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是能源短缺的国家,而建筑是用能大户,建筑节能是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的有效节约能源的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建筑能耗巨大,发展至将来可能出现能耗危机的状况,从建筑规划、外墙体、外门窗、屋面、采暖系统、可再生能源六个方面详细分析了实现建筑节能的途径和方法,加速我国建筑节能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针对我国建筑节能目标越来越高,但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和单位面积能耗不降反升的问题,指出传统的节能措施和认识是有局限的。通过解析建筑能耗构成,利用文献和统计数据,论证了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在于物化阶段和使用阶段,两者的能耗将持续增加;通过剖析能耗的作用与价值,提出居住建筑能耗分能源消费与浪费两种情形,保障能源消费、多途径降低能源浪费才是建筑节能的正确方向;通过剖析居住建筑的能耗构成,采用归纳法将居住建筑能源消费分为户内环境能耗、居住行为能耗和公用设施能耗3类,并分析了3者持续增加的内因;通过分析能源浪费的成因,构建了居住建筑能耗模型,揭示了居住建筑节能的关键在于科学决策、改善生活方式和采用适宜的节能技术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英明  王振兴 《建筑》2023,(2):134-136
大力发展近零能耗建筑是推动建筑节能减排、提升建筑室内环境水平、调整建筑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落实建筑领域“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途径。当前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正处于从示范推广向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干旱寒冷地区应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禀赋,统筹建筑性能设计深化、关键技术应用、清洁能源供给深度融合,着力推动近零能耗建筑、零碳建筑、产能建筑提标扩面,提质增效。笔者结合宁夏首个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深入分析干旱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关键技术融合集成应用做法及其成效。  相似文献   

4.
居住建筑节能降碳是减少建设领域碳排放量的关键环节。了解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现状,研究其节能降碳途径,对于降低居住建筑能耗水平、减少其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统计情况,然后综述了不同气候地区居住建筑能耗现状,最后从新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和提升民众节能降碳意识三个方面提出了居住建筑节能降碳途径。  相似文献   

5.
毕正纯 《砖瓦》2009,(2):69-70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建筑能耗呈稳步上升的趋势,加大了我国能源压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降低建筑能耗已是刻不容缓。通过我国能源危机预防政策、建筑节能在我国能源结构的状况及建筑节能带来的社会综合效益等的论述,指出了标准化对建筑节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之下,建筑节能作为节能最有效和效率最高的途径,在近些年来快速发展。各国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逐渐研究出了超低能耗、零能耗、装配式建筑等不同的建筑形式。本文通过对我国及美、日、德三国的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标准和技术进行研究,为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试论建筑设计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晓莺 《工业建筑》2003,33(10):1-4
能源问题是世人十分关注的四大生存问题之一 ,也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战略重点之一。因建筑能耗占总耗能量的 4 0 %以上 ,故建筑节能是重中之重。以建筑节能的基本概念为基础 ,分析建筑节能的基本原理及基本途径 ,重点介绍了在建筑设计中节能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建筑节能经历了三个指标阶段,目前已有的城市开始执行75%的节能指标,各种节能技术支撑着建筑物逐步的降低能耗,近些年发展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引领着建筑节能,近零能耗建筑是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的应用,被动式建筑技术是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建筑能耗按广义能耗统计,约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为有效缓解我国能源状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使用能耗,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建筑节能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建筑节能法》是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建筑节能是近年来世界建筑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我国节能建筑科学技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引导节能建筑技术持续、快速、健康的前进,对建筑物进行节能检测是一种有力的督促手段。建设节能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基本国策,节能降耗、节能减排是我国各行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建筑能耗与工业能耗、交通能耗一起成为我国当前的能耗大户。由于全球能源的日紧张,建筑节能也是当今世界性课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朱锦源 《城市建筑》2014,(33):137-137
近年来,社会经济随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建筑面积也得以不断增长,大量的建筑能耗也越来越普遍。本文由建筑节能的概念入手,对建筑节能的途径和实施措施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建筑节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段小洁 《住宅科技》2012,(11):15-20
随着我国对住宅节能工作的重视与不断发展,作为基础工作的建筑外墙保温正越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外墙外保温系统然而,近几年来保温材料引发建筑火灾严重事故时有发生,使得国内业内人士对保温系统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建筑能耗和建筑节能的现状,然后从建筑节能政策和建筑技术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建筑节能的措施与对策这些将对我国在建筑行业进一步推进、发展和完善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指出了我国发展外墙外保温虽然道路曲折,但其必要性毋庸置疑,并对在我国大力发展外保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浅议建筑节能的意义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跃辉  郭端佼 《山西建筑》2009,35(20):251-252
针对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分析了建筑节能的意义,从墙体、门窗、屋面三方面介绍了建筑节能的措施,以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生产、生活热环境,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性。认为节能评估是将节能管理追溯到项目建设前期的重要举措。列举了应予以重视的公共建筑节能评估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指出公共建筑项目节能评估应当提升建筑智能化技术的作用,充分认识建筑智能化手段对公共建筑节能效果的影响。为此,应当提高制定节能评估报告的工程咨询公司的责任感和业务技能。建筑智能化产品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则应当向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提高社会对建筑智能化技术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5.
陈华军 《山西建筑》2009,35(21):235-236
通过对建筑节能及墙体节能的概述,总结了当前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各类外墙节能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建筑市场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外墙自保温技术与外墙外保温等技术的配套使用,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环境能源的重视度逐步提高,建筑的能耗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对于节能的关注焦点。就严寒地区的学校而言,被动式节能技术远比主动式节能技术更能满足生态节能的要求及学校师生的需求。文章主要从被动式节能建筑的内涵和特点着手,简述被动式节能建筑的优点,说明被动式建筑值得在我国推广;紧接着重点论述了严寒地区学校建筑的被动式节能设计策略,最后结合当前被动式节能建筑在我国发展的阻碍因素,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间歇供暖时不同保温结构外墙的动态热响应特性的基理,搭建了动态测试实验建筑,在同一外墙上构建了6种保温结构墙体和一种烧结实心砖参照墙体,实验以4种典型间歇供暖模式、在相同室内外环境条件下对比测试了7种外墙的内表面温度及热流。供暖启动初期内保温结构外墙的内表面温度上升迅速且内表面热流值较低,表明这种保温结构外墙动态热响应特性远优于其他6种外墙。通过实验研究可得越靠近室内复合低蓄能材料的保温结构外墙在间歇供暖时动态热响应越快,达到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时间越短,建筑节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建筑保温节能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建筑外墙节能保温措施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建筑外墙保温饰面的种类及特点,指出中国建筑节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外墙保温系统的前景应该更加广阔.  相似文献   

19.
在对建筑围护结构EPS板设计的过程中,将采用建筑节能所节省的标准煤在燃烧后,产生的废气(SO2、粉尘)的处理费用与其所产生CO2,在参与清洁发展机制进行碳交易所获得的收益算入节能建筑物的采暖总费用,得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公式,并对天津地区典型建筑住宅围护结构EPS板厚度进行了计算、分析、对比.结果分析表明:参与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合作,不但可以使节能建筑的总投资费用降低30%,而且还使保温指标也产生了质的飞跃(外墙传热系数达到英国要求,若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节能建筑采用与未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合作的节能建筑相同的投资费用,其外墙传热系数达到瑞典最高要求).该方法对我国某些具体的节能建筑的工程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探索:深圳美丝化纤厂节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的重要领域.设计中,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技术问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文分析了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的难点,阐述了深圳美丝化纤厂的节能设计,实践表明该节能设计效益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