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得文 《矿山测量》2021,49(1):74-78
基于GIS与RS技术,对珠三角2000、2005、2010、2015、2019年的9个地级市的建设用地进行边界提取,分析珠三角地级城市的建设用地扩张、空间格局和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珠三角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胜利矿区建设前及建设后的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胜利矿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矿区建设前后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建设后的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破碎度高于建设前;建设后矿区的景观优势度和分离度值减少;2.胜利矿区建成后,工矿景观的数目、面积均增加,草原景观的面积减少,因此,在开采的同时应大力开展矿区的植被恢复,特别是草原植被的恢复,实现露天煤矿生产与生态重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直接表象,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可为其未来发展提供直观、定量的科学支持。本文通过梳理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主要观点、方法技术等方面的成果,总结出其空间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化规律与模式、演化驱动因素、优化研究、战略研究四大方面,据此得出: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的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内容多学科交融性不强,研究体系尚未完善。今后研究重点应在研究方法多元化、研究内容深度及研究体系完善等方面,以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胜利矿区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胜利矿区建设前及建设后的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胜利矿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矿区建设前后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1. 建设后的景观生态的多样性、均匀性和破碎度高于建设前;建设后矿区的景观优势度和分离度值减少;2. 胜利矿区建成后,工矿景观的数目、面积均增加,草原景观的面积减少,因此,在开采的同时应大力开展矿区的植被恢复,特别是草原植被的恢复,实现露天煤矿生产与生态重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实践经验的角度界定了矿业经济区发展定位的内涵,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确定了其发展定位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此为基础,梳理了矿业经济区发展定位研究的理论基础——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及启示。从而从国家产业布局导向、地区产业专门化与综合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角度归纳总结了矿业经济区发展定位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了矿业经济区的发展定位具有资源决定性、动态性与阶段性的特点,从而提出矿业经济区具有保证矿产资源可持续供给、推动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展、加速矿业技术创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矿业绿色发展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用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矿业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指数法,测算并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矿业绿色发展分布及其内外驱动因子,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驱动机制框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矿业绿色发展的区域分布呈现由西至东逐渐增高的趋势,矿业绿色发展状态指数最高,响应指...  相似文献   

7.
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划分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霍夫曼定理和资源型城市分类的基础上,以矿业经济区矿产资源储量、矿产资源开发、资源服务年限、科技支撑能力、环境容量、政府政策为标准,将矿业经济区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富集型-成长型矿业经济区、成长型-发展型矿业经济区、发展型-成熟型矿业经济区、成熟型-转型矿业经济区,并总结了各矿业经济区发展阶段的特点。分析了矿业经济区阶段发展趋势和矿业经济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各矿业经济区阶段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根据联合国贸易统计署(UN Comtrade)、USGS以及中国自然资源部数据统计,2012~2017年期间,我国铜矿消费量以及进口量居于世界首位;2017年以来,中国铜矿经济可采储量出现负增长。中国铜矿资源保障程度较低,经济可采储量下降,致使铜矿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因此,探寻我国铜矿进口来源地及贸易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对制定铜矿进出口政策以及缓解我国铜矿进口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传统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人口、GDP等指标,构建新型引力模型。同时,选取2012~2017年期间,中国与智利、秘鲁、蒙古国、澳大利亚、墨西哥的铜矿贸易量及其他相关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国铜矿进口的最显著因素为出口国因素,即出口国铜矿储量、出口国铜矿产量、出口国铜矿人均消费量对中国进口影响十分显著;贸易空间上的间接影响因素与中国铜矿进口存在相关性,但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三维城市模型辅助空间决策支持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空间分析方法由于只考虑目标本身的几何特征及相互间存在的简单拓扑关系,缺乏与专业应用模型的有机结合,在辅助空间决策方面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三维城市模型在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和城市信息化中的广泛应用,三维城市模型的辅助空间决策支持的研究已经提到议事日程,论述了三维城市模型辅助空间决策支持的典型数学模型,如统计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空间动力学模型等,讨论了3DCM的一些典型应用。比如通视分析、噪声污染、日照分析、电磁波覆盖等,这对进一步推进三维城市模型数据的深层次应用和增值服务具有指导意义。图6,参8。  相似文献   

10.
丹霞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景观资源。本文对江西省自然地理概况、丹霞地貌概念的由来、江西省丹霞地貌的空间格局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从地质学的角度,分析丹霞地貌景观的成景地质条件,探讨景观成因,研究认为物质基础、构造运动、气候、流水作用、化学风化等方面是本区丹霞地貌的主要地质条件,最后对江西省丹霞地貌的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热点问题,协同创新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的新动能。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SBM模型分别测算各省市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市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变化不大,但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市之间差异明显,下游的江浙沪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最高,其他省市协同度较低;各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基本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各省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下游的沪苏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其他省市都处于中低水平;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都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且两者步调一致。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其中,中下游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上游地区协同创新对于绿色发展的作用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12.
长江大保护背景下,绿色发展成为热点问题,协同创新是提高绿色发展水平的新动能。选取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9—2017年的面板数据,借助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SBM模型分别测算各省市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市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变化不大,但在空间分布上各省市之间差异明显,下游的江浙沪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最高,其他省市协同度较低;各省市绿色发展水平基本都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各省市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下游的沪苏绿色发展水平较高,其他省市都处于中低水平;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和绿色发展水平都具有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且两者步调一致。运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绿色发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绿色发展水平,其中,中下游地区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上游地区协同创新对于绿色发展的作用尚未显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重力模型的广西城市群雏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俊  李少游 《资源与产业》2009,11(4):121-127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率反映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广西是一个城市化率比较低的省份,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进一步加强以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正式开发,广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广西城市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得出广西可能形成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EBM超效率模型测度200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Kernel-Density估计方法考察该时段区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最后,在通过面板数据适应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计量,并对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在不同省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体现在下游地区的效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IGWRE)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市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3)通过效应分解得知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发达程度、经济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社会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5.
建立考虑非期望产出的EBM超效率模型测度2002—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以及上、中、下游三大区域的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利用Kernel-Density估计方法考察该时段区域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的核密度曲线,最后,在通过面板数据适应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进行计量,并对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在不同省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距,体现在下游地区的效率显著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2)工业绿色水资源效率(IGWRE)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省市均具有空间集聚特征;3)通过效应分解得知经济发展程度、工业发达程度、经济进步、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社会投资、对外开放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有显著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6.
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并实现其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也至关重要。在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因素分解结构法与主客观赋权法,从自然与社会资源的角度建立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潜力)、协调指数(可持续发展趋势)构建测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空间格局, 以期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与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根据测评结果,使用ArcGIS的空间统计功能,从差异性角度,将发展水平分为高水平、较高水平、较低水平与低水平4类,将发展协调度分为高协调、中等协调与低协调3类。从自相关性角度,分析全局与局域层面的聚集分散特征,并根据资源配置与发展情况分析原因。研究表明:1)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不均衡,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差异特征,各子系统特征各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协调性整体上呈“中高西低”的特征。2)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全局与局域聚集分散特征。生态环境与经济生产系统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社会文化系统空间分散性最强;可持续发展高水平热点集中区位于长三角地区,低水平冷点集中区在云南、贵州地区。最后从有序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加强环境与文化建设、统筹兼顾地区发展3个方面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构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全国和各省(市)2003-2016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比较分析试点省(市)与非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采用GIS法对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全国及各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显著但仍处于较低发展阶段,各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平均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1%,且各省(市)的差异在逐渐减小;2)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受资源消耗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影响;3)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先慢后快的特点,非试点省(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自2006年以后一直低于试点省(市),且资源消耗水平差异最大;4) 循环经济高水平发展等级区域从西、北部逐渐向东、中部转移,低水平等级区域呈现“片区集中→分散”的空间分布演变过程,较低及中等水平等级区域多是互相转化。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世界上水资源供需矛盾最突出的国家之一,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一直处于被过度开发利用的状态。文章对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水资源效率的内涵,引入环境污染等负面因素,对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重新界定,对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内涵进行补充,其次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时空特征,以此来探讨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提升方法。文章在蓝水足迹与灰水足迹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三阶段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分解法,选择工业从业人员(劳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资本)、蓝水足迹(自然资源)作为投入变量,将工业增加值作为期望产出变量,将灰水足迹作为非期望产出变量,构建了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指标体系,并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9—2019年的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和区域的蓝水足迹具有波动性,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在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后,发现环境因素对纯技术效率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规模效率和综合技术效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呈现上升趋势,虽然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化的因素在各个省份、不同阶段有所不同,但整体上长江经济带工业水资源绿色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源于技术进步。因此建议长江经济带的不同省份可以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发挥各个区域的资源禀赋,通过产业上下游供应链结合等方式来提高规模效率、加强区域合作,通过投入产出要素的优化提高效益、减少水污染。  相似文献   

19.
分析武汉市各类产业空间差异化的集聚性特征,划分武汉市产业圈层结构,为武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武汉市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为基础,建立产业活动分类基准,采用ArcGIS软件的空间核密度分析武汉市产业集聚特征,利用标准差椭圆测算产业的中心性和方向性,并以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划分武汉市的产业圈层结构。研究表明:1)武汉市农林业呈现出“两核多点”的集聚态势,采矿业在黄陂区和江夏区呈现出块状与多点集聚格局,而其他产业均呈现主城区核心集聚和乡村多点集聚特征,其中第三产业的次级中心围绕着新城发展。2)各类产业发展方向均为东北—西南方向,其中制造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是沿主城区长江沿岸向外扩展。3)武汉市产业发展具有典型圈层结构特征,外圈层以第一产业和采矿业为主,中间圈层以其他第二产业和部分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为主;而内圈层以医疗,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服务业为主。围绕“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应对武汉市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态势,武汉市未来产业可依托陆港枢纽、空港枢纽和科技发展优势,引导产业向西北—东南方向集群式发展,而产业空间将仍是以高质量的现代服务业为核心内圈层,以现代专类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集聚中圈层,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为融合外圈层的“一核多点三圈”格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贯彻新时期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之一,对于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2000—2018年新疆85个县域面板数据,借助广义空间Barro & Sala-i-Martin模型,从经济收敛视角对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演变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1)南北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县域间的差异是造成新疆总体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2)县域经济增长呈现条件β收敛性,但收敛速度在减缓,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突出;3)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收敛产生积极的作用,提高县域固定资产投资、人力资本和城镇化水平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4)人口增长率和储蓄率水平对县域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负向作用,南疆四地州偏高的人口增长率对拉大南北疆间经济差距具有重要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1)着力发展南疆四地州现代农业,提高南疆四地州县域经济发展水平;2)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镇化质量,发挥城镇化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3)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4)保持南疆四地州适度的人口增长率;5)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