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筑》2023,(4):22-24
雄安新区设立6年来,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推进新区规划建设发展的根本遵循,尤其是深刻领会、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  相似文献   

2.
陈爱霞  杨文龙 《城市住宅》2021,28(1):129-130
基于行为空间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探讨雄安新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理想模型,从"以不同年龄阶段需求为导向,打造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运动场所(馆)""建立5级城市公共体育空间,形成城乡一体化系列体育景观""打破属性壁垒,与城市的其他要素互动和耦合"3个层面提出雄安新区公共体育空间的布局与规划策略,使"公共体育空间"在...  相似文献   

3.
《建筑》2023,(4):34-35
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严格按照《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开展规划和建设工作,组织编制了《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排水(雨水)防涝专项规划》《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和《雄安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导则》,促进雄安新区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20-24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讨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客观看待京津冀三地同源文化背景下的文化差异、超过合理区间的经济势差、依然量化考核三地年度发展成果对协同发展的影响。第二,将"三地三方"视为协同对象,有利于京津冀以多中心城市体系进入世界级城市群行列,且从源头上避免将北京与其他城市的不平等关系扩大至京津冀地区及其他地区。第三,不能忽略京津冀和雄安新区原有的地缘经济关系,应依靠更广范围的区域资源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第四,以一个独立的区域单元标准规划雄安新区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确立唯一建设主导主体,彻底解决多头主体管理低效的问题,使雄安新区成为自身建设的关键参与者。第五,处理好"两个雄安新区"的关系,使雄安新区成为缩小京冀差距与河北内部差距的引擎;第六,雄安新区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措施之一,不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唯一措施;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随着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潜在问题和新问题会显现,相应的举措会继续出台。第七,当前雄安新区的七大政策有助于强化三地功能定位,雄安新区能够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但是作用程度有限且差异较大,在实践中需要大幅提升雄安新区相关政策措施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看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落实需要多措并举,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5.
《建筑》2023,(4):31-33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推动住房工作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符合新时代要求、具有雄安新区特色、可学可鉴可推广的住房保障新路,是党中央赋予雄安新区的重要使命。“四个不同”引领住房制度创新方向为什么雄安的住房工作一定要创新呢?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同”,决定了必须改革创新。一是城市的战略任务不同。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可疏解到雄安新区等地。这决定了雄安在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上不同于一般城市,土地资源更加稀缺。二是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雄安新区从白纸一张起步,后发优势明显,没有历史包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三是住房供应和保障对象不同。雄安住房主要保障北京疏解单位员工、来自全国各地为雄安新区建设发展服务的人才、为了追求理想到雄安就业创业的青年人。这三类人员在住房方面的主要矛盾不同,诉求也不同。四是承担的历史责任不同。雄安新区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新引擎,中央对雄安新区要求很高,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建设“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未来之城,所以,住房工作也要引领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中“建立健全雄安新区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标准体系,推进基础设施、城市建筑等领域标准化,为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样板”的要求,雄安新区将逐步建立具有雄安特色、面向未来的雄安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高标准编制雄安新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充分发挥工程建设标准在创造“雄安质量”中的基础性、引领性、支撑性作用,引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高质量发展,将雄安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7):116-117
雄安新区承担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新发展理念创新示范区和盘活中国经济战略布局三大历史使命,创新是其实现突围和完成三大历史使命的第一动力和唯一路径。雄安创新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包括创业企业、领军企业、政府、风险投资/金融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其中,创业企业是生态创新系统的基石,领军企业是促进生态链形成的主力军,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教育对接、技术研发和技术转移,风险投资/金融机构为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为创新提供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雄安新区要打造领军企业-创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风险投资/金融机构-企业三大创新生态链,促进创新主体之间实现角色转换,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协同发展。构建雄安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一要破除政策性束缚,吸引资源集聚和流动;二要培育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三要借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整合资源,提高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建筑》2023,(4):42-42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系列部署和关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的批复精神,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了BIM管理平台(以下简称“BIM平台”),按照可操作、可落地、可推广要求,构建“规、建、管、养、用、维”全链条管控新规则,研发数字城市规范标准新体系,开创数字城市孪生共建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建筑》2023,(4):40-41
雄安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提出“坚持地上地下同步规划、先地下后地上进行建设”的理念,遵循“上下协调立体化、互联互通网络化、功能多样集约化”原则,构建合理有序的地下空间体系,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功能、增强城市韧性。  相似文献   

10.
各地方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既是空间治理方式,也是城市治理能力的体现。研究以现代化城市治理为视角,以雄安新区为例,探索价值导向引领下的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体系,提出由全域治理单元和多层次、网络化传导结构组成的空间网络架构;提出“战略—控制”两层次、多深度的规划编制体系,并从划分依据、单元类别、尺度规模、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空间治理单元规划的精细化编制方法;针对规划实施提出规划全周期、分阶段的动态维护和管理弹性适应等建议,为雄安新区建设现代化城市治理新标杆、为各地开展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多测合一”政策的出台背景,系统总结了各地“多测合一”的典型做法。重点从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信息管理和共享应用介绍了雄安新区“多测合一”实践经验,通过工作实际验证了其创新性和有效性,并对进一步改进“多测合一”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建筑》2023,(4):25-27
雄安新区设立6年来,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的定位,落实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和河北省《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阶段的逐步推进,结合国家和区域对城市更新、绿色发展、"双碳"、新城建和"十四五"人居环境建设的新要求,本文就雄安新区发展的创新维度进行探讨,并研判配套的体制机制,以便在制度层面做好保障支撑,确保雄安新区建设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牟华  陈春燕 《建筑安全》2008,23(5):26-27
本文通过对建设部关于加强塔机和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管理的一系列论述的回顾.对加强塔机安拆工作的安全管理阐述了自己的意见,并对加强此项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建筑》2022,(23):12-25
雄安新区,起笔是世界眼光,落笔是时代标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拔地而起的建筑群,昭示着这座未来之城正在蓬勃生长。5年间,数十万建设者为了同一个梦想,从祖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汇聚于此。其中,全国各地的优秀干部到雄安挂职工作,为雄安新区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建设着雄安的“有形之体”,更铸就着雄安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20.
恽爽  高珊  鲍茜 《城市规划》2022,46(4):77-83
为贯彻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入京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建设优质共享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雄安新区规划技术指南(试行)》公共服务设施篇章的编制,力图结合新型城市建设范式和以人为中心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开展,以公共服务设施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对雄安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体系建立、标准设定及建设模式等提出构想和引导,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效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