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铁军  ;梅洪元 《新建筑》2014,(3):140-143
第三代万达商业综合体产品以“因市而城”的城市设计理念融八并创建城市核心商圈,其附属的公共空间是综合体联系城市并自我完善为“城中城”的关键要素之一,充当了综合体内部之间相互联系、内外之间相互连接的直接媒介。以啥西万达广场为例,从公共空间形象认识、城市和公共意象、参与性体验三方面研究万达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为同类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兼具商业开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身份,其量与质直接影响自身活力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基于此,本文选取西安市21个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供应和局部形态尺度两个方面切入,对其内部公共空间的面积、密度、系数、共享中庭进行图形、数据分析和整体评价,得出公共空间的供应情况和尺度规律,总结商业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增益的设计策略和优化方法。本研究有利于完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体系,提升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城市综合体TOD一体化设计,不止要关注交通元素的整合,同时也要关注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关键设计要点研究、案例分析及工程实践应用,对城市综合体TOD一体化设计相关研究提出应对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4.
设计从项目的公共性塑造出发,通过建立一个整合共享、立体串联的“公共空间体系”,打破两个机构固有的行政权属边界和空间使用边界,塑造面向城市的,可知、可感、可达的城市性公共文化空间。从设计的核心理念出发,详述项目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设计挑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车辆基地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特殊形式,在提升轨道交通沿线土地综合效益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并随着我国站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迎来巨大建设前景。该文以城市多维基面复合为主要视角,首先分析了车辆基地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城市交通系统的相互交叠、相互影响下,产生了"协同作用";其次将车辆基地综合体从三维、四维时空上进行拓展和功能组合,建立空间组合模式;最后以深圳前海湾地铁车辆基地一体化开发项目为例,提出多层次城市基面的协同设计策略。旨在结合不同城市基面引入公共活动,打造具有活力的综合体组织结构,为我国车辆基地综合体一体化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城市综合体定义、发展、功能、特点等分析及对城市综合体景观设计的原则、策略及设计元素等介绍,说明城市综合体景观具有城市性公共景观空间的特点,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创造有特征、有个性、有体验感的场所。  相似文献   

7.
朱国婷 《建筑与文化》2016,(10):146-147
城市商业综合体已成为现代"城市化"发展的新名片,而如何更好地结合立体绿化中的共享空间设计,是设计师对城市商业综合体创新之处的亮点问题。本文主要从城市商业综合体、立体绿化及共享空间概念及现状的阐述,到设计的意义及趋势的分析,结合实际项目中的案例探讨了立体绿化中共享空间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建筑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升高,紧凑型城市中,立体化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城市综合体更加强调有限空间内复合更多功能的同时,通过空间设计实现多元价值,提升周边城市区域活力。该文从基面角度分析城市综合体空间特征,并基于城市空间立体化演变的逻辑,结合现有的城市综合体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了城市综合体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策略,即基面连接策略、地面化策略和协同策略,以促进城市综合体功能运行和价值实现。基于前期理论,本研究以成都市新都超线公园这一城市综合体项目为案例,通过Massmotion、Depthmap分析以及运用眼动仪设备,对其设计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验证了相关基面设计策略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化建筑综合体作为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广阔的城市空间中形成一种复合的、关联的、宽敞的共享空间,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凝结城市文化的关键要素。本文研究了集约化设计原则,提出了文化建筑综合体中使用集约化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运河中央公园项目包含杭州运河大剧院及其配套的绿地公园,杭州运河中央公园位于拱墅区,与古老的拱宸桥在桥弄街东西相守,其中杭州运河大剧院是杭州运河中央公园工程的建筑主体部分。项目以提升杭州城市北部和拱墅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消费升级为主要目标,回应新经济背景下市民新的需求,实现公众参与性、开放性的渴求,将城市设计、公共空间、内外功能协同综合考虑,形成一个多元共享的文化公园综合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记叙与分析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的设计过程,展现建筑师对大型文化观演建筑与自然及城市环境对话的思考。通过场地与建筑策略协同,设计立足地域文化,营造了具有群体美、环境美、亲和自然之美的江南水乡特征的文化综合体。  相似文献   

12.
黄昕达 《城市建筑》2022,(8):188-192
一个城市中心级别的综合体是多个建筑和多种功能有机高效的结合。构建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TOD全时综合体,符合人类对城市健康持久发展的要求。苏州龙湖东吴天街通过在中庭布局“飞天梯”分流乘地铁到达的顾客在其中的分布情况,提高了顾客出行的时间效率。本文借鉴苏州园林设计手法构建具有历史的层积感中庭空间,传承了地域文化;通过对不同顾客需求空间的分类研究合理布局,为顾客提供分隔、分层、分时、分化共享的空间;立足于资源、文化、空间共享的原则,建设以人为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的东吴天街,使其成长为可持续发展的TOD全时综合体。  相似文献   

13.
具有混合使用开发思想的城市综合体以其"容器"的功能体现着城市集约化、有机化、立体化、地域性。随着其发展模式的嬗变,设计策略也相应发生着转变。文章以"容"设计策略为思路主线贯穿全文,渐进式地阐述了城市综合体的地域性之"容"、协同性之"容"和文化性之"容",提出"容"作为城市综合体可持续设计策略不仅是物理地容纳,更是融入与协同创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用地不足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催生了轨道交通综合体的产生。这种多功能性和复杂性的复合建筑形式,对城市空间、文化、环境等方面有着积极影响,其公共空间正是与城市对话重要节点。文章以"共生城市"视角对日本大阪站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追求人与城市、自然、文化的"共生",并在此观点下提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城市中心地区社区更新中存在的触媒不足等问题,以跨学科视角提出基于“公有引力”的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路径,并建构立足于公共空间营造的社区更新实践方法。公共空间的“引力”存在于空间与人之间,与公共空间质量以及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成正比,与空间可达性导致的距离成本成反比。研究在探索“公有引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南京新街口淮海路片区的老旧小区更新提出具体规划构想,针对其公共空间缺乏、社区活力阻隔、文化特色消隐等现状困境,确定了“寻找潜在公共空间、构建社区公共系统、利用盘活公共节点,共建共享公共机制”4项措施,并通过创建共享的城市空间和多元的社区活动来激发社区活力、推进服务业态升级,带动多维度的社区改善升级。  相似文献   

16.
对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特质及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特质的文化意义作了论述,同时提出城市空间地域文化特质的设计策略及重庆“剖面城市”的构想,以期形成完整的、有特色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商业综合体的大量涌现,已逐步成为城市商业空间重组的高级产物和强大引擎,本文以宝鸡“乐活之城”为例,强调消费转型对商业综合体空间的影响.从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对商业综合体的设计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检验标准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科研建筑的设计与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公共空间串联起科研建筑的工艺模块,对科研建筑的可持续性、科研工作者的交流互动性、科研机构的文化传承性起着重要作用.从绿色、共享、文化三个设计维度入手,结合工程实践进行解析,提出可供科研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借鉴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9.
建筑综合体中城市化公共空间活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都市主义”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建筑、城市的活力问题。建筑综合体公共空间结合城市设计,与城市空间、城市多元生活进行对话,接纳来自附近街区的人流,成为了建筑综合体、街区乃至整个城市活力的催化剂。本又将建筑综合体城市化公共空间加以分类,结合成功实例,从现象入手,分析具有活力的空间,从而进一步总结产生活力的内在因素,以期对以后创造具有活力的空间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黄瑜  何镜堂 《南方建筑》2020,(2):120-125
文化中心建筑组群中的场馆设计受到建筑场地的约束、统一的建筑形象以及建筑体形体量的严格限定,面临着在满足整体性的基础上建筑个性探寻、文化的建筑语言转译以及建筑形体设计操作方式的问题。通过解析天津文化中心博物馆与济宁文化中心图书馆的场馆设计,为此类设计命题寻求相应的设计方法。基于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的思考,以整体观视角在以下三个层面展开思考。在城市设计层面,在场馆外部以“造境”组织公共空间。在建筑空间设计层面,在场馆内部以“写意”空间呼应地域文化脉络。在建筑形体设计与建造细节层面,以精细的“工笔”谱写场馆的理性形式与材料细部构筑。文化中心建筑组群中的场馆设计应在城市设计层面着重公共空间的营造,在建筑空间层面关注地域文化表达以及理性构筑建筑形体,分别借用传统艺术表达中的“造境”、“写意”与“工笔”作为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