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心性空间图式是东、西方普遍存在的空间原型,而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与环境同构的自然观使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背后存在着某种力场,既塑造着空间形态,也影响着人们的感知与行为。厘清了传统向心性空间图式的历史溯源,揭示其背后存在的“空间力场”,从居住与生活、精神与仪式、秩序与效率和权利与象征四个方面阐释其当代流变,梳理其对古今建筑营建活动的深远影响,以期进一步理解空间形式原型,为传统建筑的当代转译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了成都平原独有的乡村聚居模式与人居环境,其作为乡村人文传承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地域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聚落更新与保护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在清代得到了成熟发展,且有大量诗词为佐证。为重现成都平原乡村人居环境特征,本研究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古诗词为研究材料,通过构建“字”-“词”-“句”的图式语言体系,解析了古诗词中蕴含的多维度建筑环境信息,并形成了建筑学语境的聚落空间与建筑空间图式。研究发现:(1)“文段式构成”图式语言体系是挖掘文学文本中建筑空间信息的有效路径;(2)“建筑空间图式”单元以风水林木——建筑——前院——柴门为空间序特征;(3)“聚落空间图式”表现为嵌套式(聚居)、串联式(聚居)与散点式(散居)三类。成果将为今后的设计研究中在地性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瑜  何镜堂 《南方建筑》2020,(2):120-125
文化中心建筑组群中的场馆设计受到建筑场地的约束、统一的建筑形象以及建筑体形体量的严格限定,面临着在满足整体性的基础上建筑个性探寻、文化的建筑语言转译以及建筑形体设计操作方式的问题。通过解析天津文化中心博物馆与济宁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场馆设计,为此类设计命题寻求相应的设计方法。基于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的思考,以整体观视角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思考。在城市设计层面,在场馆外部以“造境”组织公共空间。在建筑空间设计层面,在场馆内部以“写意”空间呼应地域文化脉络。在建筑形体设计与建造细节层面,以精细的“工笔”谱写场馆的理性形式与材料细部构筑。文化中心建筑组群中的场馆设计应在城市设计层面着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在建筑空间层面关注地域文化表达以及理性构筑建筑形体,分别借用传统艺术表达中的“造境”、“写意”与“工笔”作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下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传承和转译的困境,借鉴语言学的结构系统逻辑和图式的心理认知方式,重新梳理了传统聚落空间的组织模式和内在伦理功能。以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转换生成语法逻辑为理论基础,在当代语境下提出一条适应重识传统聚落空间营建体系的研究路径。运用语言学的结构主义认知逻辑,将传统聚落文化空间从载体的物质性表征引向对居住环境的结构性思考;借鉴空间图式语言的表达形式,解析聚落整体空间的尺度、结构、秩序和意义特征,揭示聚落空间的形成机理和营建智慧;基于语汇要素、句法结构和语境规则三大系统,构成微观—中观—宏观多维尺度嵌套下的聚落空间语汇和语法逻辑体系。传统聚落空间基于"空间–路径"的基本空间语法结构,转译成新的空间结构形式以满足新的空间功能需求。在水平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词法和句法将单一维度上的空间语汇类型化单元进行组合拼接,形成空间语汇词库;在垂直维度上,按照语言学的语法将多维度语汇单元依据语境限制规则折叠和嵌套成复合的物质空间结构。因此,构建的空间图式语言结构认知体系和转译生成方法,为传统聚落空间营建和重构提供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5.
刘玲  田国行 《中国园林》2021,37(12):110
以探讨中国传统营造中“模数化”的空间规划控 制方法在浅山区乡村景观规划中的应用为核心,尝试将传统 营造方法转译于现代实践当中,以期改变浅山区乡村景观空 间控制的无序性和规划与自然山水环境割裂等问题。在传统 “模数化”规划方法的指引下,提出理想情况下浅山区乡村 景观规划“守望形胜、因借地景”2个层面的空间控制路径和 “胜”“势”与“视”3个层级的模数控制,并将其灵活运用 于嵩山浅山区金银花溪乡村景观规划项目的空间规划控制当 中,旨在激发传统营造的现代应用价值,构建浅山区乡村景观 空间呈现内外联动、互通共融、协调统一的风景整体。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7.
王正  刘彤 《室内设计》2023,38(4):119-126
从城市历史景观的“共时关联”视角,重 新认识“文态环境”理念对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的 整体建构意义与人文关联价值,结合中国古代人 文空间系统对文态环境作进一步的概念界定与 构成分析。聚焦孕育重庆山水人文精神的渝中古 城,选取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1886— 1891年)作为时空断面进行历史地图转译,综合 要素空间定位与地方志相关记载,剖析处于传统 营城末期的渝中古城文态环境整体关联模式, 总结为“大观”层次“山水关联、秩序关联”的全 局模式,以及“小观”层次“属性关联、方位关联、 形势关联、景境关联”的局部模式。最终以古代 文献语汇记载为依据,凝练“应山”“取象”“对 峙”等景观要素关联营建智慧,以期为当代重庆 高质量山水城市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合院原型作为中国本土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之一,在当代高密度城市背景下发展成新的建筑形式过程中,面临功能空间再分配、私密与开放空间秩序转换以及与自然环境融合的需求。通过案例精读挖掘传统合院的内在形式逻辑,从空间结构、组织秩序、虚实关系三个方面归纳出合院原型营建信息的三种图式,即“九宫”宇宙图式、层级嵌套图式、“阴阳”相生图式,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从形式生成视角,探寻合院原型拓扑再现、分形加密、竖向叠落三种操作性的重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代中国建筑语境下传统基因系统性缺失的现状,以转译与重构的视角对古代合院进行精读,探讨其内在图式、生成机制与建构方式,并对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合院实践案例进行解读;讨论基于合院原型的重构设计策略与方法,构建属于中国建筑文化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访谈,探讨了冬奥会延庆赛区的设计背景和挑战,以及大规模建设与复杂山地环境的融合,结构的“自然建造”与传统转译,冬奥八景的山水感知与想象等创作的方法和理念。  相似文献   

11.
胡滨 《建筑学报》2023,(5):74-81
研究从重新定义空间模式的内涵和要素出发,阐明空间模式可以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源泉和动力。以传统藏式建筑为例,探求藏民的空间意识,辨析其承载地域特征的空间关系和关系的要素,并将藏式民居与藏民的生活形态相关联;随之,探讨空间模式当下转译的方法和措施;最后以空间模式到建造的案例来验证以空间模式为出发点连接传统与当下的有效性,以期为民居适应性研究路径提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李自健美术馆的设计进行分析解读。在形而上画派的影响下,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追求非物质的精神力量。设计将“曼荼罗”经过转译和重构,以极简的形式和理性的组织展现丰富生动的场所语义和充满意蕴的神性空间,营造大众参与的“桃花源”。并且通过环境、空间和意境的营造,唤醒隐藏在形态背后的心理图式,带给人们永恒和静寂的空间感受。  相似文献   

14.
郑媛  裘知  王竹 《建筑学报》2022,(S1):11-17
以“认知框架-地域环境-在地智慧-营建策略”为路径,阐释地区人居环境营建中人地系统的耦合机制,依托建筑气候分析等方法解析江南地区的气候与地貌特征,通过对既有建筑“在地智慧”的凝炼,建立绿色建筑营建模式的“地域基因库”,并围绕媒介、语境、路径、评判4个方面诠释其转译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地区适宜的绿色建筑营建策略与技术路径,旨在探索实现绿色建筑本土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崔陇鹏  胡平  张涛 《中国园林》2020,36(12):129
湖南桃源县桃花源,是晋人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中的世外仙境。研究清同治《桃源洞全图》,以“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营造方法”为切入点,通过图式语言对桃花源图进行结构分析,梳理《桃花源记》诗词与桃花源图像的文化景观空间耦合关系,将景观以字、词、词组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与组合分析,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并对概念、想法、结构、关系等进行简化组织和图式语言表达,以求诠释古人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还原古代桃花源文化景观形态,并对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富士见文化以眺望富士山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影响江户幕府及大名氏族在庭园内创造了空间特征与精神信仰相融合的富士见景观。借助田野调查、古籍舆图、历史文献等,探究影响大名庭园富士见景观的发展背景。结合文化转译视角,对东京都区部及其周边的7个大名庭园内11处富士见景观的基本信息和谱系脉络进行整理,依据眺望类型、总体布局、建造形式、植物景观、功能属性等五个空间构成要素,转译形成同形转译、同意转译、形意转译等三种空间构成特征。补充了大名庭园眺望景观与借景富士山之间研究的缺憾,对相关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以及我国古典园林中扎根文化传统的借景研究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温泉  牟鹏  徐辉 《新建筑》2022,(5):20-24
以重庆酉阳国家级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式语言的逻辑方法,通过提炼不同空间尺度下图式语言的字、词、词组等基本要素,结合村落的自然地域条件和历史人文环境解析其不同尺度要素间的句法和语法关系,形成酉阳溪流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图式语言体系。进一步分析了其公共空间适应性建构逻辑:“三生”空间的互嵌互动、空间场所的情景交融、邻里节点的立体多维。并通过图式语言视角针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保护和营建提出了元素表达、系统串联和仪式布景三条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藏传佛教文化中的曼荼罗图式为切入点,探究曼荼罗原型在蒙藏地区藏传佛教建筑中的转译,旨在为现代召庙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荆州城市区域风景营建具有江汉平原典型性与自身特殊性,为探究其结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内容分析法、历史信息地图转译法对历史文献中的风景要素进行分类识别,在ArcGIS平台构建风景数据库进行空间分析。得到风景要素点342个,完成地图转译272个,归纳为自然、人文风景两大类,共包括10细类,分析表明该时期风景结构稳定、类型丰富;风景分布呈不均衡集聚形态;风景营建受到山水基底、城镇聚落与区域交通网络以及传统风景营建思想影响。在传统风景分类及识别方面有一定的创新,研究结果以期为荆州地域性风景体系乃至江汉平原城市传统风景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图式语言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开放空间图式语言是揭示传统村落在长期人、地相互作用的建设过程中,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所积累的风景园林智慧,以图式作为表达形式,构建以人文生态过程为依据,由景观要素、空间单元、空间组合依次耦合嵌套所形成的具有尺度、秩序、语法、意义等功能的生态景观语汇体系。以全国传统村落为样本,开展村落公共开放空间典型图式语言研究,初步形成基本图式136种、组合图式30种,构成村落公共开放空间的图式语汇。结合吉林长白县鸡冠砬子村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运用图式语言进行人文生态设计的方法和途径。总体来看,传统村落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律性较强,具有很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空间模式。同时图式语言的应用需适合景观环境并符合功能导向,在规划设计中应"有式而无形",因地制宜地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