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堰塞沉积物是特定地质环境下形成的第四系堆积层。在水电工程实践中,常遇到深厚的堰塞沉积层。以关州水电站为例,对闸基堰塞沉积物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其物理特性、压缩、抗剪及承载力等工程特性参数,对其压缩变形、渗漏及地震液化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从红土的涵义及分类出发,结合工程实际,阐述了雷州半岛红土工程地质的一般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详细描述黄河三角洲的微地貌条件和沉积环境后,选择黄河故道、孤北水库和天然湿地作为研究对象,用竖管法对其沉积物的渗透系数进行现场实验测定.根据实验结果,黄河、水库和湿地底部沉积物的渗透系数分别为:0.0347 m/d、0.0098 m/d、0.022 m/d.其中,K黄河>Ka陆地>K水库,符合水体的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本文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表水与地下水交换关系、计算生态需水量以及进行合理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必要和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5.
芦草沟——常家沟水库引水隧洞是神华神木自备电厂扩建供水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隧洞为无压隧洞,全长7742m。设计洞型为城门洞型,洞径1.8m,高2.0m,比降1:1200,  相似文献   

6.
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输水线路穿越腾格里沙漠南缘,大部分线路以风积细沙为地基。研究探讨了风积沙的工程地质特性。  相似文献   

7.
8.
四川红层区软基是一种特殊的土类,具有独特的工程地质特性。本文以四川某红层机场为例,利用钻孔资料、相关实验数据,及线性回归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四川红层软基的物理力学性质及相互间的线性关系,并结合另外两处川内红层机场,与沿海地区软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四川红层软基厚度较小、横向变化大;含水率、孔隙比与沿海地区软土相比偏小而抗剪强度则偏高;压缩性中等,灵敏度低;塑性指数与液限以及含水率与孔隙比、液限、压缩系数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同时含水率对黏聚力、内摩擦角也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涛 《广西水利水电》2006,(3):23-25,41
老口枢纽工程上坝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为坝址基岩岩性较软,抗剪强度、承载力偏低.为此,结合勘探、试验成果,对坝基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较为准确、合理的地质参数建议值.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近岸沉积物和悬沙的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指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013年7月黄河调水调沙期间三角洲近岸底质与同步悬沙资料为依据,探讨三角洲沿岸沉积物和悬沙的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指示意义。研究表明,研究区底质和悬沙都由砂、粉砂和黏土3种组分组成,悬沙中的粉砂和黏土含量较底质高,而砂组分反之;悬沙与底质组分的差值可作为岸滩冲淤的判据;按Shepard分类,黄河三角洲近岸共有6种沉积物类型,通过现行河口与老河口的沉积类型比较显示,砂、粉砂质砂和砂质粉砂属侵蚀性沉积物类型;砂-粉砂-黏土、粉砂和黏土质粉砂则属淤积性沉积物类型。研究发现,近岸沉积物蕴含多种信息,主要反映在颗粒级配频率曲线中,可从曲线的形态类型提取。  相似文献   

11.
受来水来沙、河口流路变化、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时空演变迅速而复杂。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处理1987—2003年的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提取海岸线时空演变信息,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对河口面积和水沙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水沙量的减少,河口逐渐由淤积转为侵蚀,并且程度趋于严重;②沙水比与河口变化面积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收集资料、实地调查、田间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河三角洲地区引黄泥沙的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河三角洲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的总体思路,并依据地形、土壤、水沙资源条件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现状,提出了4种引黄泥沙资源化利用模式:多沙沉沙区减沙输沙模式、浑水灌溉区泥沙利用与动态调控模式、缺沙少沙盐碱区客沙改土利用模式、局部低洼盐碱区放淤改土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综合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及2005年海岛专项调查结果数据,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区泥沙质海岛的变化,并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区域海岛在此期间数量、面积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海岛总数由89个减少到47个,总面积由33.79 km2减少到5.62 km2,其中消失的海岛主要集中在土地被改造为盐田、养殖池的区域。泥沙质海岛的变化,主要受人类修建盐田、养殖池等土地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黄河入海泥沙变化导致的陆源物质减少、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增加、区域沉降及海平面上升,亦是其变化的原因。泥沙质海岛的变化,减少了土地资源量,加剧了风暴潮灾害的后果,并改变了地下水的贮存条件,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在综合该地区海岛特点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对海岛保护、开发及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黄河河口的治理与三角洲地区泥沙的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对黄河口地区的形势与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河口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指出在今后河口治理中,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使河口治理与泥沙利用相结合,泥沙利用与疏浚相结合,以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建立黄河河口镇—龙门区间主汛期降水量和年输沙量的关系,分析了1970年后年输沙量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①主汛期降水量呈周期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枯值历时较过去长;②主汛期降水量小于218 mm时,输沙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增长的幅度较小,降水量大于218 mm时,输沙量随降水量增加而增长的幅度较大;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年代降水变化减少的输沙量占42%~60%,水利水保工程减少的输沙量占58%~40%;④1996年以后水利水保工程措施的减沙作用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16.
17.
黄河泥沙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中分年和汛期两方面分析总结了 195 0~ 1999年间黄河中下游径流量、输沙量和含沙量的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特点 ,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期下游河道泥沙动态。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泥沙 5 0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表现在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变化不同步 ,水量汛期比例减少而沙量向汛期集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黄河下游特征水沙年及三门峡水库不同方式运行期间泥沙输入与输出的分析,排沙能力的对水沙条件依赖关系的分析,论述了黄河下游排沙特性,并对黄河排沙的径流需求量作了探讨,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供水规划、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小开河引黄灌区运行10a,输沙干渠基本处于冲淤平衡,未进行过大面积清淤,实现了泥沙长距离输运的前期设计目标。引水引沙条件、渠道边界条件,支渠与沉沙池运行情况均是影响小开河灌区泥沙长距离输运的主要因素;加大引水流量,降低引水含沙量,合理调整渠道断面形态,减小渠道糙率,科学调控支渠、沉沙池运行状况,均是提高灌区输沙干渠水流挟沙能力,保障灌区泥沙长距离输运和持续运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实测资料系统分析了1950.7~2005.6年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干流泥沙配置的特点.选取利津站沙量、上游宁蒙河段平滩流量、中游潼关高程、下游平滩流量、下游悬河状况、引沙量以及水库特征库容变化等指标,对不同时期黄河泥沙配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