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Brabender塑化仪,双锟开炼机研究了刚性有机粒子对PVC/CPE共混体熔融塑化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加工温度对PVC/CPE共混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少量刚性有机粒子后,体系的塑化时间缩短,塑化行为改善,韧性有较大幅度提高,拉伸强度有所改善,加工温度为160-180℃体系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HIPS对不同PVC体系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刚性有机粒了HIPS对不同改性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改性PVC/PE-C基体,添加少量的HIPS后,共混体系塑化行为改善,缺口 冲击强度明显的提高,拉伸强度下降不大;而对于改性PVC和改性PVC/MBS基体,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没有提高,且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刚性有机粒子HIPSD对不同改性PVC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改性PVC/PE-C基体添加少量的HISP后,共混体系塑化行为改善,缺口冲击度明显提高,拉伸强度下降不大;而对于改性PVC和改性PVC/MBS基体,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没有提高,且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不同聚合度PVC树脂的分离其分布,玻璃化转变温度(Tg),考察了加工塑化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聚合度的提高,PVC树脂的分子是增大,分布变宽,Tg升高,导致材料的加工温度升高,力学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差示扫描热量仪研究了高聚合度PVC S-1700树脂的分子量及分布,玻璃化转化温度,并对该树脂的加工行为进行了考察。试验结果表明,加低聚合度PVC树脂相比,PVC S-1700树脂的分子量增大,分布变宽,Tg升高,从而导致材料的加工温度升高,力学性能提高。由材料的热老化试验表明,PVC S-1700还具有良好的耐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阐明了用零长毛细管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计测定PVC熔体凝胶度的原理,并用这两种方法测量了PVC/CPE/PS体系的凝胶度。讨论了凝胶度与加工温度及力学性能的关系,并对这两种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和双辊开炼机,研究了几种刚性有机填料SAN(苯乙烯和丙烯腈的共聚物)对PVC/CPE(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体加工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这几种SAN均有缩短PVC/CPE塑化时间,改善熔融塑化行为的效能,但不同流动性的SAN作用有所差异。还证实了不同加工方法的改性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通过ABS用量变化调节PVC/ABS基体的韧性,研究了刚性聚合物SAN对PVC/AB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讨论了SAN对不同二元基体PVC/CPE改性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零长毛细管流变仪测量了不同助剂对PVC复合物在滚压过程中凝胶度的影响及其与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随加工温度的升高,体系凝胶度增大,共混体的性能也逐渐改善。对PVC/ACR—201和PVC/AS体系,在加工温度(Tp)为180℃时,凝胶含量为80~95%时(Tt=160℃,W=120kg),其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0.
胶粉/PVC共混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胶粉/PVC二元体系、胶粉/PVC/CPE三元体系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三元体系的综合性能优于二元体系;胶粉粒径和胶粉含量对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胶粉粒径在80~100目为好,胶粉含量在5~10份为佳;胶粉与CPE同时添加到PVC基体时,能明显改善共混材料的冲击性能,而且两者起着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HDP—PVC/ABS合金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高聚合度聚氯乙烯(HDP-PVC)/ABS二元体系力学性能以及添加第三组分对合金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DP-PVC/ABS配比为100/25时,共混物的综合性能好,体系能形成较完善的海岛结构;HDP-PVC/ABS/MBS体系中,MBS能改善多元体系的界面性能,提高合金材料的综合性能;HDP-PVC/ABS/CPE体系中,CPE能使形成网状结构和海岛结构共存的合金体系,提高合金材料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加工流动改性剂聚α-甲基苯乙烯(AMS)对软质PVC/CPE和废旧软质PVC/废旧PE/CPE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AMS的作用机理。还研究了废IHPS泡沫塑料对废旧软质PVC/废IHPE/P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硬质高聚合度PVC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硬质高聚合度PVC为对象,采用DOP、CPE或SAN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液体丁腈、ACR及内、外润滑剂对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E是高聚合度PVC的优良增韧改性剂,对拉伸强度影响很小,SAN对PVC/CPE=100/10体系起到既增韧又增强效果,用量在3份以下,LNBR可降低熔体的表观粘度、缩短塑化时间,降低能耗,改善流变性,ACR-2可明显改善熔体强度,促进熔融塑化,在高速剪切下,表面平整光滑,从力学性能、混炼状态、熔体流动和挤出物外观,选择ESO、丁二烯、TRO16为润滑剂。硬质料的挤出性能及外观接近进口料水平。  相似文献   

14.
稳定剂及加工工艺条件对PVC/MBS光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稳定剂和加工工艺条件对PVC/MBS共混物的透光率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发现稳定剂种类、用量、加工温度和时间对PVC/MBS共混物制品的光学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在用量相同的情况下,TM-181FS的持久热稳定效果要比京锡8831好,而耐初期着色性则相差不大,TM-181FS的用量以1.5~2.5份为宜。环氧大豆油与有机锡组成的复合稳定体系具有协同性,稳定效果较好。随着塑化时间的延长,PVC/MBS的透光率下降。混炼时间较短时,随温度的升高,共混物的透光率变化不大;当混炼时间较长时,加工温度越高,PVC/MBS共混物的透光率越低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凝胶渗透色谱仪(GPC),差示扫描热量仪(DSC)研究了PVCS—2500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玻璃化转化温度(Tg),并和PVCS—16700,S—1000树脂进行了比较.并对配合,加工和在105℃绝缘级电线电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和低聚合度PVC树脂相比,PVCS—2500树脂的分子量增大,分布变宽,Tg升高,导致材料的加工温度升高,力学性能提高.可制造优级的耐热电线电缆料  相似文献   

16.
增容剂对HDPE/AS合金流变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增容剂氯化聚乙烯接枝(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对HDPE/AS共混体系加工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增容剂使共混体系的塑化时间减少,且随着增容剂用量的增加,共混体系的平衡扭矩和拉伸强度增大,而断裂伸长率在HDPE/AS/PE-C-g-AS=80/20/4时出现极大值;螺杆转速的增加使共混体系的平衡扭矩增大。  相似文献   

17.
PVC/SBS/CPE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PE为第三组分,制备了不同CPE含量的PVC/SBS/CPE三元共混物,使用冲击实验机和电子万能实验机测定了系列样品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PE的加入对PVC/SBS二元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当CPE含量为15-20份时,效果最佳 。  相似文献   

18.
硬相粒子(PS)与弹性体(CPE)增韧聚氯乙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波  李应华 《中国塑料》1994,8(4):27-33
将最新的硬相增韧技术与传统的弹性体增韧方法相结合,对聚氯乙烯树脂进行改性,制备了综合性能优异的PVC/CPE/PS三元合金材料,其具有高韧性、高强度的特征,并能改善CPE增韧PVC时,耐热性,加工流动性变差的缺点。本文探讨了其改性效果的主要因素及增韧机理。  相似文献   

19.
PET/HDPE共混体系的加工流变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慧  沈家瑞 《塑料工业》1998,26(3):117-118
本文采用转矩流变仪研究了不同配比的PET/HDPE共混体系在不同转速下的加工流变性。结果发现,HDPE明显改善了PET的成型加工性能,使塑化时间缩短,塑化温度下降,加料转矩减小,平衡转矩增大;随着转速的升高,PET/HDPE共混体系的转矩呈上升趋势,塑化温度下降。其中平衡转矩随HDPE组份的增加逐渐升高,而加料转矩在PET/HDPE为50/50(质量比)时达最大;在PET/HDPE(50/50)体系中加入5份EVA平衡转矩达最大,EVA继续增加,平衡转矩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20.
核/壳型丙烯酸酯类R-PVC改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步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硬质聚氯乙烯(R—PVC)改性剂CS—ACR—IV。借助于透射电镜和动态粘弹谱仪,考察了此改性剂的形态结构。利用Brabender塑化仪和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CS—ACR—IV的用量及合成参数对R—PVC加工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CS—ACR—IV能明显促进R—PVC的塑化并降低熔体的表观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