用效率,同时有利于Cu(Ⅱ)在反萃液中的富集和进一步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双硫腙-离子液体[Bmim][PF6](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对水中铅离子的萃取性能及反应条件展开了研究。主要探究了络合剂含量、萃取温度、料液相pH值及萃取体系与水相体积比对萃取效率的影响;此外,在最佳萃取率的前提条件下,进行了反萃剂的筛选,并考察了反萃温度及浓度对反萃效率的影响规律,继而获得最佳反萃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为35 ℃、pH为6、络合剂双硫腙含量为0.5%(w/v)、萃取体系与水相体积比为 1:4 的萃取条件下,该萃取体系对水中铅离子的萃取率高达98.0 %。在35 ℃下,采用1mol/L HNO3对上述负载萃取体系进行反萃,反萃率可达97.0 %。最后,考察了该萃取与反萃体系多次复用的传质效率变化趋势,结果显示三次萃取/反萃后该体系萃取率依然可达80.0 %,反萃率为65.0 %。  相似文献   

9.
利用醋酸稀溶液生产绿色化学品——醋酸钙镁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音延  秦炜  戴猷元 《化学工程》2003,31(1):63-66,75
结合醋酸稀溶液的合理回收和利用 ,以生产绿色化学品———醋酸钙镁盐 (CMA)为目的 ,采用化学萃取将醋酸富集于萃取剂相 ,再用钙镁氧化物为反萃剂 ,反萃生成CMA为工艺路线 ,系统地进行了负载醋酸有机相反萃性能的研究。考察了以三烷基胺 (Alamine 3 3 6) 正辛醇 煤油为萃取剂 ,CaO、MgO及其混合物为反萃剂时 ,反萃剂浓度、负载醋酸初始浓度、相比以及反萃液中醋酸盐初始浓度对反萃率的影响 ,并对反萃过程的机理及CMA中钙镁比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 ,钙镁氧化物可有效地反萃溶剂中的醋酸溶质 ,以生产绿色化学品———醋酸钙镁盐 ;当反萃液pH值大于 6.5时 ,萃取分配常数为 5 ,可有效地预测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萃率 ,误差小于± 15 % ;反萃液中Ca∶Mg的值与多种因素有关 ,生产中应注意调节起始的Ca∶Mg比例 ,以保持反萃液中合适的钙镁比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行湿法炼锌综合回收铟过程中存在的铟分散损失严重和直收率低的问题,采用直接萃取法从次氧化锌酸性浸出液中回收铟,考察了萃取剂浓度、混合时间、硫酸浓度和萃取温度等因素对铟及主要金属离子萃取率及盐酸浓度和相比对铟反萃率的影响,绘制了萃取平衡等温线和反萃平衡等温线,进行了小型模拟实验和连续逆流萃取-反萃实验,重点考察主要金属离子在萃取和反萃过程中的分布与走向.结果表明,以10%P204为有机相,在相比(A/O)为2/1、逆流萃取级数为3级的条件下,浸出液中铟萃取率达99.9%,杂质铁、锌和镉的萃取率分别为1.5%,0.5%和1.1%.得到的负载有机相采用6 mol/L盐酸反萃,相比为1/5时4级反萃后,铟反萃率达100%,镉、锌和铁基本被全部反萃,反萃后的贫有机相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二 (2 -乙基己基 )二硫代磷酸 -二辛胺协同萃取剂萃取镉锌的竞争反应机理 .根据协萃图 ,该混合体系萃取镉锌均为反协萃效应 .等摩尔系列法和饱和法的实验结果表明镉和锌的萃合物为CdA2 和ZnA2 .萃取机理可归结为 3个反应 ,计算结果表明它们对萃取的贡献随水相酸性而变化 ,由此可解释萃镉的U型曲线 .该类协萃体系在中浸液酸度下的镉锌分离性能及镉的反萃性能显著优于有机二硫代磷萃取剂  相似文献   

12.
在室温下,以三烷基叔胺(N235)作为络合剂,分别以煤油、磺化煤油和正辛醇作为稀释剂对艳红B溶液进行萃取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稀释剂对艳红B萃取效果为正辛醇磺化煤油煤油。在最佳萃取条件下:络合剂与稀释剂体积比为3∶1,萃取剂与艳红B溶液体积比为1∶5,溶液初始pH=2.0时,N_(235)+正辛醇的萃取体系单次萃取率可达98.7%。在此基础上用NaOH溶液对其萃取相进行反萃,单次反萃率达到94.5%。反萃后得到的萃取剂可循环使用,回收后的萃取剂对模拟染料废水艳红B溶液COD的去除效果与新鲜萃取剂相当。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硫腙-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对水中Pb2+的萃取性能进行了考察.探究了络合剂含量、萃取温度、料液相pH、萃取体系与水相体积比及干扰离子对Pb2+萃取率的影响;此外,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进行了反萃剂的筛选,考察了反萃剂浓度及反萃温度对反萃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萃取温度为35℃、料液相pH为6、络合剂双硫腙含量(以离子液体的质量计,下同)为0.72%、萃取体系与水相体积比为1:4的条件下,该萃取体系对水中Pb2+的萃取率高达98.0%.Cu2+、Zn2+和Ni2+的共存对Pb2+的萃取率影响较小,该体系适用于Pb2+的选择性提取.在35℃下,采用1.00 mol/L HNO3溶液对负载萃取体系进行反萃,Pb2+反萃率可达97.0%.最后,探讨了该萃取与反萃体系多次复用的传质效率变化趋势,发现3次萃取/反萃后该体系萃取率依然可达80.0%,反萃率为65.0%.  相似文献   

14.
以铜熔炼烟灰浸出液为研究对象,采用N902萃取剂从中分离回收铜,并将铜元素进行富集。研究了萃取剂浓度、相比(O/A)、溶液pH值、振荡时间对铜萃取分离的影响,以及反萃剂浓度、相比、振荡时间对铜反萃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萃取剂质量分数12%、相比(O)/(A)=1∶2、溶液pH值为2.0、振荡时间6 min的萃取条件下,通过两级逆流萃取,铜、锌、铁的萃取率分别为98.26%、1.29%、2.28%;铜与铁、锌的分离系数分别达到4346和2425,实现了铜与铁、锌的有效分离。在选定反萃剂硫酸铜浓度为2.5 mol/L、相比(O)/(A)=2∶1、振荡时间6 min的条件下,通过两级逆流反萃,铜的反萃率为94.68%,反萃后铜质量浓度达到7.04 g/L,相较于浸出液中铜离子质量浓度提高了约3.72倍,实现了铜离子的富集,得到的硫酸铜溶液可用于电积铜生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制备甘草超滤液中异甘草素,建立一种络合萃取-反萃取方法。以异甘草素萃取率为研究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析因设计实验,优选得到最佳络合萃取剂;以异甘草素的反萃取率为研究指标,优选得到最佳反萃取剂。最佳三元络合萃取剂组成为0.5%三烷基氧化膦(TRPO)+10%磷酸三丁酯(TBP)+89.5%磺化煤油,萃取率99.23%,萃取后收率100%;最佳反萃剂为0.010 0 mol×L~(-1)NaOH水溶液,反萃取率97.85%,反萃取后收率95.11%,总收率95.11%。结果表明:优选的络合萃取剂和反萃取剂萃取效率高,甘草超滤液中的异甘草素在络合萃取剂和反萃取剂中可以高效转移,络合萃取-反萃取法适合甘草超滤液中异甘草素的制备。  相似文献   

16.
采用N235从含Mo,Mn酸浸液中萃取回收M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软锰矿的强氧化性和辉钼矿的还原性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出软锰矿与辉钼矿共同焙烧新工艺,焙砂的处理及Mo, Mn分离是该新工艺的关键. 采用N235(20%)+仲辛醇(10%)+磺化煤油(70%)作为萃取剂,从含Mn, Mo焙砂酸浸液中萃取回收Mo,实验得出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室温(25℃),相比O/W 1:2,错流萃取级数3级,水相中硫酸浓度CH2SO4≤100 g/L;反萃时先用70 g/L的硫酸溶液对萃取有机相进行洗涤,反萃剂采用17%的氨水,反萃温度为室温,相比O/W为1:2,萃取级数为3,此条件下Mo的萃取率及反萃率分别达到99.9%和99.4%.  相似文献   

17.
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丁酸乙酯(EB)和FeCl_3为协萃剂,煤油为稀释剂,从盐湖卤水中进行了萃取提锂的实验研究。系统考察了卤水酸度、萃取剂浓度、铁锂摩尔比、相比等因素对锂萃取率的影响。体系的最佳工艺条件为:TBP、EB、煤油的体积分数分别为40%、20%和40%;卤水酸度为0.05 mol/L;Fe/Li摩尔比为1.5;相比为O/A=2/1;反萃剂为2 mol/L的HCl,反萃相比O/A=1/1。在最佳萃取条件下,锂的单级萃取率最高可达87.12%。应用稀盐酸对负载有机相进行反萃,锂的单级反萃率超过90%。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TBP/EB/FeCl_3/煤油体系对从盐湖卤水中分离锂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李西辉 《广州化工》2010,38(1):81-84
研究了LIX84-I对氨性溶液中铜的萃取和反萃取过程,考察了相比、萃取剂体积浓度、振荡时间及萃取次数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并优化萃取试验条件:萃取相比为1:3;萃取剂体积分数为32%;振荡时间为30 s;经过一次萃取,铜萃取率可达98.72%。用硫酸反萃,主要研究了反萃硫酸浓度、振荡时间、相比、反萃次数对反萃的影响,并优化反萃试验条件:反萃取硫酸浓度140g/L;振荡时间为30 s,相比为1:1,经过两次反萃后有机相中铜浓度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次磷酸的萃取规律,解决如何从多组分体系中有效分离出次磷酸的难题,选择了正丁醇作为次磷酸萃取剂,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不同萃取条件和反萃条件对次磷酸萃取率和反萃率的影响。正交结果表明,当萃取温度为20℃,萃取时间为10 min,相比为3∶1,酸浓度为25%,反萃时间为25 min,反萃水量为1∶1,反萃温度为30℃,振荡强度为140 rpm等条件下萃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丁二酸的产品提取收率,研究利用三辛胺/正辛醇体系对发酵液进行络合萃取。比较硫酸和阳离子交换树脂两种前处理发酵液方式对络合萃取丁二酸的影响,以及用氨水反萃制备丁二酸铵。结果表明: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前处理发酵液,三辛胺/正辛醇体系对丁二酸的萃取率高于硫酸前处理,可达到91.3%;氨水是一种优良反萃剂,萃取剂重复使用5次,平均萃取率为90.4%,平均反萃率为94.9%,且萃取率和反萃率未见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