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芋头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芋头淀粉的性质,实验采用高分辨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JEM2010拍摄了芋头淀粉颗粒的形态;用D/max2550V型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X-光衍射图样及结晶结构;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了芋头淀粉及其直、支链淀粉的重均聚合度、数均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及分散度等,并与大米淀粉进行了比较。在淀粉的应用中,糊的性质至关重要,实验采用德国Branbender连续粘度计,通过测定芋头淀粉在不同浓度、pH及蔗糖添加量下的粘度曲线,研究了不同条件对糊粘度的影响。为指导芋头淀粉生产、开发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薏米淀粉的颗粒结构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淀粉是薏米的主要成分,其结构和性质对薏米的加工和薏米食品的品质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研究了薏米淀粉颗粒的表面结构、偏光十字、X-衍射图谱和结晶结构,以及薏米淀粉糊的粘度曲线等特性,为薏米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食品工业科技》2006,(04):97-100
研究了水解-压热法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形成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玉米抗性淀粉形成过程中颗粒结构、结晶结构和热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水解和压热处理对淀粉结构的破坏方式和程度,得出玉米抗性淀粉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原淀粉的结晶结构,形成了新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4.
玉米抗性淀粉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了水解-压热法制备玉米抗性淀粉的形成过程,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及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玉米抗性淀粉形成过程中颗粒结构、结晶结构和热特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分别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水解和压热处理对淀粉结构的破坏方式和程度,得出玉米抗性淀粉在形成过程中失去了原淀粉的结晶结构,形成了新的结晶结构。  相似文献   

5.
小麦B淀粉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实验室制备的小麦B淀粉的组分及其溶解度、透光度、凝沉性、粘度、热力学等性质进行了研究,比较了B淀粉和A淀粉在组分和性质上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小麦B淀粉中蛋白质、脂肪、戊聚糖等杂质含量高于A淀粉,B淀粉的沉降体积、膨润力和凝沉值大于A淀粉,而溶解度、透光率、粘度、相变温度和相变热焓低于A淀粉.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麸皮为原料,分别采用碱性蛋白酶法和超声波辅助碱性蛋白酶法提取麸皮淀粉,优化两种方法的提取条件,并对麸皮淀粉的颗粒结构及分子结构进行了初步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法最优提取条件为固液比1∶10(g∶mL),酶用量529.92 U/mL,酶作用时间50 min,反应温度45 ℃,pH 12,麸皮淀粉得率为30.40%,淀粉含量59.24%,小麦麸皮淀粉呈淡褐色粉末状。超声波辅助碱性蛋白酶法的最优条件:固液比为1∶15(g/mL),超声功率为200 W,超声时间为15 min,麸皮淀粉得率为21.06%,淀粉含量为90.64%,麸皮淀粉呈白色粉末。超声波辅助碱性蛋白酶法提取麸皮淀粉的纯度及提取率均优于碱性蛋白酶法。经测定分析小麦麸皮淀粉中支/直比为4.69,破损淀粉含量1.78%。淀粉麸皮颗粒呈椭球型,平均粒径为15.86 μm,具有径向结晶结构,为A型结晶。  相似文献   

7.
大米淀粉的结构、组成与应用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本文对大米淀粉的结构、组成和应用进行了综述。较全面地概述了大米淀粉颗粒结构、分子结构特点和大米淀粉中的非淀粉组分(蛋白质和脂质)的性质及其对淀粉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大米淀粉和大米变性淀粉的性质及其开发应用情况;探讨了大米淀粉的潜在用途,包括大米多孔淀粉、抗消化淀粉、模拟脂肪和明胶替代物等;同时展望了大米淀粉工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自然发酵对大米淀粉颗粒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通过对大米淀粉颗粒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发酵使大米淀粉颗粒更加均匀,不会引起淀粉颗粒的崩溃及可溶性物质的过度流失;淀粉颗粒结晶结构的晶型仍为A型,主要是无定形区受到削弱或破坏;淀粉颗粒的糊化温度有所降低,糊化焓上升。  相似文献   

9.
羟丙基淀粉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X-光衍射和偏光显微等现代分析技术,观察和研究了不同取代度羟丙基淀粉和原淀粉的颗粒形貌及其结晶结构。结果表明:淀粉羟丙基化反应首先发生在淀粉颗粒中结构较薄弱的非结晶区。随着取代度增大,淀粉颗粒表面发生凹凸不平变化,出现洞穴和裂痕,使淀粉易于糊化,糊化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植酸改性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植酸改性淀粉的糊性质进行研究,为其应用提供依据。用X-衍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手段对植酸改性淀粉进行研究,表明用植酸钠对淀粉改性时,反应发生在颗粒的表面;脱水葡萄糖的C6伯醇羟基易与植酸钠反应;由淀粉碘复合物的可见光谱图推测支链淀粉最先起反应。  相似文献   

11.
小麦淀粉特性与面包烘烤品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国内外40个面包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淀粉性状与面包烘烤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小麦在加工品质和淀粉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面包品质性状(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淀粉总量与面包品质性状呈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面粉膨胀势与面包品质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国内外小麦品种(系)相比,Zeleny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性状差异较大;在淀粉性状和面包品质性状上,国外小麦品种(系)明显优于国内材料。讨论认为,蛋白质和淀粉对小麦的面包烘烤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膨胀势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亲本选配、后代选择的指标。改良我国小麦淀粉的主要目标是降低直链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12.
小麦B淀粉原浆稳定性较差,本文首先采用酶降解的方式对原浆处理,考察不同程度的水解产品沉降体积和浊度的变化,并以原浆作对照.结果表明:酶处理后,葡萄糖值(DE值)在11左右的水解产品稳定性较其他水解产品的稳定性要好,可以达到一周内几乎不沉降;为了进一步延长混浊体系的稳定性,本文对DE值在11左右的水解产品尝试均质处理,发现均质后产品的粒径分布范围由均质前的10~1 000μm缩小至10~100μm,均质后体系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本文进一步考察了10、20、30、40、50MPa不同压力下体系的沉降体积和浊度,40MPa时沉降体积和浊度最大,稳定性最好,可以达到15天内不出现任何分层沉降.  相似文献   

13.
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凝胶过滤色谱(GPC)相结合,测定不同DE值的马铃薯麦芽糊精的糖分组成、分子质量分布和分支化度。同时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粘度快速分析仪(RVA),研究了不同DE值的马铃薯麦芽糊精溶液在老化程度及表观粘度性质方面的异同,为指导具有不同性质麦芽糊精的生产与应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麦原淀粉和预凝胶淀粉的糊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1种河南省种植小麦和4种国外小麦,对这15种小麦淀粉进行预凝胶处理,以不同温度下,淀粉的溶解度、溶胀力和酶解率作为淀粉糊化特性评价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预凝胶化处理的淀粉具有更高的溶解度、溶胀力和酶解率,这三个指标中同一小麦品种两种淀粉的酶解率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5.
小麦淀粉颗粒大小和糊化特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探讨了小麦淀粉颗粒A型和B型直径的大小及颗粒形态对其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间A型淀粉颗粒直径越大,B型淀粉颗粒直径则越小;A型淀粉颗粒直径越大,淀粉则越难糊化;B型淀粉颗粒直径越大,淀粉则越易糊化;热力学参数顶点温度与热焓值间存在较大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板栗淀粉与板栗变性淀粉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比较了板栗淀粉,板栗氧化淀粉,板栗羟丙基淀粉,板栗磷酸酯淀粉的主要物理性质并测定了板栗淀粉及其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透光率、溶解性和膨胀度、糊化特性等性质。结果表明:板栗淀粉经过变性后,3种变性淀粉的冻融稳定性和透光率上升,溶解度变大;氧化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膨胀度小于板栗淀粉,磷酸酯淀粉的膨胀度大于板栗淀粉;板栗淀粉糊的糊化温度,峰值黏度、95℃的黏度与50℃的黏度以及在二者温度保温1 h的黏度值均低于板栗淀粉;板栗变性淀粉糊的热黏度稳定性和冷黏度稳定性与板栗淀粉相比变化较大;板栗变性淀粉的凝胶性和凝沉性均低于板栗淀粉,抗老化能力强于板栗淀粉。  相似文献   

17.
小麦淀粉润胀过程中颗粒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郑州9023小麦粉为原料,采用湿法直接提取天然淀粉,研究小麦淀粉的形貌、润胀特性及其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郑州9023小麦淀粉是由直链淀粉、中间级分和支链淀粉组成。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麦淀粉颗粒呈圆盘形或椭圆形,观察到轮纹和脐点,小麦淀粉在不同糊化温度的糊化过程,偏光十字逐渐消失,糊化温度为80℃时,此时,偏光十字完全消失;在糊化过程中淀粉的粒径、溶解率和膨胀势均随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以谷朊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B淀粉为原料,通过测定反应液DE值得变化,分析糖化时间、糖化酶添加量、普鲁兰酶添加量以及糖化酶和普鲁兰酶协同作用对糖化过程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佳糖化工艺,为B淀粉的进一步发酵利用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反应时间为120 min,糖化酶和普鲁兰酶协同作用添加量为25 U/g(以B淀粉干基计),DE值达到93.8%。  相似文献   

19.
脱脂脱蛋白处理对小麦A、B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阐明脂类和颗粒结合蛋白对小麦A、B淀粉理化和结构性质的影响,以豫麦49-198为试验材料,采用面团法制备小麦淀粉,沉降法分离小麦A、B淀粉,并对其进行脱脂脱蛋白处理,研究了处理前后小麦A、B淀粉组成、颗粒结构、溶解度与膨胀度、糊特性、热特性等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小麦A、B淀粉相比,脱脂脱蛋白处理后小麦A、B淀粉颗粒表面较光滑,分散程度较均匀,偏光十字的位置和形状无显著性差异,清晰度显著增加;溶解度和膨胀度随温度的增长趋势显著增加;起始温度、峰值温度、终值温度、透明度、峰值黏度、衰减值、回生值显著增加;冻融稳定性、峰值时间显著降低;热焓值无显著变化。这为小麦A、B淀粉更好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