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辣椒素的制备技术以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辣椒素类物质的基本性质、制备方法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前景.随着人工合成技术的不断成熟,辣椒素类物质的应用必将被不断拓广.  相似文献   

2.
辣椒素的应用与提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辣椒中的辣椒素价值高,介绍了辣椒素的部分应用和三种有效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3.
红辣椒中辣椒素和辣椒红素的提取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施飞群 《化学世界》1994,35(3):158-160
本文采用物理方法,从红辣椒中提取辣椒素和辣椒红素。按照美国食品化学法规(简称FCC)检测,其结果与国标对照表明:该两个产品完全符合FCC标准。  相似文献   

4.
辣椒红色素制备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红色素在食品添加剂、饮料、化妆品和医药行业中应用广泛,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今用正己烷(60℃,液固比5:1,提取时间3.5 h,提取2次)从辣椒中提取得到辣椒红色素粗提物,再用液-液萃取法精制;重点考察了乙醇溶液的浓度、原料液和乙醇溶液比值、萃取次数等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建立了一条从辣椒中提取辣椒红色素的工艺路线。萃取过程合适的工艺条件为:常温下,选用60%(V/V)乙醇水溶液作萃取剂,原料液和萃取剂的体积比值为4:1,萃取一次。在上述条件下,得到的辣椒红色素的色价和辣椒素含量分别为87.3,0.16%,达到GB10783-2008要求。  相似文献   

5.
王欣宇  胡浴  彭诗怡  许煌 《山东化工》2021,50(14):19-21
本实验采用普通沉浸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辣椒素,通过控制变量法和多次实验减少误差,以找到提取辣椒素所需的最佳提取条件,利用超声波法最佳提取条件超声波清洗仪功率为90 W,提取时间为90 min,以及料液比为1 ∶ 4.  相似文献   

6.
辣椒中辣椒素与色素提取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乙醇为最佳提取溶剂,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乙醇质量分数、固液比、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辣椒色素及辣椒素提取的影响.影响辣椒色素提取的因素从高到低为:乙醇质量分数>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影响辣椒素提取的因素从高到低为:固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乙醇质量分数.然后通过提取次数的单因素考察,确定了乙醇提取辣椒色素与辣椒素的最优条件为95%乙醇、固液比1∶11、提取温度 50℃、提取时间1 h、分3次提取.  相似文献   

7.
聚乳酸-辣椒素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辣椒素具有强烈辛辣味而不利于生产者的操作,另外其持效性较差.微胶囊技术有利于克服这些缺点,对聚乳酸-辣椒素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进行了研究.[方法]以聚乳酸为囊壁、辣椒素为囊芯,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微胶囊化辣椒素.[结果]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聚乳酸已包覆到辣椒素上;扫描电镜和激光法粒径分布证明微胶囊化辣椒素的粒径范围为3~5 μm;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热失重法分析表明包覆聚乳酸后的辣椒素的熔融及热稳定性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提高.[结论]经聚乳酸微胶囊化后的辣椒素的应用范围可得到进一步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以辣椒油树脂为原料,以吸光度和色素上浮率为评价指标,分别考察了乳化剂的HLB值、复合乳化剂类型及用量、稳定剂类型及用量对辣椒红色素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液中色素含量为8.0%体系,所选的HLB值应在13.34左右;采用复合乳化剂Span-20(2.5%)+SE(37.5%)+Tween-80(60%),用量为0.6%;选用0.30%{海藻酸钠(0.20%)+羧甲基纤维素钠(0.10%)}时,乳化效果最佳,乳状液最稳定并观察其微观结构与粒径分布。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辣椒素药物纯度的方法。考察了不同升温速率和辣椒素样品质量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了差示扫描量热法最佳条件为:升温速率2 K·min-1,辣椒素样品质量为1.5~3.5 mg。该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以及核磁共振氢谱等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核磁共振氢谱法测定的辣椒素质量分数分别为98.88%、98.88%、98.04%和98.97%,最大偏差为0.93%。讨论了产生偏差的原因。差示扫描量热法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作为测定辣椒素药物纯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维生素E为对照,对辣椒碱单体、二氢辣椒碱单体、降二氢辣椒碱单体和辣椒素的还原能力进行了考察,并通过体外抗氧化实验探讨了其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与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研究了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辣椒碱单体具有明显的抗氧化能力,其抗氧化效果明显好于二氢辣椒碱单体、降二氢辣椒碱单体和辣椒素;进一步比较发现,4种物质的抗氧化效果依次为:辣椒碱单体辣椒素二氢辣椒碱单体降二氢辣椒碱单体。因此,以辣椒碱单体为主要原料开发天然高效的食品抗氧化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辣椒素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辣椒果实中辣椒素类(Capsaicinoids)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理化性质,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辣椒素的提取、纯化、结构鉴定与分析方法、化学合成与分子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周宝磊 《广东化工》2012,39(3):28-29
从辣椒素总碱(Capsaicinoids)中提取高纯度的辣椒索及二氢辣椒素单体,建立了分离工艺条件。以TLC实验筛选适当的洗脱流动相,低压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产物用两相法重结晶,TLC及HPLC监测分离效果及产品纯度。结果表明优选的流动相为混合溶剂石油醚:丙酮=8:2(体积比),纯化分离得到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索,纯度分别从64%和29%提高到97%和96%。  相似文献   

13.
萝卜硫素(1-异硫氰酸-4-甲磺酰基丁烷)是十字花科植物中发现的一种活性最强的抗癌成分。本文对萝卜硫素的制备方法和分析检测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萝卜硫素制备及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为萝卜硫素的制备、检测和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食用油中辣椒碱类化合物(包括辣椒素、二氢辣椒素、降二氢辣椒素和合成辣椒素)的液相色谱-同位素稀释质谱准确测定方法。样品中的辣椒碱类化合物用碱液提取后,进行自动固相萃取富集净化、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准确定量。4种化合物在两个浓度水平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6.2%~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5%~3.8%(n=6),方法检出限均为0.015μg/kg。采用该方法分别对食用油样品和地沟油样品中的辣椒碱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大多数食用植物油中未检测出辣椒碱,花生油中辣椒碱本底含量在0~1.8μg/kg范围内,多数地沟油中辣椒碱含量600μg/kg,以此可实现正常食用油和地沟油的有效区分,并作为鉴别地沟油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于建  郭朝霞 《塑料》2003,32(2):1-5
概要地介绍了清华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在针对PP树脂的复合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并针对所建立的高性能化和功能化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叙述了其技术思想和特征。  相似文献   

16.
离子交换纤维柱分离纯化辣椒碱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阳  王立升 《精细化工》2011,28(2):130-134,176
考察了ZB-2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柱分离纯化指天椒中的辣椒碱类化合物。通过对离子交换纤维吸附前后扫描电镜图分析,表明吸附上了物质,并由红外光谱图分析证实所吸附的物质为辣椒碱类化合物。考察了上柱液pH、质量浓度、流速、上样量与离子交换纤维吸附量的关系,讨论了解吸条件中乙醇体积分数、流速、用量与离子交换纤维解吸率的关系,确定了离子交换纤维柱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参数,得到在该条件下辣椒碱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由4.5%提高到92.0%,同时收率达72.3%。结果表明,离子交换纤维柱能快速分离纯化辣椒碱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李进 《四川化工》2014,(2):46-49
总结了化学处理法、固相萃取、膜处理技术和燃烧法处理技术等四种目前常用的离子色谱分析中样品预处理技术,并阐述它们各自适用的样品类型。  相似文献   

18.
6-APA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天才 《河北化工》2011,34(4):21-22,28
6-APA是半合成青霉素的前体。对6-APA的不同制备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直通工艺法更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许洁瑜  麦丽碧  黎惠英 《广东化工》2009,36(7):101-102,117
综述了渡相法制备纳米材料的主要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沉淀法、水热法和微乳液法,分别介绍了各种方法的特点;另外还介绍了用于表征纳米材料的几种常用表征手段,即X-射线衍射法(XRD)、透射电镜(TEM)和缀外吸收光谱法(IR)。指出了纳米材料技术制备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研究与发展作出了建议与展望。  相似文献   

20.
聚苯胺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电化学法、溶液法、微乳液法、超声化学法制备聚苯胺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各方法所制备的聚苯胺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分析。各方法所制备的聚苯胺的化学结构无差异,但形貌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